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氧化碳制取的探究 教学设计
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有一下几点体会:
1、 学习情境的营造和课堂气氛调动的重要性:
“万事开头难”,一节课也是一样。本节课通过吹气球实验,和播放自己拍摄的“鸡蛋跳舞”,通过趣味性和互动性一下子抓住了学生的心,从而带动了整堂课的学习,学生在一种学习的“亢奋”中不知不觉的度过了一节课。同时在不经意间用这些活动就渗透了后面学习所需要的知识:(1)、二氧化碳能溶于水,不能用排水法收集;(2)、二氧化碳可以用鸡蛋壳(碳酸钙)和稀盐酸来制取,为后面的学习做好了铺垫。所以每一节课的开始很重要,情境的创设很重要,因为它为一节课奠定了一个基调,也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
2、 把握时机,让电教媒体和实验探究各自发挥它们的辅助教学作用。 我们都知道,电教媒体可以很直观形象地展示实验,但绝不能代替实验。但有时为了偷懒和省时间,我们就用视频代替实验,这是非常错误的。我们应当把握时机,让电教媒体和化学实验在教学中适当的整合应用,利用各自特点,发挥各自作用,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效率。
学生在亲身实验当中的体验让他们兴奋、难忘,能从中体验到学习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而实验过程的体验让很多同学“有话要说”,我们就可以用电教媒体成为学生进行交流、总结、提升的平台。本节课中,学生在探究完二氧化碳的制取之后,让学生找出自己设计的装置的优缺点,在根据投影选择仪器组合成新的装置,避免原先的不足。学生通过讨论、交流,印象深刻。
所以,各种教学手段,都有其长,也有其短。只有适时选用,扬长避短,才能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3、 让学生“动起来”
据说蔡林森校长的“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模式,每堂课教师的讲授不能超过五分钟。我现在有点理解其精髓了:“学习”是学生的“学习”,必须让学生自己去学,让学生自己动手去做,自己动脑去想,自己动口去说、去交流探讨。总之,一切教学手段的应用都要为了让学生“动起来”,有目标的“动起来”,有成效的“动起来”。
百度搜索“70edu”或“70教育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70教育网,提供经典教育范文二氧化碳制取的探究 教学设计(7)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