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
古今异义词、通假字与人物传记类文言文常用词语教学目标:
理解并熟记常用的古今异义词、通假字与人物传记类文言文常用词语
教学时间:四课时
第一、二课时
一、解题方法点拨
(一)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方法:
1.注意词的古今义
文言实词,有的与现代汉语意义完全相同,有的完全不同。这两类词都可以不去管它,重点应放在古今既有联系又有差别的实词上。如"食已与与如也"的"已"今作"已经",这里是"罢""完"的意思;如"偷",古义有苟且、马虎、刻薄等意,今为偷窃。理解时不能不辨古今差别而随便地以今义释古义。
2.注意单音词和双音词
文言以单音词居多,汉语以双音词居多。不要把两个连用的单音词误判白话文中的双音词,如"妻子"、"地方"、"指示"等。
3.注意通假现象
古代汉语常有通假字。一是音同音近通假,如"蚤"通"早","要"通"邀","裁"能"才","禽"通"擒","卒"通"猝";二是形近通假,如"说"能"悦","谕"通"喻"。因此,理解时不要误把通假字作为本字。如 "以身徇国" ,"乃是天子报尔先人之徇命也"中的"徇"通"殉",看不出来,就会解错。
4.注意偏义复词现象
所谓偏义复词,京是由两个意思相近、相对或相反的语素构成的词,其中一个词素表示意义,另一个只作陪衬,如《孔雀东南飞》中"昼夜勤作息"、"便可白公姥"、"我有亲父兄这三句中,"作息"只有"作"的意义,"公姥"只有"姥"的意义,"父兄"只有"兄"的意义。如果不解依据上下文看出它们是"偏义",就会理解错误。
5.要注意一词多义
一词多义,在文言中是常见的语言现象,应根据具体语境作辨别。如"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中的"举"是"全"的意思(与"独"相对);"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中的"举",根据前后文,应解释"攻取"。
(二)推断实词意义的方法
1.利用音形的分析来推导如觐,从"见"旁可以推出"拜见";"造 ","辶"与走有关,解为"到""去"。又如,"甲兵顿敝而人民日以安于佚乐"中的"顿"可以推断为"钝"义,因为古人用同音字替代的情况较多。
2.利用语法结构推导,例:①臣战河南,然不自意解先入关破泰
②视之,弄若土狗,梅花翅,方首,长胫,意似良
③日以尽矣,荆卿岂无意哉?
④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怎样理解其中的四个"意"呢?句①的"意"作动词,后面带有宾词语,应解释为"料想";句②的"意"作主语,为名词,句④的"意"用法与此相同,联系前文,可知应解释为"样子";句③的"意"作"无"的宾语,自然也是名词,应解释为"意图"或"心意"。
3.利用联想的方法推导,平时我们学过不少文言文和成语,在解题时,利用学过的知识并迁移过来,也是不难解决的。
例如: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不速之客)。腥臊并御,芳不得薄兮(日薄西山)。
4.利用组词来推导,文言文词语都是单音节的,现代汉语是双音节的。将单音节的文言词语,作为语素组成双音节的现代汉语词组,然后根据实际去选择一个最恰当的。
组词的方法有两种:
a.辐射式引申节约节节省
b.链条式引申
朝:朝见-朝拜-朝廷-朝代
5..根据上下文的内容作推断
例:①又以適去,意不自得
②(郭)永以书抵幕府
可编辑
精品
句①的"適"是什么意思,根据"意不自得"可以推知"適"同"谪","又
以適去",是"又因为被贬而离开"。句②的"抵"是多义词,这里是什么意思?前文说,太原地方长官总是任用名望很高的人,每次宴请耗费千金,这些钱都是从各县搜刮来的,对大谷县征敛尤为紧迫,于是"永以书抵幕府",意思是:郭永写信送到太原帅幕府。抵,送达。
理解文言实词的基本原则是依据语境,即上下文。上列三点,只是把这"语境"具体化。
三、知识清单
(一)常见古今异义词
1.行李:古,出使的人,如"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今,行装。
2.夫人:古,那个人,如"微夫人之力不及此";今,人的妻子。
3.师徒:古,军队士兵,如"寡君之师徒,不足以辱君矣";今,师傅与徒弟。
4.左右:古,动词,调遣,如"惟君左右之";今,名词,表示大约,不确定。
5.致死:古,效死命,如"有带甲五千人,将以致死";今,导致死亡。
6.丈夫:古,男子,如"丈夫二十不娶,其父母有罪",今,妻子的配偶。
7.其次:古,进驻,如"余何面目以视于天下乎?越君其次也";今,次一等的。
8.行政:古,施行政令,如"行政不免于率兽而食人";今,国家机关的管理工作。
9.象人:古,模仿人的形象,如"为其象人而用之也";今,很象人的样子。
10.地方:古,土地方圆,如"地方百里而可以王";今,某一区域。
11.东面:古,脸朝东,如"东面而视",今,东边。
12.面目:古,面部,如"于是河伯始旋其面目";今,面貌。
13.至于:古,到了,达到,如"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到……结局,如"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到……时候,如"至于今,郡之贤士大夫请于当道";今,表示另提一事。
14.大方:古,专家、学者,内行的人,如"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今,对财物不计较言谈举止自然。
15以致:古,两个词,而招致,有动词性,如"以致天下之士,合从缔交,相与为一";今,用在下半句话的开头,表示下文是上述原因所形成的结果,多指不好的结果。
16山东:古,崤山以东,如"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今,山东省。
17非常:古,意外的变故,如"以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不寻常,作形容词,如"非常之谋难于猝发";今,程度副词。
18细说:古,小人的谗言,如"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今,详细说明。
19足下:古,对人的尊称,如"再拜奉大将军足下";今,脚下面。
20幼稚:古,小孩子,如"幼稚盈室,并无储粟";今,形容头脑简单或缺乏经验。
21人事:古,做官,如"尝从人事,皆口腹自役";今,人的离合、境遇、存亡等情况。
22扶老:古,竹制手杖,如"策扶老以流憩";今,搀扶老人。
23怀抱:古思想抱负,如"或取诸怀抱,晤言一室之内";今,怀里抱着。
24纵情:古,骄傲,如"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今,尽情。
25见机:古,看到细微的预兆,如"所赖君子见机,达人知命";今,看机会,看形势,如"见机行事"。
26猖狂:古,狂放,不拘礼法,不含贬义,如"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今,肆无忌惮。
27学者:古,求学的人,如"古之学者必有师";今,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
28从而:古,两个词,"从"是"跟从"的意思,"而"是连词,如"吾从而师之";今,连词,表示目的或结果。
29众人:古,一般人,如"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今,大家,很多人。
30不必:古,不一定,如"弟子不必不如师";今,不需要。
31气候:古,天气,如"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今,一定地区内经过多年观察所得到的概括性的气候情况,或比喻动向、情势等。
32经营:古,收藏,名词,如"韩魏之经营";今,动词,计划或管理。
33可怜:古,可惜,如"楚人一炬,可怜焦土";今,对他人的不幸表示感谢怜悯。
34从事:随从人员,名词,如"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今,干某项事业。
35其实:古,它的真相,如"自以为得其实";今,承上文转折,表示所说的是实际情况。
36方丈:古,一丈见方,如"室仅方丈,可容一人";今,寺院的主持。
37往往:古,到处,如"墙往往而是";今,相当于"每每""常常"。
38颜色:古,脸色,如"断头置城上,颜色不少变";今,色彩。
可编辑
精品
39不行:古,不能走路,如"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今,不可以。
40成立:古,成人自立,如"零丁孤苦,至于成立";今,组织机构等筹备成功,开始存在。
41洗马:古,太子的侍从官,如"寻蒙国恩,除臣子洗马";今,给马洗身。
42上报:古,报答皇恩,如"非臣陨首所能上报";今,向上级报告。
43告诉:古,申诉苦衷,如"则告诉不许";今,说给人听,使人知道。
44区区:古,拳拳之情,如"是以区区不能废远";今,数量少,不重要。
45辛苦:古,辛酸苦楚,如"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今,身心劳苦。
46侥幸:古,幸运,如"庶刘侥幸,保卒余年";今,企求非分,意外获得成功。
47成家:古,安家,如"莫如西归,将成家而致汝";今,娶妻。
48少年:古,青年,如"吾与汝俱少年,以为虽暂相别";今,少年儿童。
49志气:古,心志和气力,如"毛血日益衷,志气日益微";今,做成某事的决心和勇气。
50强者:古,身体强壮的人,如"少而强者不可保";今,多指精神意志方面强的人。
51错置:古,相互交错,如"嘉木异石错置";今,放错了地方。
52牢笼:古,包罗,如"漱涤万物,牢笼百态";今,关住鸟兽的东西。
53同归:古,一样的归宿,如"则茫然而不违,昏然而同归";今,一同回去。
54形容:古,形体容貌,名词,如"第三个身量未足,形容尚小";今,动词,描述。
55风流:古,风韵,如"却有一段自然的风流态度";今,风采特异,业绩突出。
56态度:古,言行举止所表现出的神态,如"却有一段自然的风流态度";今,对某事的观点和做法。
57风骚:古,姿容俏丽,如"身量苗条,体格风骚";今,指妇女举止轻佻放荡。
58偏僻:古,偏激,不端正,如"行为偏僻性乖张";今,远离人口集中居住的地区或远离交通要道。
59落后:古,行动落在后面,如"其实热了行不动,因此落后";今,思想不进步。
60尴尬:古,容易出麻烦,如"如今正是尴尬去处";今,处于两难境地无法摆脱。
61吹嘘:古,嘴里嘘气,如"那十一个禁军雨汗通流,都叹气吹嘘";今,夸张地宣扬或编造优点、长处等。
62左右:古,反正,如"你左右将到村里去卖";今,左边和右边。
63细作:古,侦察军事情报的人,名词,如"孔明急唤细作问之";今,小气,吝啬,形容词。
百度搜索“70edu”或“70教育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70教育网,提供经典知识文库古今异义词和通假字教案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