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是失“明”。关于建福宫是否成了国际富豪的顶级会所,论辩双方尚争得不可开交。其实,会所的建与不建并不重要,甚至症结也不在于此举是不是对文物的保护性利用。更重要的是,此事究竟该由谁来决策?决策过程有没有必要公开透明?作为国宝级文保单位,作为国家级博物馆,故宫者,非故宫工作人员所有,本属于国民共享的公共文化资源。然而,从当初星巴克入驻故宫,到如今的疑似富豪会所,此类决策过程一直失“明”,远离公众监督的视线,着实让国人不踏实、不放心。
材料六:关于如何对待五道杠天才少年
近日,一名13岁的“五道杠”“天才”少年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他两三岁开始看“新闻联播”,7岁开始坚持每天读《人民日报》、《参考消息》,已在全国重要报刊上发表过一百多篇文章,现任中国少先队武汉市“五道杠”副总队长。对此,网上掀起讨论热潮,推崇、惊叹者有之,怀疑、讥讽者不少,其中不乏过多的想象和过激的语言。笔者认为,无论是赞还是弹,都应言之有度,如若偏离讨论本身应有的理性分析和包容态度,就是一种误读。
特别是反对者,对少年的“另类”化言行举止不应刻意嘲讽,更不可无端诋毁。对一个13岁的少年,就其所作所为的解读应多点包容和关爱,少点看客心理和挖苦心态。其实,“天才”少年事件为我们理性对待荣誉、反思培育模式提供了一个契机。有意义的探讨和有深度的解读既不能盲目地戴高帽,又要学会宽容和尊重。唯有如此,我们才能让当事人在讨论中健康成长,让中国教育在对话中更为多样和科学。
材料七:关于“微时代”的社会浮躁
从微博客、微小说再到微电影,“微”字大行其道,在带来更多表达的同时,也映照着我们的浮躁。我们迎接“微时代”的到来,也应反思“微”的极限。
“微时代”来临
微博、微小说、微新闻、微电影……只有你想不到,没有“微”不了。
“每天起床第一件事情就是用手机看微博,上班坐地铁、等公交、挤电梯,只要一有空就要上微博,看有什么好玩的事情。”在北京一家国企工作的张先生坦陈,“我觉得自己应该就是所谓的‘微博控’。”
近两年,新媒体形态不断出现,不仅改变着大众的消费体验,也改变着信息传播方式。
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胡泳认为,这源于在“微时代”,媒体的表现因人们消费媒体的需要而不断改变。当人们面临日益加快的生活节奏和获取更多信息的需要时,我们希望以最短的时间获取最多的信息。
于是,有了140字的博客,有了140字的小说,140字的新闻,再从单纯文字到多媒体,有了上文提到的微电影:尽管只有90秒,但这并不妨碍它讲述一个情节紧凑、画面制作精良的故事,以至于该片的网络点击量已经过亿。
“微”版图的不断扩张,让我们不妨想象,“微”的未来有多远?“从某种程度说,任何以数字化表达的内容都能‘微’。”胡泳表示。
“微时代”:渠道变革引发的表达革命
在“微时代”,表达因传播门槛的降低而越发便利,“关注”与“被关注”的需要同时得到满足。
在媒体工作的吴先生经常使用微博,他认为,微博更加便捷,可以发照片、微博让朋友知道自己的新鲜事,很容易满足人们“被关注”的需要。
胡泳认为,过去普通民众很少能随意在公共媒介获得发言的机会,而微时代,庞大的用户和与关注需求的结合,衍生出表达与倾听门槛的双重降低。“以微博为例,任何人都有传播的渠道,而庞大的用户群和便利的通道也保证了信息能为更多人收到。”
百度搜索“70edu”或“70教育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70教育网,提供经典初一作文考前作文素材大派送:2024高考作文需要关注的最新素材(3)在线全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