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l a n n i n 城市规划 CITY PLANNING REVIEW
2015年 第39卷 第6期 VOL.39 NO.6 JUN. 2015
26
【作者简介】
俞孔坚(1963-),男,博士,北京大学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李迪华(1967-),男,硕士,北京大学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副教授。
袁 弘(1978-),女,博士,北京大学景观设计学研究院。傅 微(1988-),女,北京大学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博士生。乔 青(1979-),女,博士,北京大学景观设计学研究院。王思思(1983-),女,博士,北京建筑大学环境与能源工程学院。
【修改日期】2015-05-13
【文章编号】1002-1329 (2015)06-0026-11【中图分类号】TU981【文献标识码】A
【doi 】10.11819/cpr20150605a
【摘要】当今中国正面临着水资源短缺,水质污染,洪涝灾害,水生物栖息地丧失等多种水问题。这些水问题综合症是系统性、综合的问题,亟需一个更为综合全面的解决方案。“海绵城市”理论的提出正是立足这一背景。文章基于生态系统服务、景观安全格局等理论,结合北京市、六盘水市以及哈尔滨群力国家湿地公园等案例,详细阐述了“海绵城市”概念的源起、发展、内涵和构建方法体系,指出“海绵城市”有别于传统的工程依赖性治水思路和“灰色”基础设施,它作为一种生态途径,其构建核心在于建立跨尺度的水生态基础设施,以综合解决中国城乡突出的水问题,并对未来“海绵城市”的研究方向提出了展望。
【关键词】海绵城市;水生态基础设施;生态系统服务;景观安全格局;理论
ABSTRACT: China is facing a variety of water problems such as water shortage, water pollution, flooding and aquatic habitat degradation, which are intertwined components of a greater and more complex issue demanding for an equally integrative
and comprehensive solution that needs seamless coordination among different authorities. The theory of “Sponge City” is formed in response to China’s water issues. Developed on the basis of the theory of eco-system service and landscape security pattern, and with the cases of Beijing, Liupanshui and Qunli National Wetland Park in Harbin as references, this paper explicates the origin, development, content and methodologies of the “Sponge City” concept. The paper also points out that different from traditional engineering-oriented approach and the “grey” infrastructure, the “sponge city”, as an ecological approach, is built upon multi-scale hydro-ecological infrastructure to provide an integrated solution to the prominent water problems in urban and rural areas of China. The successive research field and direction has also been forecasted at the end of the paper.
KEYWORDS: sponge city; hydro-ecological infrastructure; ecological system service; landscape security pattern; theory
为了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讲话及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精神,2014年2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城市建设司2014年工作要点》中明确:“督促各地加快雨污分流改造,提高城市排水防涝水平,大力推行低影响开发建设模式,加快研究建设海绵型城市的政策措施”。2014年11月,《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发布;2014年底至2015年初,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工作全面铺开,并产生第一批16个试点城市。一时间,“海绵城市”这一概念再一次进入人们的视野。“海绵城市”概念的产生源自于行业内和学术界习惯用“海绵”来比喻城市的某种吸附功能,例如澳大利亚人口研究学者布吉(Budge)应用海绵来比喻城市对人口的吸附现象[1]。近年来,更多的学者是将海绵
“海绵城市”理论与实践*
俞孔坚 李迪华 袁 弘 傅 微 乔 青 王思思
*国家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城市地表径流减控与面源污染削减技术研究(子课题名称:生态景观设施设计与径流减控技术研究,课题号2013ZX07304-001-6)资助;
国家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重庆两江新区城市水系统构建技术研究与示范(分任务编号2012ZX07307001-03)资助;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中国城市水适应能力建设的景观途径(编号:51078004)资助;科技部攻关课题:土地生态设计关键技术问题研究( 2004BA516A18)资助;
水生态红线管控的理论基础研究科研项目(水利部水利水电规划设计总院委托)资助;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可持续城市水系绿色廊道设计的景观生态学途径(编号:39870147)资助。
“SPONGE CITY”: THEORY AND PRACTICE
YU Kongjian;LI Dihua;YUAN Hong;FU Wei;QIAO Qing;WANG Sisi
27用以比喻城市或土地的雨涝调蓄能力。“海绵城市”、”城市海绵”、“绿色海绵”、“海绵体”等这些非学术性概念之所以得到学界的广泛应用,恰恰在于其代表的生态雨洪管理思想,尽管表述有所不同,核心思想是一致的,“海绵城市”直观地表述了具有“海绵特征”的城市,而其他概念的“海绵”重在海绵城市功能的载体。早在2003年,笔者曾用“海绵”概念来比喻自然系统的洪涝调节能力,指出“河流两侧的自然湿地如同海绵,调节河水之丰俭,缓解旱涝灾害。”[2]并针对中国城市突出的水问题,提出了综合解决城乡水问题的生态基础设施途径,长期
以来持续应用于包括台州、威海、菏泽、东营、北京等城市的生态规划中[3~10];多个具有国际影
响力的城市海绵体或“海绵城市”示范工程在国际上陆续发表并获奖;首批海绵城市建设试点中的遂宁市、迁安市和西咸新区在其规划设计及河道整治等工程中均切实地应用了这套海绵城市建设理论和技术。较早的实践案例还包括2000年的北京中关村生命科学园(图1),其设计采用了人工
湿地收集雨水和净化中水的绿地系统,被称为大
地生命的细胞[11];2007年的天津桥园湿地系统(图
2),通过简单的填挖方,形成泡状生态海绵体,
收集雨水,在解决城市内涝的同时,进行城市棕
地的生态修复,发挥综合的生态系统服务[12,13];
类似的绿色海绵工程也在秦皇岛滨海生态修复
(图3)、哈尔滨群力国家湿地公园等项目中得到
成功应用[14~16]。随着近年来城市洪涝灾害的频
发,“海绵城市”及其相应的规划理念和方法得到社会各界认同,在很多重要会议和媒体采访中,笔者均在呼吁“使整个国土成为一个‘绿色海绵系
统’,使雨水就地蓄留、就地资源化。使它与城市
中的公园系统、湿地系统,形成统一的水生态基础
设施自然保护系统”,并为北京、厦门、重庆等多
个城市的规划建设建言献策[17~21],并给包括中央
和国务院领导及北京市最高决策者建言[22]①。与
此同时,业界也更多将“海绵城市”理论和方法
应用到多项规划设计实践中[23,24],例如董淑秋在
《首钢工业区改造规划》中提出“生态排水+管
网排水”的“生态海绵城市”规划概念,主要针对规划区的雨水利用问题[25];台湾水利署也基于LID技术在新近的《流域综合治理计划》中提出
构建“海绵城市”。
“海绵城市”的概念被官方文件明确提出,
代表着生态雨洪管理思想和技术将从学界走向管
理层面,并在实践中得到更有力的推广。但是,
不难发现相关研究多围绕以LID技术、水敏感性
城市规划与设计等为代表的西方国家先进的生态雨洪管理技术而展开,也越来越聚焦于城市内部排水系统和雨水利用、管理,并且在具体技术层面的诠释依旧未能摆脱对现有治水途径中“工程性措施”的依赖。在笔者看来,“海绵城市”的建设理念远不止如此,它为在不同尺度上综合解决中国城市突出的水问题及相关生态和环境问题开启了希望旅程,包括雨洪管理、生态防洪、水质净化、地下水补充、棕地修复、生物栖息地的营造、公园绿地营造,以及城市微气候调节等等。因此,在“海绵城市”概念和理论尚在发展阶段之时,笔者将结合我国水情和生态问题并辅以具体案例,详细阐述“海绵城市”的理论内涵以及构建方法体系。
1 “海绵城市”理论提出的背景
当今中国正面临着各种各样的水危机:水资源短缺,水质污染,洪水,城市内涝,地下水位下降,水生物栖息地丧失等,问题非常严重[26]。这些水问题的综合症带来的水危机并不是水利部
门或者某一部门管理下发生的问题,而是一个系图1 北京中关村生命科学园的绿色海绵系统Fig.1 The Green Sponge System of Zhongguancun Life Science Park
资料来源:参考文献11。图2 天津桥园城市海绵系统
Fig.2 The Green Sponge System of Qiaoyuan Park in Tianjin City 资料来源:参考文献12。
图3 秦皇岛滨海生态修复城市海绵系统
Fig.3 The Green Sponge System of the shore land restoring in Qinhuangdao City
资料来源:参考文献14。“海绵城市”理论与实践俞孔坚 李迪华 袁 弘 傅 微 乔 青 王思思
P l a n n i n 城市规划 CITY PLANNING REVIEW
2015年 第39卷 第6期 VOL.39 NO.6 JUN. 2015
28
质的湖泊25个,占评价湖泊总数的22.3%、评价水面面积的24.3%[30]。沿海海域也呈现出严重的富营养化现象,如2003年全海域共发现赤潮119次,累计面积约14550km 2[31]。此外,全国约有50%城市市区的地下水污染比较严重。2011年,北京、辽宁、吉林、黑龙江、上海、江苏、海南、宁夏、广东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采用《地下水质量标准》(GB/T14848-93),进行抽样分析,结果显示:水质适用于各种用途的Ⅰ~Ⅱ类监测井占评价监测井总数的2.0%;适合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水源及工农业用水的Ⅲ类监测井占21.2%;适合除饮用外其他用途的Ⅳ、Ⅴ类监测井占76.8%[32]。在这里必须注意的是,对水体污染的治理除了需要控制和治理点源工业和城市生活污染源外,更艰巨的任务将是对广大范围内的面源污染的治理,而后者正是海绵城市可以发挥巨大作用的地方。
百度搜索“70edu”或“70教育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70教育网,提供经典知识文库_海绵城市_理论与实践_俞孔坚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