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新课程改革实际上就是新一轮的教材改革。( × )
17、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目的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 )
18、新课程在小学阶段是以分科课程为主,在初中阶段是以综合课程为主。( × )
19、新课程把中小学教材由“国定制”改为“国审制”,形成了教材编写、出版、选用混乱的局面,不利于教师把握教学
和考试的标准。(×)
20、《纲要》提出的要使学生“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的培养目标,只能在语文、美术、音乐课中才能实现,其他课程没
有办法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
21、《纲要》提出要使学生“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这一培养目标很有必要,不但应该在心理健康教育课中培养,其他课
程也都应该关注和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 √ )
22、《纲要》提出的要使学生“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培养目标,只能在思想品德课中才能实现,
其他课程无法实现这一培养目标。( × )
23、强调教师做学生学习的促进者,表明传授知识已经不再是新课程对教师的要求了。(× )
24、每一位教师都应该把实验新课程的过程作为自己专业成长的过程。(√)
25、新课程提倡的教学过程中的师生互动,就是要求老师讲课时多提问,学生积极地举手回答。(×)
四、简答题(每小题10分,共30分)
26、谈你对“教师为主导(引导),学生为主体”的认识。
要点:第一,新课程改革的主要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学生应该是学习活动的主体(3分)。第二,教师不应
该成为课堂活动的唯一中心,应该更多地成为一位平等交流中的主持人、引导者,成为课堂活动的有效的组织者,正确
地引导和促进学生发展(3分)。在教师的(主导)引导下,充分调动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
于动的意识和能力(2分);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
作的能力(2分)。
27、结合你的教学实践,谈谈你对新课程提倡的“促进者”这一教师角色的理解。
要点:第一,教师是促进者,这是新课程教师角色的最突出的特点,它改变了教师是知识传授者唯一的角色定位(2分)。
第二,以往把教师角色仅仅定位于知识的传授者,带来的是教师凌驾学生之上的绝对权威,缺少师生的平等,学生学习
的积极性、创造性不能被有效地调动起来(3分)。第三,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更应该侧重于怎样让学生学会知识,
与学生一起探讨其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帮助学生制定学习策略,这种促进者的角色更能够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提高教
与学的效果(3)。第三,结合教学实践(2分)。
28、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你将怎样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要点:第一,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就是由死记硬背,机械训练这种单一的、被动的学习方式向多样化的学习方式转变
(2分)。第二,新课程实验中,对于基础性的识记性内容进行必要的记忆训练固不可少,进行必要的知识运用性的练习
也不可完全取消(2分);同时应该在合作学习理念的指导下组织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开展小组性的学习活动和实践活
动,让学生在计算机环境中获取多种信息,并以小作业或长课题等形式多样的学习方式丰富学生的学习行为,培养学生
的学习兴趣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样,就可以优化学生的学习方式,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学习方式的转变(6分)。
五、论述题(15分
29、请运用多元智能理论谈谈你对新课程主张的“尊重学生个性,关注个体差异”的理解。
要点:(1)美国哈佛大学加德纳教授提出的多元智能理论已经被教育界广泛接受,并且在教学实践中取得了显著效果(2
分)。多元智能理论告诉我们,除了被广泛认同的语言言语智能、数理逻辑智能这两种智能以外,人们实际上存在着视觉
空间智能、音乐节奏智能、身体运动智能、自我反思智能等多种智能,只不过这些智能在不同的人身上表现得不完全一
样,这就形成了不同的个性特长和个体差异(3分)。(2)学生个性特长不同是客观的存在,这就要求教师尊重学生不同
的个性特点,尊重学生的个性特长,这样不仅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且可以培养学生尊重他人的优良品格(5
分)。(3)学生的个体差异也是客观存在,这就要求教师努力发现其差异,正确引导学生发挥特长,创造条件培养其特长,
同时对学生相对薄弱的方面加强指导和锻炼,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提高(5分)。
百度搜索“70edu”或“70教育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70教育网,提供经典教育范文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施纲要模拟试题(5)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