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解:A、露珠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成的小水滴;故A错误;
B、白气是高温水蒸气液化形成的小水珠,是液化现象;故B错误;
C、河里的冰化成水,是固态的冰熔化为液态的水;故C正确;
D、热风干手器打开,有热风吹到手上,使手上水的温度升高,水上方的空气流动速度增大,从而加快了水的蒸发,使手很快变干,属于汽化现象,故D错误;
故选:C。
物质由气态直接变为固态叫凝华,物质由固态直接变为气态叫升华;由气态变为液态叫液化,由液态变为气态叫汽化;由固态变为液态叫熔化,由液态变为固态叫凝固。
分析生活中的热现象属于哪种物态变化,关键要看清物态变化前后,物质各处于什么状态;另外对六种物态变化的吸热和放热情况也要有清晰的认识。
12.答案:C
解析:解:滴有酒精的塑料袋,放入热水中,酒精受热就会汽化为酒精蒸汽,将塑料袋鼓起来。
故选:C。
从塑料袋的鼓起可以知道塑料袋内的气体增多,而这些气体是怎么得来的呢?塑料袋中滴有一滴酒精,是液态的酒精液化形成了酒精蒸汽。
物态变化是中考物理必考的知识点,需要掌握;
分析物态变化主要看物体的起始状态和生成物的状态,从而得出结论。
13.答案:振动音色
解析:解:僧人撞击大钟时,大钟会振动发出声音;因为大钟发声材料与其它发声结构不同,所以会发出声音的音色不同,所以可以通过音色辨别是哪种乐器。
故答案为:振动;音色。
解决此题的关键是要知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音色反映的是声音的品质与特色,它跟发声体的材料和结构有关。
此题考查了声音产生的原因和音色的特征,会利用声音的特征解释一些问题。
14.答案:EO;玻璃
解析:
【分析】
根据光的反射定律,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由此判断入射光线与反射光线;然后再根据折射规律,折射光线、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光从空气射入其它介质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光从其它介质射入空气中时,折射角大于入射角,以此找到折射光线,从而判断出分界面两侧的物质。
本题考查光的反射和折射规律,掌握规律的内容是解题关键。
【解答】
根据反射光线、入射光线与法线间的夹角相等,可判断EO、OF中一定一条是入射光线,一条是反射光线;再根据折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在法线两侧,且在两种介质中,可知OG是折射光线,EO是入射光线,OF是反射光线,CD是法线,AB是分界面,折射角大于入射角,所以界面AB的左侧是玻
第13页,共21页
璃,右侧是空气。
故答案为:EO;玻璃。
15.答案:凝固凝华
解析:解:千里冰封,是指水变成冰,物质从液态变成固态是凝固;
万里雪飘,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直接变成雪花,物质从气态直接变成固态是凝华。
故答案为:凝固;凝华。
物质从固态变为液态是熔化过程;物质从液体变为固态是凝固过程;物质从气态变为液态是液化过程;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是汽化过程;物质从固态直接变为气态是升华过程;物质从气态直接变为固态是凝华过程。
(1)掌握云、雨、雪、冰雹等自然现象形成的原因。
(2)判断一种现象是什么物态变化,一定要分析现象原来和现在的状态,然后根据六种物态变化的定义进行判断。
16.答案:虚;折射
解析:解:当沿碗壁缓缓向碗中加水时,来自硬币的光线会从水中斜射入空气中从而发生折射,当折射光线进入人眼时,人眼逆着折射光线看去,看到的便是由于光的折射而形成的虚像(虚像的位置比物体的实际位置偏高),所以小明在A处也能看到硬币的虚像,这是利用了光的折射现象.
故答案为:虚;折射.
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介质时,光的传播方向会发生偏折,折射光线进入人眼,人眼逆着折射光线就看到了物体的虚像.
此题主要考查光的折射现象及其应用,难度不大,属于基础知识,光的反射和光的折射,二者容易混淆,要注意区分.
17.答案:二倍焦距以外;远离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应用,熟记成像规律是解题关键。
凸透镜成像规律:u>2f,成缩小倒立实像,应用为照相机;
2f>u>f,成放大倒立的实像,应用为投影仪;
u 凸透镜成实像时,物距变小,像距变大,所成的实像变大。 【解答】 手机投影仪的镜头相当于凸透镜,物距满足2f>u>f,成放大倒立实像,它所成的像位于二倍焦距以外,若让像更大些,应将投影仪远离屏幕。 故答案为:二倍焦距以外;远离。 18.答案:反射;凸面镜。 解析: 【分析】本题考查光的反射,以及凸面镜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相对比较简单,属于基础题;在凸面镜上发生光的反射,凸面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可以扩大视野,可以避免交通事故的发生;凹面镜对光线具有会聚作用;凸面镜和凹面镜都是利用光的反射定律成像的。 【解答】行驶时,由于光沿直线传播,看不到拐弯处的情况,人们利用光的反射规律和凸面镜对光 第14页,共21页 线的发散作用,在公路急拐弯处装上凸面镜,可以扩大视野,看到拐弯后的物体的像,以减少事故的发生。 故答案为:反射;凸面镜。 19.答案:360 解析:解:已知褐海燕飞行路程,s=104m,所用时间,t=100s, 褐海燕的速度v=s t =104m 100s =100m/s, 100m/s=100×3.6km/?=360km/?. 故答案为:360. 根据v=s t ,求出褐海燕的运动速度,然后将褐海燕的速度单位换算成km/?即可得到答案. 此题考查的是速度的计算以及速度单位的换算,难度不大,属于基础知识. 20.答案:升华凝华熔化 解析:解:(1)固态的干冰在常温下很易升华为气态的二氧化碳;此过程中吸收大量的热; (2)高空中的水蒸气,由于气温骤降,就直接凝华为小冰晶; (3)小冰晶在下落过程中,遇到暖气流,会熔化为水滴,形成了雨; 故答案为:升华;凝华;熔化。 (1)在一定条件下,物体的三种状态--固态、液态、气态之间会发生相互转化,这就是物态变化; (2)物质由气态直接变为固态叫凝华,物质由固态直接变为气态叫升华;由气态变为液态叫液化,由液态变为气态叫汽化;由固态变为液态叫熔化,由液态变为固态叫凝固。 分析生活中的热现象属于哪种物态变化,关键要看清物态变化前后,物质各处于什么状态;另外对六种物态变化的吸热和放热情况也要有清晰的认识。 21.答案:不一定投影仪或幻灯机 解析:解: (1)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凹透镜对光线起发散作用; 根据图示可知,甲一定是对光线起了会聚作用,而乙可能是对光线起了发散作用,也可能是先会聚在焦点后分散,因此形成甲光斑的一定是凸透镜,形成乙光斑的可能是凹透镜,也可能是凸透镜,即不一定是凹透镜; (2)将其中一个透镜正对着太阳,可在距透镜20cm处得到一个最小、最亮的光斑,则该透镜一定是凸透镜,并且凸透镜的焦距是20cm;将一个物体放在此透镜前30cm(物距为30cm),即物距大于一倍焦距小于二倍焦距,故凸透镜成倒立、放大的实像,应用于幻灯机或投影仪。 故答案为:(1)不一定;(2)投影仪或幻灯机。 (1)根据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凹透镜对光线起发散作用进行分析; (2)凸透镜成像时,当物距大于一倍焦距小于二倍焦距时,成倒立、放大的实像。 本题考查凸透镜、凹透镜对光线的作用以及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应用,属于基础内容考查范围。22.答案:直线传播;靠近;灯光不直接照射面部 解析:解:由于光沿直线传播,台灯放在左侧,所以灯光几乎全部射到人的左侧脸上,所以左脸白,右脸黑. 摄像头就相当于照相机,照相机是利用物距大于2倍焦距成倒立缩小的实像的原理制成的.故小明距离镜头应大于2倍焦距,要想使像大一些,应靠近镜头,使物距减小,像距增大,像也增大. 第15页,共21页 要想使自己照片面部光线均匀,不应让光线从某一角度照射,应让光线多角度照射. 故答案为:直线传播;靠近;灯光不直接照射面部. 要解答本题需掌握:①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②摄像头就相当于照相机,解决本题时可以将摄像头想象成照相机考虑问题即可.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光直线传播的特性,以及凸透镜成像规律的了解和掌握.是一道基础题.23.答案:0.5 解析:解:传播170m距离所需的时间为t=S V =170m 340m/s =0.5s. 故答案为:0.5. 已知声音的传播速度和传播的距离,根据公式t=S V 可求所需时间. 本题考查时间的计算,关键是公式及其变形的灵活运用,本题考查基础知识,相对比较简单.24.答案:倒立放大;凸透镜 解析:解:(1)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将汇聚于点F,点F即为此透镜的焦点,从焦点到透镜中心的距离即为焦距,则透镜的焦距为40.0cm?30.0cm=10.0cm; 图乙中,物距u=12cm,像距v=23cm,像距大于物距,由凸透镜成像规律可知,图乙中烛焰成的是倒立放大的实像; (2)因为凸透镜成实像时,物距增大,像距减小,所以将蜡烛远离凸透镜,保持凸透镜、光屏位置不变,则在光屏上不能成清晰的像,要想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应将光屏向靠近透镜的方向移动,即光屏应向左移动. 故答案为:(1)倒立放大;(2)凸透镜. (1)根据凸透镜对光线的折射作用知: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将过焦点,然后可知其焦距;根据图中表示的焦距与物距,利用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可以确定成像的性质. (2)凸透镜成实像时,物距增大,像距减小. 本题主要考查了测量焦距的方法和凸透镜的成像规律.凸透镜成实像时如果物距变小,那么像距变大,像的大小也变大,凸透镜成虚像时,如果物距变小,那么像距变小,像的大小也变小. 25.答案:解:(1)题目已经过入射点O作垂直于界面的法线,根据反射角等入射角于画出反射光线;根据折射角小于入射角画出折射光线.如图所示:
百度搜索“70edu”或“70教育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70教育网,提供经典行业范文2024-2025学年江苏省苏州市昆山市、太仓市八年级(上)期末物理试(3)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