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苏联戈尔什科夫的国家海上威力论是海权理论在冷战期间发展的一个高峰。国家海上威力论认为大洋对人类生活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国家有必要发展自己的海上威力。国家海上威力由海军、运输船队、捕鱼船队、科学考察船队等组成。海军的主要任务是对海作战和对陆打击等等。苏联红海军在国家海上威力论的指导下成为足以与美国海军相抗衡的强大海上武装力量。然而,国家海上威力论存在的缺陷与不足也给苏联的海权发展和海军建设带来了严重的后果,值得海权领域的学者深思。[关键词]苏联;海上威力;打击;核威慑;海权
[中图分类号]D851.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7411(2013)01-0059-
(12)[收稿日期]2012-08-22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2012年度重大项目“海上通道安全与国家利益拓展研究”(12&ZD065);国家社科基金2011年度重大项目“当代国际核政治和我国国家安全研究”(11&ZD181)
[作者简介]杨震(1977-),男,江苏海安人,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国际政治系博士研
究生;杜彬伟(1973-)
,男,河南安阳人,复旦大学美国研究中心在站博士后,武汉行政学院理论中心主任。(上海200137)众所周知,地缘政治学是国际关系理论现实主义流派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美国国际关系理论大师尼古拉·斯皮克曼甚至认为,地缘政治和均势是支撑国际关系理论的两根支柱。[1]海权论作为地缘政治学的重要流派之一,其地位可想而知。海权是一个客观的历史存在,但只有马汉创立海权论之后,关于海权的理论学说才成为一个系统的国际关系理论流派。马汉海权论适应了当时的历史潮流,产生了巨大影响,其关于海权要素、构成及其地位作用的论述至今仍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对海权理论学说作出贡献的学者除马汉外还有科贝特。科贝特的海洋战略观是非常严密精巧的理论体系,涵盖了国家战略、军事战略和海军军种战略。其战争观与海洋观极富哲理性。然而由于种种原因,并未产生与马汉海权论相提并论的影响。但是,经典的理论是能够经受住时间考验的。冷战结束后,美国海军开始进行战略转型,其指导思想很大一部分来自于科贝特的海洋战略观。海权理论的发展并未随着马汉和科贝特等大师的逝去而停止发展。相反,随着国际政治格局的变化,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军事理论特别是机械化战争理论的进步,海权理论的演进开始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在这个阶段,关于国家的海上力量,特别
Northeast Asia Forum 2013年第1期
总第105期No.1,2013Total
No.105
论戈尔什科夫的国家海上威力论
及其现实意义
———以海权理论为视角
杨震
杜彬伟
是海军的建设与使用问题,各国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与研究,并取得了不少研究成果。这其中的突出代表就是苏联的国家海上威力论。该理论的出现标志着海权理论在核时代所达到的高峰。本文就国家海上威力论进行探讨与研究。
一、国家海上威力论的产生
苏联红军自从建军伊始,就把陆军建设作为军队建设的重点,这是由当时的军事斗争形势决定的。苏联红海军尽管政治地位较高(水兵们参加了“阿芙乐尔”号巡洋舰炮击冬宫的行动),但由于受苏维埃政权在技术水平和财政力量等方面的限制,只是陆军的附属。在时任红军参谋长的苏联元帅米哈伊尔·尼古拉耶维奇·图哈切夫斯基(Mikhail Tukhachevsky)的军事战略构想中,关于海军的使用,他提出了“小规模海战理论”,即在近岸地区,利用潜艇、鱼雷艇、水上鱼雷飞机携带鱼雷对抗敌装备有重炮的战列舰和巡洋舰舰队,因而以现有的海军舰艇就能完成沿岸防御任务,其实质就是在靠近海岸的海区内,以海军诸兵种合成兵力实施坚决的短促突击,打退和击破敌人对海岸的攻势。作战的特点是,参战所有兵力从各个不同的方向隐蔽集结,而不脱离各自的基地对敌主要目标实施集中打击。
同时,这种理论在进攻作战方面,也不是着眼于在辽阔的海面予以敌决定性的打击,而是局限于登陆作战、袭击敌岸上目标、突击敌基地和破坏敌海上交通线。海军的主要任务就是辅助、支援、配合陆军作战。1930年颁布的“工农红海军战斗条令”规定:“工农红海军是红军不可分割的一个组成部分,与红军并肩保卫劳动人民的利益,它应随时坚决勇敢地投入到保卫苏联海岸的对敌斗争,支援陆军部队作战,并从海上和江河湖泊方向为它们提供保障。”[2]1940年的《红军野战条令(1940年草案)》规定:“在现代战争中,胜利来自于所有军种的协调一致的努力。海军应用于支援濒海方向的陆军的行动,或实施独立战役以便在海上消灭敌舰队,破坏海上交通线,摧毁海军基地和海岸目标。”[3]从那以后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很长一段时间,苏联红海军都是作为陆军的一个附属军种而存在的,并且没有自己的军种战略。
二战后核武器的发展,使当时的苏联领导人尼基塔·赫鲁晓夫(Nikita Khrushchev)认为军舰不过是“浮在海面上的铁棺材”,没有必要再投入大量资金进行发展,并因此中断了二战后恢复的“大舰队”计划。由于忽视海军的发展,苏联在古巴导弹危机中没有可堪一战的大型水面舰艇,红海军只能派遣4艘F级常规潜艇硬闯美军由40艘水面舰艇、240架飞机和3万兵力组成的强大封锁线。结果显而易见,参加远征的潜艇几乎无一例外的落入了美军的反潜陷阱,处于压倒优势的美国海军出动反潜舰艇将苏联潜艇包围起来,肆无忌惮的使用深弹迫使它们一艘艘的浮出水面。[4]面对美军近乎侮辱式的围捕,甚至有苏军艇长打算使用艇上的核鱼雷与对手同归于尽。这位艇长回忆道:“当我们正在做机动动作时,也许战争已经爆发了。我们准备毁灭它们。我们会死,但我们会将它们全部击沉。我们不会给我们的海军丢脸!”[5]由此也可看出红海军当时在对手面前是何等的脆弱。由于海军无法提供必需的支援,驶向哈瓦那的、运载有中程弹道导弹的苏联商船队最终只能调头返航。古巴导弹危机的铩羽而归迫使苏联最高决策层开始重新考虑海军在国家整体战略中的地位。最终赫鲁晓夫认识到海军对国防和外交的重要性,并决定建立一支强大的远洋海军。苏联红海军在其天才般的首脑、苏联海军司令、苏联海军元帅戈尔什科夫的带领下,实力急剧上升,走出近海,与美国海军在世界各大洋角逐争雄。
被誉为苏联现代海军创建者和“舵手”的苏联海军元帅谢尔盖·格奥尔吉耶维奇·戈尔什科夫,1910年2月生于卡缅涅茨—波多利斯克。1927年参加海军,后考入伏龙芝海军学校。1931年毕业后服役于黑海舰队,1932~1939年奉命调入太平洋舰队,历任护卫舰、驱逐舰舰长,驱逐舰支队支队长。1940年回任黑海舰队巡洋舰支队支队长,并在任上参加了卫国战争。1941年9月,他率部参加敖德萨保卫战,指挥黑海舰队首批登陆兵在格里戈里耶夫卡地域登陆,支援了防御部队作战。同年10月升任亚速海区舰队司令,12月指挥了刻赤半岛登陆战。1942年11月任第47集团军代司令,指挥高加索保卫战。后复任亚速海区舰队司令和多瑙河区舰队司令,战争结束前调任黑海舰队所属分舰队司令。战后,戈尔什科夫历任黑海舰队参谋长、司令、海军第一副总司令。1956年1月接替与当时苏共领导人赫鲁晓夫意见相左而被解职退役的苏联海军元帅尼古拉·格拉西莫维奇·库兹涅佐夫(Nicolay Gerasimovich Kuznetsov),出任苏联国防部副部长兼海军总司令,领导苏联海军开始了迈向现代化、远洋化和均衡化的进程。1967年,他荣膺苏军除“苏联大元帅”(该军衔只有斯大林获得)之外的最高军衔“苏联海军元帅”,此前,他曾于1965年荣获“苏联英雄”称号。1985年调任国防部总监察员。1988年逝世。
戈尔什科夫服役海军长达58年,既经历过战争的考验,又拥有和平时期建设海军的经验。在他48岁入主海军时,年富力强,富于开拓进取精神,加上他与当时的苏共领导人赫鲁晓夫和继任者勃列日涅夫均保持有良好关系,因此,他能够在29年的海军总司令任上,把自己丰富的海军知识,运用到组织领导海军建设的具体实践中,使苏联海军由一支近海防御的弱旅一跃而成为唯一能与美国海军抗衡的、与苏联超级大国地位相称的远洋进攻型海上力量,并由此形成了他较为完整的海军建设思想和理论体系。《国家的海上威力》一书就是他建军思想体系的集中表述,而且是战略层次上的表述,有人称其为苏联的“海权论”宣言,戈尔什科夫本人也因此被西方称为“现代的马汉”。[6]这位“现代的马汉”为核时代的海权理论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二、国家海上威力论的内容及影响
戈尔什科夫是苏联海军主要的理论权威,其代表作有1967年出版的《苏联海军学术的发展》,1977年出版的《国家的海上威力》和1979年出版的《战争年代与和平时代的海军》。其中,《国家的海上威力》集中阐述了国家海上威力论的主要内容和观点,是其中学术意义和理论价值最高的一部。国家海上威力论主要从国家海洋力量建设、海军建设和海军的作战使用三个方面来论述国家如何通过建立海上力量来获取和稳固大国地位的。其主要内容如下:(一)国家海上威力的概念及其组成
戈尔什科夫认为大洋对人类生活具有重大意义,海洋不仅资源丰富,而且海上运输、海洋科学考察、海洋环境治理等对各国的经济影响均十分重大,因此,国家有必要发展自己的海上威力(Sea Power)。戈尔什科夫认为:“国家的海上威力就是:合理地结合起来的、保障对世界大洋进行科学、经济开发和保卫国家利益的各种物质手段的总和。它决定各国为本国利用海洋的军事和经济潜力的能力。有理由把国家海上威力看做一个体系。这个体系的特征不仅仅在于其各个组成部分(海军、运输船队、捕鱼船队、科学考察船队等等)之间有着各种联系,而且它与周围环境(海洋)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它与海洋相互依存,才能发挥作用和表现其整体性。构成海上威力的各个组成部分的作用,不是固定不变的。是由具体的历史条件决定的。但是,在存在着相互敌对的社会体系的情况下,海军一向居于首位。”[7]
由此可见,戈尔什科夫的海上威力在实质上与马汉所提倡的海权并无大的区别,都是指对海洋的控制能力。在国家海上威力的构成问题上,戈尔什科夫充分认识到海洋对国家经济生活的影响,把经济潜力与军事能力并列为建设国家海上威力的主要目标。他认为,“‘海上威力’这一概念,在某种程度上同‘国家经济威力’的概念相似。因此,可以把海上威力看做国家经济威力的一个组成部分。正像经济威力决定军事威力那样,海上威力既是国家经济的间接表现,又影响国家经济,它本身既包含经济因素又包含军事因素。”[7]他把国家海上威力看成是一个有机整体,并认为其组成部分是一个随着历史条件变化而变化的,这显示出戈尔什科夫国家海上威力论是建立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哲学基础上的。他一针见血地指出,在存在相互敌对的社会体系中海军是居于首位的因素。这充分显示了国家海上威力论产生的时代特征与国际背景。
百度搜索“70edu”或“70教育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70教育网,提供经典知识文库论戈尔什科夫的国家海上威力论及其现实意义_以海权理论为视角_杨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