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区域中。美国海军在上个世纪开始利用蓝绿激光等非声学技术对潜艇探测进行研究,其目
标是能探测水下150米深的潜艇,至90年代,该计划已经取得相当程度的进展。[28]这个探测深度足以将中国沿海的所有潜艇全部进行有效监测,中国海军最精锐的兵种潜艇部队将因此被
困在港口之内或被歼灭。同时,美国海军将会从容地在海上进行反导拦截,美军经研究分析认
为,世界各国可能用于袭击美国本土的37种弹道导弹中,有26种导弹的弹道是经过海区上空飞行的,这为实施海上拦截创造了条件,因此,美国决定将装备有“宙斯盾”系统的水面舰纳入
战区导弹防御系统中,作为“海军区域防御系统”的主力装备,部署在预定的海上阵位,拦截跨
海飞行的弹道导弹。[29]美国此举必将削弱我弹道导弹的威慑力,使中美军事力量的对比进一
步向美国倾斜,破坏亚太地区的稳定并威胁我国家安全。海军有必要发展和奉行“远海攻防”
的军种战略。该战略不改变中国海军防御型的性质,但是一改从前的消极防御为积极防御,将
战斗空间向远海推进,扩大我防御纵深,并将海上进攻作为积极防御的一种手段,以期具备攻
防兼备的能力。该战略的实施同时也可以打乱美日海上导弹防御体系的部署,将“宙斯盾”舰
驱离发射阵位或歼灭,并构建自己的海上导弹防御体系。对于我方进行弹道导弹拦截来说,由
海洋上沿线部署的舰载拦截弹,正面打上去,和在本土上由地基拦截弹迎面倾斜姿态打上去,
两个相比,当然是正面拦截响应速度更快,接敌时间最短,是最佳选择。[30]
综上所述,实施远海攻防的海军战略已是迫在眉睫。在冷战时期,苏联红海军在戈尔什科
夫的国家海上威力论指导下,与美国海军大洋争雄;而在契尔纳温主政海军时期全面收缩,使
美海军常常进入苏联领海侦察与挑衅,极大地损害了苏联的形象并危及其安全。这对于未来
的中国海军转型来说是值得吸取的教训。
第三,优化兵种结构。如前文所述,戈尔什科夫曾经指出,科学均衡地发展海军兵力是提高
战斗力的有效途径。今后中国必须科学地确定和优化海军结构,使海军的各组成部分按照现
代战争的客观要求按比例协调发展,从而达到最佳组合,并形成最强战斗力。由于受海军战
略、经济实力和技术水平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中国海军建立之初的兵种是以发展潜艇、海军航
空兵及快艇为主,即所谓的空潜快。后来随着朝鲜战争的爆发,中央将原本拨给海军的武器采
购费用中的一半调给空军,海军建设实际上是以潜艇和小型快艇为主。如今的中国海军由三
个舰队构成,中国海军拥有驱逐舰25艘,护卫舰47艘,坦克登陆舰25艘,中型登陆舰25艘,柴电潜艇53艘,核潜艇5艘,导弹快艇41艘。[31]
经过半个世纪的发展,中国海军已形成初具现代化规模的海上作战力量,拥有在近海海域
执行多种作战任务的能力。然而,必须看到中国海军的兵力结构还很不合理,尽管兵种齐全和
拥有核潜艇,但主要是一支以海上轻型兵力为主体、少量中型兵力为辅的兵力结构,特别是能
够在中、远海担负作战任务的兵力兵器量少质差,战略、战役使用很不配套。[32]潜艇,特别是常
规动力潜艇的火力、航速、防护以及执行海上作战任务的范围,特别是实施海洋控制的能力与
水面舰艇相比都有不足,潜艇可以击沉水面舰艇,但是也有如同防御它们手段一样的缺点,它
们在本质上是一种反介入的武器而非海洋控制的武器。[33]小型水面舰艇的缺点也是无法忽略
—因其排水量小,火力、续航力及抗风浪能力皆不足以执行远洋战斗任务。中国海军兵种的——
结构不合理,已经严重影响其执行战略任务的能力。优化兵种结构迫在眉睫。具体说,就是增
加大型水面战斗舰艇,如052系列驱逐舰以及054/054A型护卫舰和071型船坞登陆舰的数量,并装备航空母舰和081型两栖攻击舰,同时提高海上后勤补给能力。[34]英国海军认为:“不论在什么规模的战争中,水面舰艇都能非常出色地完成一些任务,这是毫无疑义的。不仅如此,有一些任务,无论是空中飞机,还是水下潜艇,都无法完成,而水面舰艇却可以完成。”这些任务包括指挥、控制、远离基地的对空防御,实施两栖作战等。[35]发展大型水面舰艇,不仅可以提高中国海军目前所急需的远洋作战能力,还可以使海军拥有应付非传统安全威胁的能力,比如反海盗,打击海上恐怖主义,实施海上人道主义救援等。同时更新海军航空兵的装备,增加SU-30系列和J-10系列战斗机及JH-7/JH-7A系列战斗轰炸机等先进飞机的比例,从而提高海军航空兵的作战效能,提高其夺取海上制空权的能力。
五、结论
戈尔什科夫的国家海上威力论是冷战时期,特别是进入核时代之后海权理论发展的巅峰。它的出现,不仅丰富了地缘政治理论,而且对军事思想,特别是海军战略的发展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在国家海上威力论的指导下,苏联红海军走向强盛,走向远洋,成为能与美国海军相抗衡的强大海上武装力量。然而,国家海上威力论也存在着缺陷与不足,对苏联的海洋力量建设造成了严重后果。当今的中国海军正面临着战略转型的历史机遇,中国与苏联同为欧亚大陆陆权大国,又同样被美国海军当成假想敌,如何从国家海上威力论中吸取其经验与教训,将会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
具体而言,中国海军从国家海上威力论中可以学习的先进经验是:一支作战能力强大的海军必须是一支结构均衡的海军;随着军事技术和海军战略战术的进步与发展,对地打击已经日益成为海军的重要任务;强大的海军在战争时期应发挥军事功能,在和平时期可以发挥其外交功能和政治功能。而可以从中吸取的教训有着不亚于其先进经验的重大意义:发展远洋海军必须具有经济方面的原动力,否则注定是昙花一现,不能持久;发展远洋海军必须量力而行,不能使海军建设成为国家财政的沉重负担;远洋海军的首要任务是夺取制海权,而非遂行海洋拒止任务;远洋海军的核心力量必须是大型水面战斗舰艇,特别是航空母舰等制海能力强的舰种,而不能以潜艇这样的海洋拒止武器为核心。
综上所述,未来的中国海军战略和海权理论将在总结国家海上威力论等优秀海权理论得失的基础上发展,正是这样的扬弃,使得海权理论之树常青,得以与时俱进,不断发展与演进。
参考文献
[1]倪世雄.当代西方国际关系理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65.
[2]〔苏〕巴索夫.苏联海军在伟大卫国战争中的战役战略使用经验[M].南京: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学院,1985:69-70.
[3]〔苏〕N·A·科罗特科夫.苏联军事思想史[M].李大军,毛雨译.北京:解放军出版社1986:160.
—苏联红海军战略运用再思考[J].舰载武器,2009,(5):62.
[4]徐辉.且将干戈作樊篱——
[5]刘宏松.国际防扩散体系中的非正式机制[C].复旦大学博士毕业论文,2007:3.
—《国家的海上威力》[J].戎辉.当代海军,1996,(10):29.
[6]戈尔什科夫.苏联“马汉”的“海权论”——
[7]〔苏〕谢·格·戈尔什科夫.国家海上威力[M].房方译,北京:海洋出版社,1985:2,10,317,270,231,360,4,5,231,316.
[8]〔苏〕谢·格·戈尔什科夫.国家的海上威力[M].济司二部译,上海:三联书店出版社,1977:404,404,405,413,411,266,1.[9]杨跃.海洋争霸500年:英国皇家海军与大英帝国的兴衰[M].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2007:301.
[10]徐辉.戈尔什科夫元帅与苏联红海军[J].现代兵器,2008,(9):48.
—建设600艘舰艇的海军[M].北京:海军军事学术研究所1991:147,164.[11]〔美〕小约翰·莱曼.制海权——
[12]王绳祖.国际关系史第十卷(1970~1979)[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96:25.
[13]〔英〕杰弗里·蒂尔.海上战略与核时代[M].社会科学,1991:175.
[14]〔美〕威廉·奥多姆.:苏联军队是怎样崩溃的[M].王振西译.北京:新华出版社2000:85.
[15]鞠海龙.中国海上地缘安全论[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4:27.
[16]何树才.外国海军军事思想[M].北京:国防大学出版社,2007:191.
—从陆权走向海权的历史必然[C].北京:新[17]倪乐雄.21世纪对海权的沉思[A].文明的转型与中国海权——
华出版社,2010:38.
[18]陈舟.面向未来的国家安全与国防[M].北京:国防大学出版社,2009:73.
[19]艾·塞·马汉.海军战略[M].蔡鸿幹,田常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146.
[20]U.S.Department of the Navy.From the Sea…Preparing the Naval Service for the21st Century,September1992[EB/ 031b26473b3567ec102d8a68/military/library/policy/navy/fts.htm,2010-08-01.
[22]U.S.Department of the Navy,Forward…From the Sea,October1994,p.13[EB/OL].lorg/balsecurity.
ilitary/library/policy/navy/forward-from-the-sea.pdf,2010-08-10.
[23]U.S.Department of the Navy,Naval Transformation Road map,July2002[EB/OL].031b26473b3567ec102d8a68/library/rary_ files/document_202_naval_transformation.pdf.2010-08-07.
[24]U.S.Departmen t of the Navy,Naval Operations Concept2006[EB/OL].031b26473b3567ec102d8a68/seabasing/docs/ aval_Operations_Concept_2006.pdf,2010-11-07.
[25]U.S.Department of the Navy,A Cooperative Strategy for21st Century Seapower[EB/OL].031b26473b3567ec102d8a68/maritime/ Maritimestrategy.pdf,2010-11-07.
[26]U.S.Department of the Navy,Naval Operations Concept2010[EB/OL].031b26473b3567ec102d8a68/maritime//noc 2010-11-07.
[27]王生荣.海权对大国兴衰的历史影响[M].北京:海潮出版社,2009:304.
[28]Peter Howarth.China's Rising Sea Power:The PLA Navy’s Submarine Challenge[M].Lodon:Frank Cass,Inc.,2006,p.94.[29]杜文龙.浪尖上的盾牌:“宙斯盾”统面面观[J].舰船知识,2009,(12):30.
百度搜索“70edu”或“70教育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70教育网,提供经典知识文库论戈尔什科夫的国家海上威力论及其现实意义_以海权理论为视角_杨(4)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