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地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研究一以杭州两溪湿地为例
加符合人类与自然界相互关系的实际,于是形成了与生物圈整体功能相联系的新的资源观。从湿地生态系统发展过程可以看出,湿地生态系统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都是被排除在自然资源之外而当作“荒地”开垦,忽视了其自然资源的性质,结果导致大面积湿地破坏和退化,从而也导致地球环境的破坏。当我们认识到湿地生态系统的真正价值后,必须用新的自然资源观来指导湿地生态系统的保护与管理。
科学地开发湿地生态旅游资源,用新的自然资源观来指导旅游开发活动,保护湿地的生存环境。
3.2.2可持续原理
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是自然生态系统的可持续。为了使湿地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利用就必须首先使生态系统具有可持续性,因此需采取各种手段对湿地生态系统加以保护与管理,使其达到生态平衡的可持续状态,然后才能加以适当利用。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人类生存环境的保护和经济发展之间存在短期矛盾。但从长期效益来看,环境与发展之间不一定是矛盾的。环境改善有助于经济发展,经济发展则为环境保护提供资会和技术。人类必须在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之间做出选择。在湿地生态系统的保护与管理中,必须峰持发展与环境保护并重的方针,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湿地旅游开发是湿地可持续发展利用的有效模式之一,同时在湿地旅游产业发展的过程中要始终以可持续发展为基本原则,不能破坏湿地生态环境。
3.3旅游学理论
3.3.1生态旅游理论
“生态旅游"一词的最早出现可追溯至1965年,学者贺兹特建议对文化、教育以及旅游进行再反思,并倡导所谓的生态旅游(ecologicaltouriSill)。目前国内外学者对“生态旅游”概念的界定至今仍没有统一,但在以下方面达成共识首先生态旅游是一种依赖当地资源的旅游,其次生态旅游是一种强调保护当地资源的旅游,最后生态旅游是一种维系当地人民生活、强调社区的参与和利益的旅游。
它强调提高旅游者高质量的旅游经历,保护当地自然、历史和文化资源以及提高当地居民的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带动当地经济发展。
生态旅游的出现将着力解决传统保护无法解决的旅游目的地和旅游业发展存在的生态环境、社会文化、经济效益等的衰退问题,协调三者之问的关系,是一种可持续旅游发展模式,它强调“生态"和“旅游"有机结合,用生态学思想指导包括旅游目的地、旅游者、旅游业在内的旅游系统的发展。
湿地旅游是生态旅游发展的新领域,生态旅游发展模式对湿地旅游发展具有指导作用,因此生态旅游的理论对湿地旅游发展同样有指导作用和理论意义。
3.3.2旅游地区域承载力理论
旅游地区域承载力(又称旅游容量),是旅游区物质环境与游客经历质量间的平衡点。包括环境承载力、社会承载力和经济承载力三种。其中环境承载力是一个旅游景点在出现损坏或环境污染之前的最大接纳游客限度,是反映游客经历质量的行为因子。社会承载力可以根据游客的观点及当地居民对游客的行为的最大容忍程度来客观地论定,或者从未来游客对现在游客拥挤程度的感受来确定。经济承载力可以描述为在没有排挤人们期望的当地经济活动的前提下吸引游客的能力。通过对旅游地区域承载力的确定,一方面,可以保证旅游地的环境包括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免遭破坏,同时可以明确旅游
百度搜索“70edu”或“70教育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70教育网,提供经典教育范文湿地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研究——以杭州西溪湿地为例(1)(17)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