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校德育原则:1、说理疏导为主和纪律约束相结合原则2、严格要求与尊重、热爱学生相结合的原则3、发扬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的原则4、在集体中进行教育的原则5、教育影响的一致性和连贯性原则6、知行统一的原则7、从学生实际出发的原则。
学校德育的方法:说理教育法、榜样示范法、情感陶冶法、自省教育法、时间锻炼法、品德评价法、表扬奖励和批评处分法。
学校德育的途径:思想政治课、各科教学(最经常、最基本的途径)、班主任工作、共青团和少先队和学生会组织活动、劳动与社会实践、课外活动和校外活动以及家庭教育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一条重要途径。
德育模式:道德认知发展模式(皮亚杰和柯尔伯格)、体谅模式(麦克费尔)、社会学习模式(班杜拉)
班主任工作的内容:了解学生、组织培养班集体、班级日常管理、班级教育工作、组织主体班会和团队会
中小学常用的教学原则:1、科学性与思想性相结合2、理论联系实际3、直观性4、巩固性5、启发诱导6、循序渐进7、因材施教。
素质教育:就是培育、提高全体受教育者综合素质的教育。
素质教育的内涵:1、关注人的发展是素质教育的价值取向。
2、人的全面发展是素质教育的基本目标。
3、全面贯彻教育方针是素质教育的根本途径
4、全面提高教育质量是素质教育的显著特征。
教学的基本任务:1使学生系统掌握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2、发展学生的智力、体力,培养学生的能力,教会学生学习3、培养并形成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4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和优良的个性心理品质。
教育学:是研究人类教育现象、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
苏格拉底提出“产婆术”
泰勒的“评价原理”和“课程基本原理”统称“泰勒原理”被誉为“当代教育评价之父”1949年泰勒在《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回答四个基本问题:1、学校应该试图达到什么教育目标2、提供什么教育经验最有可能达到这些目标3、怎样有效组织这些教育经验4、我们如何确定这些目标正在得以实现。
1918年,博比特的《课程》一书出版,标志着课程作为一个独立的研究领域的诞生。
教育准备生活说是斯宾塞提出的
维果茨基提出“最近发展区”
程序教学模式:斯金纳发现学习教学模式:布鲁纳掌握学习教学模式:布鲁姆暗示教学模式:洛扎诺夫“非指导性”教学模式:罗杰斯。
历史上最早出现的教学组织形式是个别教学。夸美纽斯对班级教学作了理论上的论证和教法上的阐述,从而确立了班级授课制。
设计教学方法是1918年杜威的学生克伯屈创建的。
《学纪》是我国也是世界上最早的教育著作。
昆体良的《雄辩术原理》被认为是教育史上第一个教学理论著作。
历史上第一次把教育学作为一门单独的学科提出来的是:培根
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是教育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的标志。“泛智论”
康德是第一个在大学讲坛把教育学作为一门科学进行讲授的。
赫尔巴特是传统教育学的代表人物,代表作是《普通教育学》“教师中心论”
传统教育学的三中心是:教室、教材、教师.
杜威是现代教育代表人物,三中心是:学生、活动、经验。教育无目的论,
.
.
杨贤江是我国第一个用马克思观点系统论述教育理论的人,代表作1930的《新教育大纲》社会主义的第一本教育学是凯洛夫1939年编的《教育学》
布鲁纳的结构主义的课程理论,倡导发现法,“布鲁纳提出的四条教学原则:动机、结构、程序、反馈。”
赞科夫的发展教学论、一般发展论。
教育的产生:生物起源论、心理起源论、生产劳动起源论。
学校最早诞生于奴隶社会。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工业社会教育的基本特点。
信息化概论最早源于1959年贝尔斯
信息社会教育的一些基本趋势:1、教育目标的多元化2、教育内容的立体化3、学习过程个性化4、教学手段的现代化5、教育体系终身化。
信息社会:信息产业高度发达并在产业结构中占优势的社会。
终身教育:指人们在一生中都应该和需要收到各种教育培养。
教育活动:是与人类社会同事产生的,而教育成为一种独立的社会形式,则是历史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教育:是一种培养社会需要的人、积极适应社会需要的人的活动。
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内容和教育组织形式。
受教育者:是指在各种教育活动中接受教育,进行学习的对象,即包括儿童、青少年、继续接受教育的成年人。
教育内容由教育者决定表现在:社会的需要、受教育者的年龄特征和接受水平、学科知识的逻辑顺序、教育方法的要求。
1862京师同文馆班级授课
教学过程中的主要矛盾是:教与学的矛盾
教育的规律:宏观(教育与社会的)微观(教育与人的发展)
教育的社会制约性是教育社会性的最主要表现形式
蔡元培提出教育独立论洛克提出白板说
人力资本论是舒尔茨提出的
社会生产力制约教育的发展表现在:
1、生产力的发展制约着教育事业发展的规模和速度。
2、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人才培养的规格和教育结构。
3、生产力的发展促进教学内容、教育方法和教学组织形式的发展与改革。
政治制度决定教育的集体表现是:
1、政治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
2、政治制度决定着受教育的权利
3、政治制度决定着教育目的的性质和思想品德教育的内容
科技对教育发展的影响表现在:
1、科学技术影响教育者的教育观念,促进教育内容和教育手段与方法的更新,提高教育者
的教育能力。
2、科学技术影响教育对象。
3、科学技术发展促进新的学科和跨学科出现。
4、科学技术发展影响人才培养目标。
5、科学技术发展促进了科学技术与人文社会科学的结合。
教育的功能:是教育活动和系统对个体发展和社会发展所产生的各种影响和作用。
教育的社会功能:1、教育的经济功能
.
.
(1)教育是劳动力再生产的重要手段。
(2)教育是科学知识再生产的手段。
(3)教育是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重要手段
2、教育的政治功能
(1)教育能为政治培养所需要的人才。
(2)教育可以促进政治民主。
(3)教育通过传播思想、形成舆论作用于一定的政治。
3、教育的文化功能
(1)文化保存和传递功能
(2)活化文化的功能
(3)文化选择功能
(4)文化批判功能
(5)文化交流、融合功能
(6)文化更新与创造功能
4、教育的人口功能
(1)教育可以控制人口的数量。
(2)教育可以改善人口的质量
(3)教育可以调整人口结构
5、教育的生态功能
教育社会功能的特点:1、间接性。2、隐含性。3、潜在性。4、迟效性。5、超前性。6、有限性
人的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开始,随着年龄增长,在身体和心理方面发生的变化,逐渐形成个体知识、才能和品格特征的过程。
认知发展理论(儿童认知)是皮亚杰提出的,分为四个时期:1、感知运动时期2、前运算时期3、具体运算时期4、形式运算时期
人身心发展的规律主要表现在:1、顺序性和阶段性2、稳定性和可变性3、不均衡性4、个别差异性5、整体互补性。
教育者如何适应青少年的身心发展来教育:1、教育适应青年一代身心发展的顺序性,循序渐进的促进学生身心的发展。
2、教育要适应青年一代身心发展的阶段性,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在教育的内容和方法山应有所不同。
3.教育要适应青年一代身心发展的稳定性、可变性和不均衡性,关键期教育和区别对待结合。
4、教育要适应年青一代身心发展的差异性,真正做到因材施教。
5、教育要适应个体身心发展的整体互补性,真正实现所有学习者的全面发展。
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主要因素:遗传、环境、教育和个体的主观能动性
遗传是物质基础遗传素质知识人的发展在身理方面的可能性
环境对人的决定作用主要是通过教育实现
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教育目的:是国家对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什么样的人才的要求
教育目的的层次:1、国家的教育目的2、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3、各门课程目标4、教师的教学目标
教育方针:是国家在一定的历史阶段,根据社会的政治、经济发展的要求,提出的教育工作发展的总方向,是国家教育基本政策的总概括。
教育方针的内容包括:1、教育的性质(说明教育为谁培养人)
.
.
2、教育目的(说明教育培养说明样的人)
3、实现教育目的的途径(说明教育怎样去培养人)
教育目标:根据教育目的制定的各级各类学校或专业人才培养的具体要求,是国家总体教育目的在不同教育阶段、不同专业或学校的具体化。
教学目标:是教育者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在完成某一阶段工作时,希望受教育者达到的要求或产生的变换结果。
教育目的是一切教育工作的出发点,教育目的的实现则是教育活动的归宿(教育目的是整个教育工作的核心目的)
教育目的的作用:1、导向作用2、激励作用3、调控作用4、选择作用5评价作用
教育目的具有历史性、时代性、社会性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是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基本思想:1、人的发展是与社会发展相一致的
2、人的全面发展与人的片面发展相对而言的,全面发展的人是精神和身体、个体性和社会性得到普遍、充分而自由发展的人。
3、从历史发展的进程来看,人的发展受到社会分工的制约。
4、人朝什么方向发展,怎样发展,发展到什么程度取决于社会条件。
5、马克思语言,人类的全面发展只有在共产主义社会才能得以实现。
6、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唯一方法。
百度搜索“70edu”或“70教育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70教育网,提供经典知识文库大学教育学期末重点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