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饮食文化讲授提纲
第一讲 概述 一、文化的含义
英文、法文culture:来源culturala拉丁文——耕种、居住、练习、注意、敬神等 agriculture silkculture
physicalculture
(一)英国人类学家S.E.B.Tylor(1832-1917)
文化是一个复杂的总体,包括知识、艺术、宗教、神话、法律、风俗,以及其它社会现象 文化是一个复杂的总体,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人类在社会里所得到的一切能力与习惯。 (二)德国哲学家T.莱辛 文化就是精神支配生活。 文化是一种适应方式。 (三)大英百科全书
文化是“总体的人类社会遗产”,“是一种源于历史的社会生活结构的体系”。 (四)各领域对文化的理解
在古汉语中,文化指“文治”与“教化”。 在现代汉语中,它指一般知识,以及运用文字的能力
在考古学中,它指同一历史时期的不依分布地点为转移的遗迹、遗物的综合体。 (五)文化的定义
狭义:是指社会意识形态(如思想、道德、风尚、宗教、文学艺术、科学技术、学术等) 广义:一般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文明)和精神财富(文明)的总和。
二、饮食文化的含义
饮食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吃的物质财富(文明)和精神财富(文明)的总和。
简单地说,饮食文化就是研究吃、吃什么,怎么吃,吃了以后怎样等的学问。 包括:食生产、食生活、食事象、食思想、食惯制 三、饮食是人类文明的起点
(一)我国酿造化学是从制造食物适应饮食需要开始的 (二)陶冶铸造也是从饮食开始的
(三)从甲骨文可以看出,古代物理学的发生也在饮食 (四)人类用火烹饪,表明进入文明新时期 (五)数学的演进,亦与饮食有关
(六)自然科学的起点在饮食,作为上层建筑的社会科学更是如此 (七)古代人群集体活动、社会交际,与取得食物、享受食物有关 (八)人类语言的产生与饮食也有密切的关系 (九)甲骨文表明,音乐、舞蹈亦始于饮食 (十)应该说,美学源于饮食 (十一)古代医药亦始于饮食 四、饮食发展过程
(一)生食阶段(50万年之前)
1
(二)熟食阶段(1万年之前) (三)烹饪阶段
四、中华民族饮食文化的理论基础 (一)三个层次
1、物质层次,包括饮食结构和饮食器具
2、行为层次,包括烹饪技艺、器具制作工艺、食物保藏运输方法等
3、精神层次,包括饮食观念、饮食习俗以及蕴含其中的人文心理、民族特征等文化内涵。 (二)四大理论 1、食医同源 2、饮食养生 3、本味主张 4、孔孟食道
(三)五大特性
1、食物原料选取的广泛性 2、进食选择的丰富性 3、肴馔制作的灵活性 4、区域风格的历史传承性 5、各区域间文化的通融性 (四)中国饮食文化的层次性
中国饮食史上的层次性结构即饮食文化层,是指在中国饮食史上,由于人们的经济、政治、文化地位的不同,而自然形成的饮食生活的不同的社会层次。 1、各层次之间的关系
第一层次无限扩大且经常波动果腹线上下 层次越高,人数越少
政治经济地位高,可以处于相对高的层次
越高的层次,越有反映饮食文化的特征
高层次对低层次的影响,远大于低层次对高层次的影响 (二)饮食文化层构成与基本特点 1、果腹层
宁静清新的村野情趣
粗糙简单的饮食基调——“粗茶淡饭,糠菜半年粮” 浊酒一碗溢酣畅。
2、小康层
食品质朴可口,逢年过节铺张一点——‘打牙祭’ 食品制作简便易行,不同于“随早就晚” 市民饮食在文化中的承上启下作用。 3、富家层
从倾心关注外部世界到讲究饮食艺术。 饮食别致、格调高雅、菜品美味 4、贵族层
鲜明的私家风格
厚重的文化氛围 5、宫廷层
华贵尊荣、气势恢弘、威风八面的皇家气派
2
注重“祖宗之制”和“家法”,礼仪与程式化 五、当代中国人饮食文化特征
(一)中国餐饮繁荣与餐饮文化兴旺 (二)中西饮食文化迎面冲击
(三)前文化意识阶段的中国餐饮文化 (四)“菜系”打拼时期的中国餐饮市场文化 (五)“大众餐桌”
(六)“主题设计——艺术营造”:“文化”开始成为中国餐饮经营的时潮理念 六、中华饮食文明历史巨人 中华文明播火者 —燧人氏 中华原始农业开拓者—神农氏 中华熟食发明人—灶君 中华酿酒第一人 —仪狄
以味道治国的总理大臣—伊尹 中华食学理论奠基人—孔子 豆腐发明主持人—刘安 中华茶道始祖—陆羽 中华食学之圣 —袁枚 第二讲 中国烹饪文化
一、烹饪、烹调一词的由来
(一)烹饪最早出现在《易经·鼎》中,原文“以木馔火,烹饪也”(2700年前) 烹:为煮的意思;饪:指食物成熟
——将食物原料放置在容器之中,添加清水和调味料,通风,用柴草点火炊熟 ——实际上是食品加工制作技术的泛称 (二)烹饪最早的基本条件 ——烹饪工具:鼎 ——烹饪热源:木
——烹饪技法:烹煮
(三)烹调一词最早出现在唐宋时期 烹:又叫“火炙 ”、“石燔”,加热烹炒。起源于火的利用;调:配料调味。即指厨师对于可食原料进行的全部操作美化过程。起源于盐的利用 基本条件:原料、燃料、炊具和调味品
烹调是制作调味品之后才出现的,标志着烹饪进入新阶段 ——实质上就是火与盐的结合,熟食与调味的结合
——烹调技术:菜肴的生产工艺,有时兼指点心和小吃的制作 (四)意义与作用
意义:把生的原料变成熟的食品,提供
营养,滋补身体,使人能够健康地生存和劳动,创造物质和精神财富
作用:去腥、除膻、解腻;杀菌、消炎、抗病;便于消化吸收;把单一口味变成复合美味;将食品美化,提高观赏价值
二、中国烹饪与经济、文化的关系
(一)丰富的烹饪原料反映了农业生产的水平
(二)精美的餐具和众多的调味品是手工业发达的标志 (三)兴旺的饮食市场是城镇商业的缩影
3
(四)技艺精湛的名师体现了中华民族的聪明才智 (五)花色菜品的造型深受工艺美术的影响 (六)精致的筵席是中华民族文化礼仪的结晶 (七)膳补食疗是中医学理论创造性的运用 (八)优秀的饮食典籍充实了中国文化的宝库 三、中国烹饪发展脉络 (一)吃的神话传说
燧人氏教民用火 有巢氏教民筑房 伏義氏教民驯兽 神农氏教民务农 轩辕氏教民文化 宁封发明制陶 后稷种植百谷
(二)烹饪进化的六个阶段
第一阶段:火与盐的运用及火炙 、石燔 第二阶段:陶器的运用与水煮、汽蒸法问世 第三阶段:金属炊具发明和油煎法诞生 第四阶段:食具逐渐完备和菜系基本定型
第五阶段:食书大量刊印指导实践
第六阶段:南北技艺交流,各族食品融汇 我国烹饪技术基本上是以黄河、长江和珠江三角洲流域为中心,沿着火烤法——汽蒸法——油煎法的道路,不断前进的,直至形成完善、丰富、有独特民族风格的饮馔体系 四、中国烹饪的基本状况 (一)历史悠久,源源流长 (二)传统优良,五味调和 (三)流派众多,百花齐放 五、中国烹饪的民族文化特征 (一)博食 (二)精食 (三)养食 (四)时食 (五)医食
(六)雅食
中国烹饪文化的本质特征:中国烹饪是以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为母体的,以中医养生理论为指导,以味觉、嗅觉、口感和形象为基础,制作中国美食的创造性生产劳动。是一种艺术创造,一种美好生活的创造。
六、中国烹饪的风味流派的形成
(一)春秋战国时期,已有南北风味的分野,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的肴馔区别明显 (二)由汉至宋,北菜的中心逐步由秦晋移至鲁豫,而以荆楚为主体的南菜则一分为三 长江上游巴风味占优势 长江下游淮扬菜品为主导
岭南则是闽粤肴馔执牛耳
(三)明清时期,又出现了“帮”、“帮口”、“味”、“风味”的提法,鲁、苏、川、粤四大帮,构成了中国菜的主力军,基本代表以下的饮食风味: 三水:黄河、长江、珠江 四方:北、东、西、南
4
(四)解放后,开始使用“菜系”一词 四大菜系:鲁、苏、川、粤
八大菜系:四大菜系加浙、闽、徽、湘 十大菜系:八大菜系加京、鄂 十二大菜系:十大菜系加沪、秦 十四大菜系:十二大菜系加豫、辽
十六大菜系:十四大菜系加清真、素菜 七、菜系形成的原因 (一)菜系的内涵
菜系是中国烹饪的风味流派,系是指品种齐全、特色鲜明、在全国有较大影响的代表菜种。它是由地方菜和某些特殊菜种发展演变而来, 1、特点
原料多系土特产品 工艺确有独到之处 名菜组成筵席系列 乡土气息浓郁鲜明 群众基础深厚广泛 经受较长时间的考验 2、菜系形成的原因 地理环境和气候物产的差异 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的不同 历史变迁和政治形势的影响 权威倡导和群众喜好的促成 文化气质和美学风格的熏陶 第三讲 中国食礼
一、《周礼》、《仪礼》与《礼记》的食礼
——带骨肉要放在净肉左边,饭食放在用餐者左方,肉羹则放在右方;脍炙等肉食放在稍外处,醯酱调味品则放在靠近面前的位置;酒浆也要放在近旁,葱末之类可放远一点。
——食器饮器的摆放。仆从摆放酒壶酒樽,要将壶嘴面向贵客;端菜上席时,不能面向客人和菜肴大口喘气,如果此时客人正巧有问话,必须将脸侧向一边,避免呼气和唾沫溅到盘中或客人脸上。
——上整尾鱼肴时,一定要使鱼尾指向客人,因为鲜鱼肉由尾部易与骨刺剥离;上干鱼则正好相反,要将鱼头对着客人,干鱼由头端更易于剥离;冬天的鱼腹部肥美,摆放时鱼腹向右,便于取食;夏天则背鳍部较肥,所以将鱼背朝右。主人的情意,就是要由这细微之处体现出来,仆人若是不知事理,免不了会闹出不愉快来。 二、孔子认定的食礼 宾主送迎之礼 主客堂上交接之礼 宾主进食之礼 卒食之礼 饮酒之礼
三、宴请礼仪 四、宴席座次 “安席”:中国宴会繁缛食礼的基础仪程和中心环节,即是宴席上的座次之礼。
5
百度搜索“70edu”或“70教育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70教育网,提供经典综合文库中国饮食文化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