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文明建设的各项引导性、规范性和约束性的规定和准则,都可以称之为生态文明制度。保障生态文明建设的制度体系,能够充分体现自然生态环境的稀缺价值,有效克服传统自由市场经济中的“市场失灵”,避免“公地悲剧”现象的发生,实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建设的和谐统一。
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是实现生态文明由理念向实践转化的重要保障。生态文明理念是我党通过对历史经验的总结和现实困境的反思之后,凝练成的崭新价值观和发展观,生态文明建设是在先进发展观指引下开展的一系列有利于生态环境保护的先进实践。要摒弃“唯GDP”论的陈旧执政理念,实现由先进理念向先进实践成功转化,必须依靠完善的制度作保障,并提供转化过程的持久推动力。
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是实现美丽中国永续发展的坚实基础。美丽中国令人神往,天更蓝、水更清、草更绿、城更美的理想很诱人,而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现实却很残酷。我们在片面追求经济增长的过程中制造了太多不够美、甚至是肮脏丑陋的东西。要彻底改变这一切,让“美丽中国”写满神州大地,就必须依靠制度建设。
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是倒逼产业转型升级和发展方式转变的积极动力。环境问题的产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伴生产物,所以环境问题从本质上讲,仍然是发展问题。当前,全国各地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加快推动产业升级和发展方式转变正如火如荼地开展。生态环境保护的倒逼机制作为腾容量、保环境、促发展的重要抓手,正在其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推动作用。
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是满足人民群众对良好生存环境诉求的积极回应。当前,由于环境状况总体恶化的趋势尚未得到根本遏制,而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民群众对良好生存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这就使得环境现状与人们不断提高的环境诉求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环境群体性事件频发,环境问题已然成为威胁人体健康、公共安全和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之一。要破解这一困局,只有通过制度建设,为人民群众的环境诉求提供制度化解决途径,才能真正保障人民群众的环境权益,切实维护社会和谐与稳定。
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还可以带来低投入、高收益的持续“制度红利”。能够引导人们对未来发展形成稳定预期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除了具有保障性、制约性和规范性功能之外,从长期来看,还可以形成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制度红利”。为了完成节能减排、低碳发展的目标要求,企业往往需要更新生产设备、采用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工艺、投资污染物处理设施以及加大资源环境管理力度等。尽管这些活动在短期内可能会带来成本的上升,但是在企业跨过短期成本增加的“卡夫丁峡谷”后,长期的生产经营成本反而会降低,从而导致竞争力大幅提升。与此同时,生态环境效益也会在企业转变生产方式的过程中逐步显现。这些都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长期“制度红利”。
因此,生态文明必须依托制度建设才能健康发展。需要强调的是,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并不是单一、分散和独立的政策工具的简单设计,它是一套完整制度体系的构建,需要由政府引导、市场推动和公众参与来共同完成。至于如何构建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党的十八大报告已经为我们给出了答案,那就是:要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建立体现生态文明要求的目标体系、考核办法、奖惩机制。建立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完善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水资源管理制度、环境保护制度。深化资源性产品价格和税费改革,建立反映市场供求和资源稀缺程度、体现生态价值和代际补偿的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积极开展节能量、碳排放权、排污权、水权交易试点。加强环境监管,健全生态环境保护责任追究制度和环境损害赔偿制度。
认识实施重大生态修复工程是解决生态难题的必由之路?
实施重大生态修复工程是世界各国改善生态的成功经验
近几十年来,全球出现了森林大面积消失、土地沙漠化扩展、湿地不断退化、物种加速灭绝、水土严重流失、严重干旱缺水、洪涝灾害频发、全球气候变暖等八大生态危机。生态危机引起了国际上众多著名政治家、科学家的特别关注,并发出了一系列强烈呼吁。著名英国生态学家爱德华·戈德史密斯指出,生态危机是第三次世界大战,如此下去,自然界将很快失去供养人类生存的能力。世界观察研究所所长莱斯特·布朗说,今后几十年,在世界新秩序中,发挥领导作用的很可能是在建立保护生态基础上持久发展的经验,而不是军事上的强大,谁在生态问题上主动采取行动,谁就能在今后的国际舞台上起领导作用。
如何拯救生态危机?世界上各国的专家们给出了统一的答案,即:生态修复。核心是对生态系统停止人为干扰,利用生态系统的自我恢复能力,辅以人工措施,使遭到破坏的生态系统逐步恢复或使生态系统向良性循环方向发展。生态修复又可分为面上治理、工程治理等多种措施。相对于零打碎敲、修修补补的面上治理,实施大规模、高标准的重大生态修复工程不仅见效快、而且更彻底,成为世界很多国家治理生态危机所采取的主要方式。
实施重大生态修复工程是我国改善生态改善民生的成功实践
在全球生态危机爆发的大背景下,我国的生态状况也不容乐观,面对新中国成立以来生态状况始终得不到显著改善、抵御自然灾害能力不断减弱的局面,党中央、国务院相继采取了一系列重大举措。早在1978年,在邓小平同志的关心下,我国启动了世界上建设规模最大、历时73年的三北防护林建设工程。1998年长江、松花江、嫩江发生特大洪水后,党中央、国务院又决定实施世界上规模最大的退耕还林工程、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到现在,全国已经实施了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沿海防护林工程、长江防护林工程、珠江防护林工程、平原农田防护林工程、太行山绿化工程、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绿色通道工程、湿地保护与恢复工程、野生动植物保护及自然保护区建设工程、三江源生态保护和建设工程、重点地区速生丰产用材林基地建设工程、林业血防工程等16项世界级重点生态工程,我国生态建设进入了大工程带动大发展的新阶段,推动我国林业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全国森林面积达到31.2亿亩,森林覆盖率由新中国成立初期的
8.6%提高到目前的21.63%,人工林保存面积达到10.4亿亩,居世界第一位。
最为难能可贵的是,实施重大生态修复工程让一些不堪重负的森林、湿地等生态系统得到了休养生息,取得了显著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如: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实施30多年来,工程区森林覆盖率由1977年的5.05%提高到12.4%,在祖国北方构筑了一道坚实的绿色生态屏障;黄土高原重点治理区治理程度达70%以上,水土流失面积和侵蚀强度开始"双下降",入黄泥沙量年均减少4亿吨左右。平原农田防护林工程实施后,不仅基本消除了干热风对农作物的危害,还使过去森林覆盖率仅为1%的平原地区变成了我国最大的木材生产基地,年产木材达到4500万立方米,相当于东北内蒙古国有林区现有木材产量的11倍。总投资达4300多亿元的退耕还林工程,改变了过去越垦越穷的历史,将为我国增加13亿立方米森林资源,固定二氧化碳近10亿吨。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实施10多年
百度搜索“70edu”或“70教育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70教育网,提供经典教育范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2024版思考题答案超全(打印)(13)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