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在吊着的大钟上固定一支细小的笔,把钟敲响后,让笔尖在纸上迅速滑动,可以在纸上画出一条来回弯曲的细线。
丙:吹笛子时,手指按住不同的孔便会发出不同的声音。
丁:使正在发声的音叉接触水面,水面会溅起浪花。
你认为:能说明声音产生条件的实验现象是哪一个或哪几?其他现象虽不能说明声音产生的条件,但是分别说明什么问题?
第7页,共21页
34.如图所示,太阳光通过三棱镜后,在光屏上会形成一条彩色光带,这种现象叫______ ,这一现
象表明______ .
(1)在该实验中,小明在测量不同色光区域的温度时,发现温度计放在______ (选填“A”或
“B”)的外侧时温度计示数上升得较快,说明在这一区域有一种看不见的光,这种光叫______ ,其主要特性是______ 效应
(2)如果在暗室进行该实验,并在三棱镜与白屏之间放置一块红玻璃片,则白屏上将见到
______ 色光.若移走红玻璃片,在白屏上贴满绿纸,则屏上将呈绿色和______ .
35.物体只在重力作用下由静止开始下落的运动,叫做自由落体运动。这种运动在真空中才能发生,
在有空气的空间,当空气阻力很小可以忽略时,物体的下落可以近似地看作自由落体运动。为了探究自由落体运动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小霞和同学作了如下猜想:
猜想1:物体自由落体运动的快慢与物体的材料有关;
猜想2:物体自由落体运动的快慢与物体的质量有关。
为了验证猜想,他们分别将三个金属球在20m高处由静止释放,测得金属球落地时间如下表:
实验序号材料质量/㎏下落时间/s
1铁球0.2 2.05
2铁球0.4 2.05
3铅球0.4 2.05
______。
A.便于实验操作
B.便于实验观察
C.相对空气阻力较小,使运动更接近自由落体运动,实验更具科学性
(2)他们分析比较表中的数据,得出的结是______;
(3)根据表中的数据,宇航员在月球上将小铁片和羽毛在同一地点、同一高度同时释放,它们将
______。
A.同时落地
B.铁片先落地,羽毛后落地
C.羽毛先落地,铁片后落地。
第8页,共21页
第9页,共21页
-------- 答案与解析 --------
1.答案:C
解析:解:据课本知识可知,国际单位制中速度的基本单位是米/秒(m/s).
故选C.
速度是描述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在国单位制中,长度的主单位是米,时间的主单位是秒,速度的主单位是米/秒.
本题考查了速度的单位,要求学生熟练掌握.
2.答案:D
解析:解:A、使劲拨动琴弦会增大琴弦振动的幅度,从而会增大响度,不符合题意;
B、二胡的弓毛上涂一些松香是为了增大弓与弦的摩擦,从而发出声音,不符合题意;
C、用力敲打鼓,可以使得其振幅变大,响度变大,故不符合题意;
D、转动小提琴紧弦的旋钮可以改变琴弦的松紧程度,从而改变琴弦振动的快慢,所以可以改变发声的音调,符合题意.
故选D.
物理学中把声音的高低称为音调,音调的高低与发声体的振动快慢有关;物体振动越快,音调就越高;物体振动越慢,音调就越低.
解决此类问题要结合音调和频率的关系进行分析解答,区分判断声音的特征是中考的重点,也是易错点.
3.答案:B
解析:
【分析】
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掌握各种物态变化的吸放热情况。
(1)物质由气态直接变为固态叫凝华,物质由固态直接变为气态叫升华;由气态变为液态叫液化,由液态变为气态叫汽化;由固态变为液态叫熔化,由液态变为固态叫凝固。
(2)物态变化中吸热的有:熔化、汽化和升华;放热的有:凝固、液化和凝华。
【解答】
A.冰雪消融,是由固态变为液态,属于熔化现象,需要吸热,故A错误;
B.“露珠”是液体,是由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属于液化现象,液化放热,故B正确;
C.夏天,打开冰棍纸看到“白气”是水蒸气遇冷液化而成,液化放热,故C错误;
D.“冰”是固体,是由液态的水遇冷形成的,属于凝固现象,凝固放热,故D错误。
故选B。
4.答案:A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变速直线运动,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理解变速直线运动的概念,并会通过频闪摄影的图片来判断其运动状态。
【解答】
读图可知,只有B图是在相同的时间间隔内,小球运动的距离均相同,做匀速直线运动;
第10页,共21页
而A图是做加速运动,C图是做减速运动,D图则是先加速后减速,故只有A符合题意。
故选A。
5.答案:D
解析:解:A、清晨,我们看到地平线下的“太阳”是由于光的折射形成的,故A错误;
B、验钞机利用的是紫外线使荧光物质发光,紫外线是看不到的,故B错误;
C、平面镜成等大的像,人在照镜子时,总是靠近镜子去看,是为了看得更清楚,所成的像不变。故C错误。
D、脸在镜中所成的像是由脸反射的光线照射到镜面反射而形成的。所以在暗室里,为了能从镜子中看清自己的脸部,应把手电筒正对着自己的脸照。故D正确。
故选:D。
(1)光在不同的介质或同种不均匀介质中传播时,要发生折射;
(2)紫外线是看不见的光;
(3)平面镜成的像与物体大小相等
(4)物体在镜中所成的像是由物体反射的光线照射到镜面反射而形成的。
本题考查光的折射、紫外线、平面镜成像、光的反射的应用,考查的知识点比较多,主要考查学生多所学物理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
6.答案:D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光的反射定律,属于基础题。
光的反射定律: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上;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在法线的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反射角是反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入射角是入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
【解答】
由题意可得,当平面镜M绕着O点逆时针转过30°时,入射角减小30°,因为反射角与入射角始终相等,因此反射角也减小了30°,故反射光线跟入射光线之间的夹角减小60°,故D正确,ABC错误。故选D。
7.答案:D
解析:解:搭载着“嫦娥三号”的运载火箭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以“运载火箭”为参照物,“嫦娥三号”的位置没有变化,处于静止状态,而以地球、整流罩、月球为参照物,位置都发生变化,是运动的。
故选:D。
研究物体的运动情况时,首先要选取一个物体作为标准,这个被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做参照物。研究对象的运动情况是怎样的,就看它与参照物的相对位置是否变化。
本题考查参照物的选择,一个物体的运动状态的确定,关键取决于所选取的参照物。
8.答案:A
解析:
【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光的色散的成因和光的折射的光路图;从中发现,太阳光是复色光,同时得出在介质中,紫光的折射率最大,红光的折射率最小。
第11页,共21页
太阳光是复色光,经过三棱镜后由于折射率不同,导致偏折程度不同。
【解答】
白色光经过三棱镜后产生色散现象,在光屏由上至下依次为红、橙、黄、绿、蓝、靛、紫。由于紫光的折射率最大,所以偏折最大;红光的折射率最小,则偏折程度最小。故屏上端为红光,屏下端是紫光。故BCD错误,A正确。
故选A。
9.答案:C
解析:解:A、照相机拍摄风景区的照片时,底片上得到倒立、缩小的实像,根据凸透镜成实像时,物距减小,像距增大,像变大,要想使桥的像大一些,照相机离桥近一些,物距减小,像变大,故A错误.
B、平静的水面相当于平面镜,桥在水中的倒影是桥在水中成像,是光反射的结果,故B错误.
C、水中的鱼反射的光线从水中射向水面,在水面发生折射,折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汇聚于一点,就是看到的小鱼的像,由于不是实际光线汇聚而成所以是虚像,故C正确.
D、照相机拍摄风景区的照片时,底片上得到倒立、缩小的实像,故D错误.
故选C.
(1)凸透镜成实像时,物距减小,像距增大,像变大.
(2)水面相当于平面镜,桥在水中的倒影是桥在水中的像,是光的反射形成的.
(3)光的折射是指光线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光的传播方向发生改变的现象,比如透镜成像、水变浅了、水中的筷子折断了等.
(4)物体在凸透镜的二倍焦距以外,成倒立、缩小的实像,照相机利用此原理制成的.
平面镜成像是光的反射的结果,小孔成像是光线直线传播的结果,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是光的折射的结果.
10.答案:B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运动的图象,根据图象或图表探究物质的规律是近两年来出现较多的题目,图象可以使我们建立更多的感性认识,从表象中去探究本质规律,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此题涉及的知识点较多,综合性很强。
运用图象法解答问题的一般步骤:
①明确图象中横纵坐标表示的物理量分别是什么;
②注意认清横坐标和纵坐标上各表示的最小分格的数值大小和单位;
③明确图象所表示的物理意义;④根据图象对题目提出的问题作出判断,得到结论。
【解答】
A.由图可知,甲车初速度不为0,不是由静止开始运动,乙车开始计时时的速度为2m/s,也不是从静止开始运动。故A错误;
B.小车甲运动的s?t图象是一条过原点的直线,表示随着时间的推移,甲的路程逐渐的变大,所以
甲做匀速直线运动,速度为v甲=s
甲
t
甲
=10.0m
5s
=2m/s;
小车乙运动的v?t图象是一条平行于横轴的直线,表示随着时间的推移,乙的速度不变,所以乙做匀速直线运动,速度为2m/s;
所以,甲、乙都以2m/s匀速运动。故B正确;
C.甲、乙都以2m/s匀速运动,但是不知道甲和乙的初始位置以及运动方向,则两车不一定能相遇。
第12页,共21页
故C错误;
D.甲、乙都以2m/s匀速运动,速度均不变。故D错误。
故选B。
11.答案:C
百度搜索“70edu”或“70教育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70教育网,提供经典行业范文2024-2025学年江苏省苏州市昆山市、太仓市八年级(上)期末物理试(2)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