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性认识同感性经验的融合。
5、新课程在教材观上的转向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首先就教材与学生的关系而言,学生不再是教材被动的受体而是对教材进行能动实践的创造性主体;教材不再是只
追求对教育经验的完美的预设,而要为学生留有发展的余地,使教材编制过程本身延伸到课堂和学生的学习之中。
其次,就教材与教师的关系而言,教材的权威消解了。教材设计要有意识地引导教师能动地乃至个性化地解读教材。
6、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意义。
答:使学生通过实践,增强探索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增进学校与社会的密切联
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同时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的意识和能力。了解必要的通用技术和职业分工,具有初步技
术能力。
7、实行“三级课程管理”的作用是什么?
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各自权利和责任的划分,①摆脱了过去僵化单一的管理体制`,妥善地处理了课程的统一
性与多样性的关系,②有助于教材的多样化,③有利于满足地方经济、文化发展和学生发展的需求。
8、为什么说教师是重要的课程资源?
①首先,教师素质的高低,对学生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教师通过自身修养对学生“言传身教”,
学生通过“耳濡目染”可以从教师身上学到很多东西,这种潜移默化有时比课堂上的传授效果要好;②其次,教师决定
着课程资源的选择、开发和利用,是学生利用课程资源的引导者,再完美的课程也必须经过教师的实施,理想中的课程
与教师实施的课程肯定存在一个“落差”,教师能否合理选择课程资源,对于缩小这个“落差”非常重要。
9、作为校本研究的主体对教师有什么要求?
答:校本教研以教师为研究的主体,强调教师即研究者,要求教师形成研究意识,以研究者的心态置身于教学情境中,
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分析和解决教学实践中的问题,鼓励教师从课程改革的问题和需要出发选择课题,强调研究的实
效性和可持续性。
10、世界各国课程评价有哪些特点.
答:一、重视发展,淡化甄别与选拔,实现评价功能的转化;二、重综合评价,关注个体差异,实现评价指标的多元化;
三、强调质性评价,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实现评价方法的多样化;四、强调参与与互动、自评与他评相结合,实现评价主
体的多元化;五、注重过程,终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相结合,实现评价重心的转移。
五、论述
1、新课程标准在哪些方面突出体现了“以学为本”的设计思想?
答:第一,在课程目标的设计上,新增加的两个维度“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突出了作为学习主体的人
——学生和学生发展的重要地位,更多地关注和强调学生学习的过程与方法,学习的态度与情感,反映了课程标准
的设计思想是“目中有人”、“以学为本”的现代课程理念。
第二,在内容标准的设计上,从“学习领域”、学习主题”、“目标要素”的学的角度,来设计和组织课程内容,以
学生的学习为主线,充分感受到课程标准中“学生”和“学生发展”是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第三,在课程实施建议方面,从“教”更好地为“学”服务,从“教”更好地服务于“学生发展”,从“教”更好
地服务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这样一个角度来提出建议。为学生形成主动参与、独立思考、自主探究、相互合作的
学习品质,提供教学环境和教学平台的支撑。
2、谈谈自主学习的实施要点
答:(1)创建积极的课堂环境;(2)使学生认同学习目标;(3)给学生更多的学习自主权;(4)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
(5)学生参与评价学习结果并优化学习方法;(6)让学生参与课堂管理。
3、试述发展性评价的内涵是什么.P180
答:其基本内涵表现为:
(一)评价的根本目的在于促进发展。淡化原有的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关注学生、教师、学校和课程发展中的需要,突出
评价的激励与调控的功能,激发学生、教师、学校和课程的内在发展动力,促进其不断进步,实现自身价值。
(二)与课程功能的转变相适应。体现本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精神,保障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顺利实施。
(三)体现最新的教育观念和课程评价发展的趋势。关注全人的发展,强调评价的民主化和人性化的发展,重视被评价者
百度搜索“70edu”或“70教育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70教育网,提供经典教育范文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施纲要模拟试题(3)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