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通道最直观的体现就是,原本在时空上和自己没有交集的人和事现在却被“微工具”和网络“拉近”“压扁”,从而走到一起。从“微博直播强拆”到蒙牛“诽谤门”等,“微时代”的“微工具”越来越多“直播”中国大地发生的一切,普通网民也在用“关注”影响着事件的发展。
“所谓的‘微博问政’虽然尚未真正实现,但作为拓宽网络监督范围的尝试,无疑是必要和值得赞扬的,这是一个好的开始。”胡泳认为。
“微时代”的“双刃剑”:便利与浮躁
然而,“微时代”也同样成为一把“双刃剑”:从没有一个时代,我们如此充分利用碎片时间,但在享受便利的同时,人们也变得日益浮躁。
“微时代”,一切可以利用的碎片时间被不断开发,让注意力经济放大到史无前例的地步。在刚刚闭幕的第七届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上,优酷网总编辑朱向阳说:“优酷的微电影全部是基于实践的摸索,当我们发现人们没有时间看40分钟或者更长的视频的时候,我们就会想,为什么不让它短一点?”
等车、坐地铁、走路,人们所有的闲暇时间都被“微文化”挤占,这也让“微文化”成为精明商家拓展地盘的“处女地”。
“微时代”的体验式消费带给大众的是便捷、趣味,而更多的“微文化”产生,也意味着更多的广告植入、话题制造,以及企业营销和公关渠道。
对于普通人,在享受着微时代便利的同时,也在唾手可得的便利中日益懒惰。广州市民付先生说,每天沉迷于各种短小的新闻和微博留言,虽然“知情欲”得到很大的满足,但他猛然间发现,自己已经很久没有去认真读一本书,或者认真思考些严肃、复杂的问题了。
材料八:社会力量有序“自组织”
顺应社会自我发育的必然趋势,人民群众永远是最可相信的坚定力量
2010年11月21日,上海的余姚路、胶州路成了一片白色花海。这一天,是上海“11·15”特大火灾遇难者的“头七”之日。清晨起,10万群众自发从四面八方赶到火灾现场,举行公祭。交响乐团举行义演、街边的美发店也传出悲悯的“大悲咒”。上海的党政领导也到场致哀。全上海甚至全国民众对于火灾遇难者的哀悼借此得以宣泄。一场规模如此巨大的公祭,让人们看到了社会普通民众自发组织的力量。
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已经从过去与传统政治体制高度一体逐渐走向独立。分析近年来的各类产生正、负面影响的群体性事件,本刊记者发现一个值得重视的现象,即基层群众通过社会“自组织”的方式来表达诉求的倾向越来越明显。党的群众工作必须正视这一发展动向并主动作出调整,发现需求、满足需求、引导需求,加大政府哺育力度,支持社会自我发育。
百度搜索“70edu”或“70教育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70教育网,提供经典初一作文考前作文素材大派送:2024高考作文需要关注的最新素材(4)在线全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