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
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中的表现性评价案例
胶州市张应小学
王月清
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中的表现性评价案例
摘要:表现性评价改变了传统教学评价的固定模式,不仅能够激发小学生的学习热情,而且能够引导他们在学习过程中提高知识的应用能力。我们语文教师针对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评价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提出应用表现性评价的有效对策,以期发挥小学生的语文学习潜能,提高教学效率。 关键词:表现性评价;以生为本;发展性
近年来,表现性评价这一创新性的教学评价手法得到越来越多教师的重视和实践。然而,部分语文教师在开展表现性评价时缺乏这一评价方式的科学认识,且忽视了学生的个性特点及主体地位,使得表现性评价手法的实际效果有所下降。为了改变这一现状,我们教师应加强理论学习,从相关著作中获取经验指导,并在教学中加以探索和实践,提高对表现性评价的应用能力。 一、表现性评价的内涵及特点
表现性评价最早出现于20世纪90年代的美国,强调“做”而不仅仅是“知道”,要求评价须兼顾过程和结果。不同国家、不同时期的学者都对这一评价开展了研究,并提出了不同的见解和看法。其中,我国教育学者徐兆洋在其著作《学生发展性评价应知应会》中对表现性评价进行了界定:表现性评价是指让学生通过实际任务来表现学习目标掌握情况的评价方式。这一手法针对学生的实践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开展评价,具有激励性、开放性、综合性等特点。 二、目前小学语文教学表现性评价中存在的问题 (一)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
开展表现性评价需要教师在课前设计表现性任务,编写学生反映的评价规则,并在教学过程中落实评分工作。这不仅花费教师较多的时间和精力,而且对财力、空间、时间和设备等教学条件有一定的要求。部分教师减少表现性评价的环节,甚至加大对评价过程的控制。这种做法虽然能提高评价活动的有序性,但是却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不利于小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二)忽视学生的认知能力
表现性评价则针对学生的实践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而开展,对学生来说具有一定的难度。但在实际教学中,部分语文教师并没有充分认识和掌握班上学生的语文知识基础和认知能力,所设置的表现性评价任务超过小学生所能承受的范
围,违背了“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导致表现性评价难以得到落实,降低了学生参与评价的积极性。 (三)忽视学生的个体差异
部分教师为了迎合考试的要求,在设置表现性评价的任务和评价标准时偏向于标准化,而小学生为了获得更好的评价,往往使用脱离个性习惯的学习方式和解题方式。这种行为忽视了小学生的个体差异,违背表现性评价的基本原则和要求,不利于“以生为本”这一教学理念的落实。 三、“以生为本”理念下表现性评价的应用对策 (一)提高理论认识和实践能力
表现性评价等相关理论从出现到如今的发展、推行,前后不到30年的时间。国内大部分地区的教师对表现性评价仍然缺乏深入、全面的理论认识和实践。这是导致目前小学语文教学表现性评价中存在缺陷的重要原因。针对这一问题,教师应在推行表现性评价前了解当前国内外对表现性评价的研究,并认真学习表现性评价的有关理论,熟悉和掌握这一评价方法的操作程序。教师们应深入学习和体会相关著作中的评价方法,从“概念解读”、“理论导航”中获取表现性评价的理论知识,建立评价的科学认知。在这一基础上,教师应深入分析文中的案例,对比教学实际,进一步学习“操作指南”和“实践体悟”,学习作者在开展表现性评价过程中的成功经验。
例如,在讲解《五花山》前,教师应结合当地附近的山峰、山脉等,了解这些山峰在四季不同的景色特点,并了解学生对这些景色的认识程度。在这一基础上,联系表现性评价的激励性、开放性、综合性等特点,针对小学生的实践能力、问题解决能力设置相关学习任务,让学生在实际中学习语文知识。如设计“我来说一说”这一环节,让学生思考并回答以下问题: 劝他不去,可是_______。 把他放在队尾,那会_______。
把他放在中间,博莱克会认为_______。
同时,教师还应关注小学生在语文课堂中完成各种任务时的表现,调整任务的难易程度等,总结有关表现性评价的经验。实践表明,只有吸收前人有关表现性评价的精华思想,并结合小学生的认知能力、个性特点及学习习惯等实际情况
开展评价工作,教师才能真正地提高评价工作的有效性,推动“以生为本”这一教学理念的落实。(二)设计个性化的表现性任务
“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要求教师根据学生发展所需来设定表现性任务的内容,从他们的学习需要和成长需要出发制定合适的表现性任务。因此评价应具有个性化,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够从评价中得到激励。小学生已经逐渐形成较为明显的个体差异,有着不同的能力水平和学习习惯。教师们应摒弃过去的“统一标准”,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小学生的成长,在表现性评价任务的设置中充分尊重小学生的个体差异,并对此加以引导,使之得到进一步的完善和发展。
《青海高原一株柳》“表现性评价”教学案例
一、案例背景
作为参加教学工作4个年头的我听过不少的公开课,每位老师都有自己的教学特点。为了自己以后能够游刃有余地出堂公开课,自己也应该先在学校锻炼一下。当前全市都在搞“小学表现性评价典型经验和优秀案例评选”活动,学校在学期开始后都会安排每位教师出一节校内展示课,正好镇里也组织“假如我上这节课”活动。我在上学年教学中展示了苏教版语文六年级上册《青海高原一株柳》这一课的第二课时。
二、案例主题 1、教材说明:
《青海高原一株柳》是苏教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景物聚焦”主题下的一篇散文,作者陈忠实。作家以优美的笔触,大胆的猜测与想象,描写了青海高原上一株神奇的柳树,经过高原风雪,雷轰电击,却顽强地生活了下来,成就了青海高原上一个壮观而独立的风景,赞扬了柳树伟大的生命力。
2、教学目标:
①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②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③想象课文描绘的情景,感悟青海高原上的这株柳树身处逆境时表现出的强大的生命力。
④学习作者用家乡灞河柳树对比、衬托青海高原这株柳树的神奇的写作手
法。
3、教学重难点:
①感悟青海高原这株柳树在逆境中表现出来的神奇和顽强的生命力。 ②学习作者运用对比、衬托的写作手法。 4、学情分析:
本节课是在第一课时的基础上进行的学习,学生对于青海高原这株柳树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加上我为学生准备的图片、幻灯片,学生学起来比较轻松。再者,学生现在是小学六年级,属于高年级学段,已经具备了自主感悟课文的能力,不过,我还是借助朗读这一手段,辅以读想结合方式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索学习。
三、案例描述(过程或细节)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知道了青海高原上的这株柳树的神奇的外形特点,让我们再来回顾一下它的外形特点,出示图片。
片段一
师:同学们,这就是那可外形神奇的柳树,青海高原上的这株柳树的外形如此神奇,你们想不想知道它的生长经历是怎样的呢?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来了解了解。
出示课文段落:
我便抑制不住自己的猜测和想象:风从遥远的河川把一粒柳絮卷上高原,随意抛散到这里,那一年恰遇好雨水,它有幸萌发了。风把一团团柳絮抛散到这里,生长出一片幼柳,随之而来的持续的干旱把这一茬柳树苗子全毁了,只有这一株柳树奇迹般地保存了生命。自古以来,人们也许年复一年看到过,一茬一茬的柳树苗子在春天冒出又在夏天旱死,也许熬过了持久的干旱却躲不过更为严酷的寒
百度搜索“70edu”或“70教育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70教育网,提供经典综合文库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表现性评价案例 王月清 - 图文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