江苏高考文学类文本阅读讲解
江苏高考文学类文本从高度发达的媒体文化可以把我们“娱乐死”(2005年《波兹曼的诅咒》)到对关中农民勤劳朴素积极乐观生活的无限憧憬和赞美(2006《麦天》);从对无限美好的农耕文明的礼赞和依恋以及对其即将消失的无限惋惜(2007《一幅烟雨牛鹭图》)到对中国农村洋溢着的朴素的人情美、亲情美的讴歌(2008《侯银匠》),着重反映当前社会生活,探索人们的思想、情操、道德、信仰、法制、人性等问题,对“原始”“原生态”的呐喊,对“生命之泉”“绿洲”的企盼(2009《上善若水》),,“寻根”大体有两种意思:其一,指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文化精神;其二,指中华民族延续至今而又可能断裂的生命根基,探寻生命的基本所在(2010《溜索》阿成)??
2006年高考
五、(22分)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17题。
一幅烟雨牛鹭图
汤世杰
一眼看见那幅大地上的水墨小品,我还真有些忘情:烟雨中一头灰黑的水牛孤零零地站在路边,脚下是无边无际待耕的田野。黝黑的身影像一具活体雕塑,恰如于。列那尔所说,“蹄子插在土中,凝视着双角倒影,忘掉了自身”。身后的木犁是另一件静物,犁把翘翘直指云天,晶亮的犁铧斜插进泥土。耕作像是在不该停下的时候骤然停下——高黎贡山西麓的雨来去无定,说下就下说停就停,农事却不能等待。阵雨初停自不必说,稍小些就要抓紧犁田耙地。农人大约直到雨下得太大才去躲躲——不知是躲在某棵大树下眼巴巴地等着雨停,还是蹲在自家老屋屋檐下抽着旱烟?只有那头老牛留在那里,忠实而又无奈。人有时真是太粗心,为什么就让牛站在雨里的泥水之中?其实旁边就是一道弯弯的田埂,只几步就能让它站到干一些的地方。现在它只能一动不动,一任烟雨把它淋得透湿,浑身的短毛紧贴在身上,看上去倒比裸体更像裸体。雨顺着老牛的脊背直往下淌,头,角,嘴,穿着牛绳的鼻子,无望的眼睛,牛轭,滚圆的牛肚子,都在滴水,耷拉着的尾巴竞像一根水管,水流成线。
一群白鹭就在那时飞来,从荫绿模糊的背景划过,银白的身影如同闪电,在老牛四周上下翻飞盘旋。一动不动的老牛连眼都不眨。白鹭越飞越低了,通红细长的脚爪伸出来,像飞机降落前放下了起落架。老牛哞叫了一声,给老朋友打着招呼:地我刚犁过,有的是虫子!白鹭叽叽喳喳地齐声欢呼,盘旋俯冲终至落定,一如几页湿透的情书,撒在老牛的四周。那只胆大些的竟在牛背落下,单腿而立,引颈而望,活像个临时风向标。然后它开始走动,以淑女优雅的碎步,在牛背上从尾部踱到双角之间,然后再次返回——或许它眼里的牛背根本不是牛背,怎么走都是一条宽敞的步行街。 面对那个场景,时装设计师或能看到一场山野T台秀(时装表演):高黎贡山西麓,牛和鹭的联袂献演,是大与小的默契组合,既有静与动的古老元素,也有黑与白的时尚流行。诗人呢,说不定会在便条簿上记下突来的灵感:持重与轻盈相辅相成的野趣,敦实与机巧搭配的哲理,憨厚与灵慧共生的诗情。画家将一幅水墨在心头铺开,顺手拾起《老牛白鹭图》的几个细节:细雨如烟,老牛如定,木犁如船,白鹭如歌,翻开的土垡如波如浪……
我像什么都看到了,但又像什么都没看到——我在想着那个农人。在远处躲雨的农人一直没有入画,但我相信他一直在场。眼前的一切都与他有关,他才是那个场景真正的主角。21世纪,风雨
中的老牛木犁,暗示的是古老的农耕的伟大。大山下的土地是农人惟一的财富,其实不也是整个人类的惟一财富?那个场景尽管太古老太原始,一无“现代”文明的气息——没有拖拉机,没有化肥,没有杀虫剂,没有汽油味儿,没有订单农业,没有CEO(首席执行官),没有与污染一起抵达的富裕;有人在渴望它的改变,有人在期待它的延续——一切都在两难之中。我忘情地凝神,凝视,仿佛怕它转眼终会消失,就像它所象征的那种生存方式终将消失一样。拍一张照片吧,或者干脆就像我那样,用目光把它留在心中:那是少小离家的游子思念中的家园,在遥远的梦中看上一眼,暗夜醒来,泪水也会悄然洇湿枕角——一片自由自在充满闲趣却供养着我们的田野,怎么都是从简朴的远古出走的现代人的永远的牵挂。
注:高黎贡山:在云南怒江西部的中缅边界附近。
文本解读:诗意画面的描绘中体现着作家对文明、文化的深沉思考。从本文中更多体会到的是现实世界中的种种无奈与感伤,由此想起汪曾祺《胡同文化》中商品经济大潮的冲击下胡同文化无可奈何的没落,郁达夫《故都的秋》中那种旧时代独有的轻闲与落寞随着时代的变迁再难寻迹,心中不免又多了几许叹惋与感伤。想起戴望舒笔下的雨巷似乎也只有在老照片的旧色中去怀想了。
《一幅烟雨牛鹭图》里寻找到了一个闲适、悠然自得的世外田园,像一首失落在岁月长河中的小令,泛着温馨的记忆。
汤世杰对云南,尤其是对滇西北民族历史文化的观察、感受和研究,他的思辨,他的追问,在散文里都可以得到舒卷自如的挥洒空间。他用性灵的文字抒写个人的心情,叙写自己的亲人、童年和故乡。在对故乡梦幻似的回忆与描绘中,故乡真实的概念性的轮廓隐去了,代之以朦胧的山水写意似的晕染,在那些饱蘸情感的诗句里,你仍可以清晰地把握到他思想与情感的脉搏。
一、结构清晰
汤世杰的《一幅烟雨牛鹭图》,用饱蘸深情的笔墨描绘出富有诗意的画面,体现着作家对文明、文化的深沉思考。全文用散文的笔触抒写性灵,但文章结构却形散神聚。
文章共四段:第一段承题目而来,采用全景式的描绘,用比喻、拟人、白描等艺术手法具体描写烟雨中的老牛形神特点。
第二段,由远及近,截取烟雨图中的一个片断——“烟雨牛鹭图”,动静结合,描写白鹭飞来在老牛身上翻飞嬉戏的场景,一动一静,相衬成趣。
第三段,展开大胆的想象与联想,揣想了从时装设计师、诗人和画家的角度,来体味这幅图丰富蕴藉的内涵。
第四段,是全文最值得品味的部分。在这里,作者采用虚实结合的手法,宕开一笔,通过想像那个并未收入画面的 “农人。??他才是这个场景真正的主角”,深入挖掘,由此揭示出“老牛木犁”的象征意义:“21世纪,风雨中的老牛木犁,暗示的是古老的农耕的伟大。大山下的土地??是整个人类的唯一财富”,进而以此为情感的触发点,对这种古老农耕文明逐渐走向没落终将消失的现状,表达了包括“我”在内的“从简朴的远古出走的现代人”的失落、惋惜以及对它“永远的牵挂”。
综观全篇,文思流畅清新,表现出一种醇厚而迷茫的情感,平易中自有动人的力量。文中“有人在渴望它的改变,有人在期待它的延续——一切都在两难之中”一句,点明主旨,明确地告诉了
读者——作者对古老农耕文明的态度。
二、修辞手法及想象、联想手法的运用
比喻、拟人等艺术手法的巧妙运用,增加文字的感染力。以第二段为例。
如文中“一群白鹭就在那时飞来,从阴绿模糊的背景划过,银白的身影如同闪电,在老牛四周上下翻飞盘旋。”一句巧用比喻,除了将白鹭的生物特性形象展现之外,更增添了文字的诗意,白鹭是中国古典诗画里的传统意象,选择白鹭作为一笔灵动的亮色,与古老农耕文明的文化象征——老牛一起,巧妙地融合,带领读者瞬间就穿越了时空隧道,遁入迷离、蒙胧的远古梦境。
如“白鹭叽叽喳喳地齐声欢呼,盘旋俯冲终至落定,一如几页湿透的情书,撒在老牛的四周。”将白鹭比喻成“几页湿透的情书”,新颖别致,让人耳目一新。“情书”二字已能让人感受到白鹭与老牛组合之间的关系之密切,情感之深醇,“湿透的”则更让人体会到一种真真实实的质感,与题目中“烟雨”二字暗合。原来这种情感不光可以用心去体会,还可以其他的感官去碰触的。
如“那只胆大些的竟在牛背落下,单腿而立,引颈而望,活像个临时风向标。然后它开始走动,好似淑女优雅的碎步,在牛背上从尾部踱到双角之间,然后再次返回——或许它眼里的牛背根本不是牛背,怎么走都是一条宽敞的步行街。”
其中“临时风向标”、“淑女优雅的碎步”、“ 一条宽敞的步行街”等一系列拟人与比喻的手法,将烟雨中神闲气定、悠闲自得的白鹭描绘的活灵活现,更写出了这种农耕文明中难得的一种闲适心态。
三、特殊意象的解读
农人在这里是实像,也是虚像,或者更是一种文化的意象。现代文明源头所在的农耕文明的伟大与博深,从某种意义上说,它就是文化的根,不论时代发展到任何一种形态,都无法抛却的生命的根基。“从简朴的远古出走的现代人”与之总有一种血乳交融的情感。人总有一种寻根的情感冲动,体现在文化上,又有众多寻根的文化形态,相对处在生命本原状态下的古人,我们今人又何尝不是在穿越时空出行的游子?叶落要归根,文化上要寻根,生命路途的孜孜跋涉中自我认同同样也会有回溯本原,归根母体的冲动。
14.文章开头两段的景物描写各有什么特点?你更喜爱哪一段?请从修辞手法的运用上说明理由。 参考答案:第一段侧重对牛作静态描写;第二段侧重对鹭作动态描写。 第一段运用比喻、拟人的手法传神地写出了老牛雨中的状态。(举例略)。 第二段运用比喻、比拟的手法增加了画面的动感,营造了和谐的氛围。(举例略)
分析:本题考点是“鉴赏文学作品中的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E。鉴赏表达技巧应注意的问题:①坚持内容和形式的一致性。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以及谋篇布局等,都属于作品形式方面的要素,它们都是为表达一定的思想感情服务的,因此,鉴赏表达技巧一定要结合着分析所表达的内容,而不能就技巧谈技巧。②要同品味语言相结合。在作品中,技巧都是凭借语言来实现的,因此,鉴赏技巧要同揣摩语言,品味语言相结合。第二段运用比喻、比拟的手法增加了画面的动感,营造了和谐的氛围。(举例略)答题时要注意答出所用手法,答出如何用这种手法,答出用这种手法的好处。答案为:第一段侧重对牛作静态描写;第二段侧重对鹭作动态描写。第一段运用比喻、拟人的手法传神地写出了老牛雨中的状态。(举例略)
解析:每段景物描写特点各1分,修辞手法1分,举例说明1分,作用1分。(意思对即可) 考点是“鉴赏文学作品中的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E。
易错点:一要答出所用手法,二要答出如何用这种手法,三要答出用这种手法的好处。
鉴赏表达技巧应注意的问题:①坚持内容和形式的一致性。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以及谋篇布局等,都属于作品形式方面的要素,它们都是为表达一定的思想感情服务的,因此,鉴赏表达技巧一定要结合着分析所表达的内容,而不能就技巧谈技巧。②要同品味语言相结合。在作品中,技巧都是凭借语言来实现的,因此,鉴赏技巧要同揣摩语言,品味语言相结合。
15.作者在描绘“烟雨牛鹭图”后,又写了时装设计师、诗人和画家的感受,这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参考答案:①内容上:从不同的角度揭示出“牛鹭图”蕴涵的美;②结构上:为作者抒情、议论作铺垫。
解析:第一个作用3分,第二个作用2分。(意思对即可) 考点是“鉴赏文学作品中的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E。
易错点:考生对“从不同的角度揭示出‘牛鹭图’蕴涵的美”往往理解不透。
备考指导:作者的观点态度是要靠材料来证实或表述的。因此,评述材料在文中的作用,是评价思想内容的一个重点。从试题来看,有要求说明文中的材料表达 什么观点的,有要求说明作者提出某种观点的依据的,也有要求概括材料本身的要点的。
16.请阅读文中画线的句子,结合全文,简要说明作者对古老农耕文明的态度是什么。 参考答案:①眷念古老的农耕文明;②为其终将消失而惆怅。
解析;每一种态度3分。(意思对即可)考点是“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义”“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B级和C级。 易错点:考生不会分点说明,回答层次不清。
备考指导:分析概括观点态度应注意的问题:①要整体把握文意全文的倾向。分析概括全文的观点态度固然要注意这一点,即便是分析概括文章局部表现的观点态度,也应如此。这是解答这类试题的前题。②要准确理解语句。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总是要通过一定的语句来表现的,对语句理解不准确,分析概括就会出错。
17.文章把“烟雨”作为牛鹭的活动场景,作者的用意是什么?
参考答案:①营造出朦胧的诗意氛围;
②抒写农耕生活的自然和谐之美; ③抒发作者迷茫的情思。
解析:共3点,每个方面2分。(意思对即可)考点是“归纳与概括”和“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C级。
易错点:不能着眼全文,思考问题比较片面。
备考指导:分析“用意”要注意下列三点:①要整体把握文章的思想内容;②要坚持观点和材料一致的原则;③要从作品实际出发,不解“以偏概全”,也不能“拔高”。
2007年高考
六、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17题。 (22分)
麦 天 雷抒雁
一过清明,绿油油的麦苗就像睡醒吃饱喝足了的孩子,噌噌地往上窜。只几番风摇雨洗,麦子便扬花了,又几日暴晒,先前绿毡一般的田地,就显出些杏黄色了。
从麦子泛出杏黄色开始,农家的节日也就开始了。和着端午节的临近,路上走亲戚的人也便多了起来。“麦梢黄,女看娘”。穿得光洁鲜亮的女子,先前有步行的、骑驴的:如今,有骑自行车、摩托车的;村子通了公路,也有一招手上了公共汽车的。出嫁的女儿,每每这时候,赶在忙前这段空闲,要走走娘家。母女们,别管多见面,少见面,一聚了头,就有说不完的话。到了饭时,女儿又随娘入厨,像先前末嫁时,熟盆熟碗地做一顿好饭,孝顺父母。
女去看娘,男人守在家畦麦收前的杂事。搭镰前最后一集是“畦农会”,县里剧团也到集市凄凑热闹,急锣紧鼓要唱《喜开镰》。树荫下,男人们三个一堆,五个一团,聚在一起聊天。无非是说,今年麦子长得厚,费镰费胳膊,吃苦的日子到了。脸上却是掩不住心里的喜悦。先前,从甘肃上来的麦客,早早就往关中赶。一路上,蚂蚁般从西往东赶,跟着麦熟先后,次第向西割过来,叫赶麦场。如今,麦客们少了,一路上都是鲜红的收割机,突突突,吼个不停,进丁麦田,就如机船下丁海,所过之处,留下的只是一地黄亮亮金灿灿的麦茬,敞发着湿润的草香。收麦的时问由此大大缩短,种田人此刻只需跟了机器,张开口袋,把哗哗装满麦粒的粮袋运回家就是。
男人虽然不再耍镰费胳膊,毕竟还是五黄六月,头项一团火球,身上汗珠子擦了又出。早晨起个大早,白天累一天,晚上一碰枕头跌进梦乡,摇不醒叫不应。麦天的日子,累人的日子。心疼丈夫,这些天,妻子得把饭食做可口。先是锅盔、面,只两顿,男人说:吃不进去,有些汤水便好。女人另想法子,买些精肉,配上黄花木耳菠菜豆腐,做成酸酸辣辣的臊子;然后,使出看家的本领,把面和硬揉匀擀薄切细,如同俗语说的:“薄如纸细如线,下到锅里莲花转”。一碗香喷喷的臊子面端给男人,看着他三口五口一碗,吸得滋滋溜溜响,女人心里别提多舒坦。改目,又变丁花样,割一鲜鲜嫩嫩的水芹菜,在瓷盆里泡成酸菜酸汤。再将那芹菜切碎,配了油、葱花在锅里一炒,酸汤一并倒丁进去,烧滚放凉,细白的面条浇上这酸菜汤,叫浆水面,热天吃丁,落汗下火。男人吃完一老碗又一老碗,嘴里吱咂有声,身上却硬是不出汗,你说怪不!
新麦入囤,满屋子都是麦香、馒头香、锅盔香。忙了一季子的男人,长剌剌躺在炕上,望着麦囤,嘴里哼着秦腔。想啥?啥都不想,忙活了一年身子脑子都该歇歇了。偶一抬头,望见窗外,黑云腾朦,渐渐沥沥落下雨点来,睡意便水一般弥漫上来。
妻子会在炕头做些针线活,猛然,推一把懒洋洋躺着的丈夫:“去,割二斤肉来,妈妈这两天该来追节了。”
“追节”,什么节…看忙罢”。回应忙前女看娘,这回该来娘看女丁。
文本简单解读:选文《麦天》刊于2006年7月的上海《文汇报》,作者雷抒雁,陕西人。当代诗人、作家。先后出版诗集《小草在歌唱》等十多部和散文集《悬肠草》等六部。曾多次获得文学创作奖,作品被译为多种文字在国外发表。节选后的《麦天》约1200字,散发着浓浓的乡土气息,洋溢着一种丰收劳作的喜悦和亲人家庭的和乐,语言鲜活生动。所设题目,较去年切入角度小巧,设问清晰。试题更突出了对文学作品语言、结构的分析和欣赏。比较清楚地体现了新课程对文学作
百度搜索“70edu”或“70教育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70教育网,提供经典综合文库江苏高考现代文阅读详解05-11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