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有美丽高尚的心灵,而只有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我们的社会和人民才能有美丽高尚的心灵。从这个意义上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对社会和个人来说,是灵魂塑造工程。一个人人拥有美丽高尚心灵的社会主义国家,才是真正健全的、有前途的、值得尊敬和名符其实的社会主义国家。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路径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全党动手、全社会参与、各方面配合,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常抓不懈,才能收到良好实效。
要加强对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组织领导。各级党委政府要高度重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切实负起应该承担的政治责任和领导责任,建立起强有力的领导体制、动员参与机制、财政保障机制、检查监督机制和考评机制等。
广大党员、领导干部要自觉发挥模范引领作用。《论语?子路》有言:“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邓小平曾经指出,端正党风是端正社会风气的关键,党员是社会的表率,党的领导干部是全党的表率。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工作中,广大党员和领导干部都要起到模范引领作用,凡是有利于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事多做,凡是违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事不但确保自己坚决不做,还要敢于对社会上发生的违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事进行坚决的批评和斗争。
动员全社会参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应仅仅是各级党委政府、广大党员和领导干部的小众化实践活动,而应是社会各界、各阶层、各群体广泛参与的大众化实践活动。在这项大众化实践活动中,各级党委政府既是这项工作的领导机构,又要使自身的各种治国理政工作切实体现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广大党员、领导干部要在这项工作中起到骨干和示范带动作用。要把其他社会各界、各阶层、各群体的群众纳入这项工作中,对于他们当中能起模范带头作用的先进人物,要进行表彰奖励,充分发挥他们的传、帮、带作用,对于存在违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行为的人,要让他们得到必要的惩戒,受到正面的感化、引导和教育。
各方面密切配合。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工作涉及面广,环节多,需要各方面密切配合。从工作的涉及面来看,各级党委政府负有政治责任和领导责任,其中党委宣传部门负有组织指导、协调推进的重要职责。其他党政部门、司法机关、国民教育系统的各级各类学校、新闻媒体、工会、青年团、妇联、工商联、行业协会、学会、农村、社区、企业等也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工作的重要参与主体,各方都应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承担起符合自身工作特点的责任。只有各方献力,齐抓共管,才能形成合力,收到最大实效。
求真务实,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常抓不懈。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工作,各地区、各部门、各单位或情况不同,或担负的具体责任不同,或面对的具体对象不同,各地区、各部门、各单位应在吃透《意见》、全国专题座谈会和我省最近召开的专题会议精神的基础上,求本地本部门本单位之真,务本地本部门本单位之实,在借鉴各地现有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抓出实实在在的成效。
人的价值观的改造是人世间最难的工作之一,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绝非一日之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工作必须是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式的,任何人都不能期待通过运动式或大会战式的工作方式来完成这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工作,必须天天抓、月月抓、年年抓,常抓不懈,才能逐步见到实效。各地区、各部门、各单位都应根据自身特点做出科学的近期和中长期工作规划,一步一个脚印,稳扎稳打地做好这项工作。
怎样科学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要以科学的态度对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消除成见和顾虑,不忘历史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续才能善于创新,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方法,采取马克思主义的态度,把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和发展现实文化有机统一起来,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
系统梳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充分发挥专家学者作用,正确引导和规范文化传播途径,科学制定长期推进工作的规划,建立统筹协调的工作机制,将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度融入意识形态建设、精神文明创建和价值观培育等各项工作中。深入阐释中华优秀文化的思想精华和时代价值,讲清楚中华传统文化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基本走向,讲清楚中华文化的独特创造、价值理念、鲜明特色,增强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加强文化遗产的科学保护和利用。
大力宣传是创新和转化的重要途径。大力倡导、推行经典阅读、礼仪普及、大众讲座等,通过学校教育、理论研究、历史研究、影视作品、文学作品等多种方式,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尽量选取深受群众欢迎,创新内容和形式,做到了内容鲜活、形式活泼,找准与时代的对接点、与受众的共鸣点,,真正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像空气一样无所不在,起到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作用。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立足自身悠久的历史积淀的同时,也要积极探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向世界,实现中华文明创新性发展的新路径。历史地看,得益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开放包容,才造就了汉唐盛世的文化繁荣。学习借鉴各国人民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从中汲取养料丰富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请谈谈你对如何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问题的看法。
答:当今时代,尽管中国的经济和军事实力日益增强,但中国在亚洲的软实力综合指数,依然落后于美国和日本。这意味着,中国持续增长的经济和军力,并没有充分转换成软实力,去帮助提升中国在亚洲和世界中的间接影响。文化软实力的强弱是塑造一国国际形象的核心因素,决定一个国家的凝聚力强弱,现实生活中的种种迹象表明,我们的文化软实力建设远远滞后于经济发展的步伐,因而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采取有力的措施。
大力弘扬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中华文明源远流长,我们的祖先创造了灿烂的文化,古代中国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是居于世界强国、文化大国的地位。唐朝时期,日本曾派大量的“遣唐使”到唐长安城学习中国的历史文化和科学技术;儒家思想不仅维护了中国两千年的封建统治,而且辐射到了周边的韩国和日本等过,直至今天,在这些国家仍然具有很深的儒学传统,这都是中华文明曾经强大的例证。所以,在西方国家汹涌的文化攻势下,我们有足够的理由和信心弘扬本民族传统文化,让国人从西方虚伪的民主论调中清醒过来,立足国情,从中国的实际出发,扎根于本国文化,为经济建设创造良好的气候。
重视和扶持文化产业的发展。文化与经济相互渗透、相互促进已成为潮流与趋势。西方文化之所以能如此迅速地发展,也与其高度的文化产业化密切相关。中国应当借鉴国外经验,通过文化产业集群以及文化产业链条的延伸,发展文化产业,提升文化软实力。
百度搜索“70edu”或“70教育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70教育网,提供经典教育范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2024版思考题答案超全(打印)(9)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