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全面发展的内涵:1、指人的生产物质生活本身的劳动能力的全面发展、
2、指人的才能的全面发展。
3、指人自身的全面、和谐发展。
4、指人的自由发展。
四有:有思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两热爱: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和社会主义事业。两精神:有为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而艰苦奋斗的奉献精神,有实事求是、独立思考、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
我国的教育目的: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义务教育阶段素质教育的特征:1、基础性。2、全体性。3、全面性。4、创造性5、主体性6、可持续性
教育制度:是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教育机构与组织的体系及其管理规则。
教育制度的特点:1、客观性2、取向性3、历史性4、强制性
制约教育制度的社会因素:经济、文化、政治学校产生于夏朝私学产生于春秋战国
教育制度的历史发展:前制度化、制度化(近代以来形成完备的学校系统)、非制度化。
现代教育制度的核心部分是学校教育制度。
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是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及其管理规则,它规定着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学制:幼儿教育机构、小学、中学、职业学校、大学和高等学校、成人教育机构。
1911年清华大学成立——前称留美预备学校。
现代学制度主要由两种结构组成:1、纵向划分的学校系统2、横向划分的学校阶段
1902年清政府颁布了钦定学堂章程也叫“壬寅学制”,这是我国正式颁布的第一个现代学制(未实施)1903年又颁布了“癸卯学制”这是我国正式实施的第一个现代学制。
1912-1913”“壬子—癸丑学制”1922年颁布了“壬戌学制”通称“六三三制”还叫“新学制”
1951年颁布了《关于改革学制的决定》明确规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新学制。
1958年发布了《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两步走:中央、地方。
1993年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1986通过了《义务教育法》1995通过了《教育法》.
.
1985年1月21日六届人大常委会确定9月10日为教师节!
1995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
1985年提出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体制改革。
1993年印发了《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包括:两基: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两全: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育质量;两重:要建设好一批重点学校和一批重点学科。
义务教育:是依据法律规定,适龄儿童和青少年必须接受,家庭、学校和社会、国家必须予以保证的国民教育,具有强制性质的国民基础教育!
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建设者、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
现代意义上的教师的特点:1、多功能性2、专门性3、高素质性4、发展性
教师在教育过程中是一个教育者、领导者、组织者;在社会发展过程中是一个建设者、改造者、推动者。
教师的作用:社会作用、政治地位、经济待遇、职业权利、从业标准。
教师职业的性质:1、教师职业是一种专业性职业
2、教师职业是以教书育人为职责的职业
教书育人(是教师的根本任务):就是教师通过承担各门课程的教学,想学生传授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引导学啥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指导学啥主动地、有效地进行学习,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来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教师劳动的特点:1、复杂性2、创造性3、示范性4、劳动的长期性和劳动成果的迟效性5、时间的连续性和空间的广延性6、集体性和个体性。
教师专业发展的阶段划分——福勒和报恩:1、从教前关注阶段2、关注生存阶段3、关注教学情境阶段4、关注学生阶段;叶澜:1、非关注阶段2、虚拟关注阶段3、生存关注阶段4、任务关注阶段5、自我更新关注阶段。
教师个体专业发展的途径:1、师范教育2、新教师的入职辅导3、在职培训4、自我教育。教师的职业角色:1学习者和学者2知识传授者3学生心灵的培养者4教学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和管理者5学生学习的榜样6学生的朋友
教师的职业形象:道德形象、文化形象、人格形象。
学生的本质特点:1学生是具有发展潜能的人2学生是有发展需要的人3学生是以学习为主要任务的人4学生是具有主体性的人。
儿童权利公约的原则:1儿童权利最佳原则2尊重儿童尊严原则3尊重儿童观点与意见原则4无歧视原则。
中小学发展的时代特点:1、生理成熟期提前(1)身高、体重有显著增长(2)第二性征出现和性成熟期提前2、思想活跃,但学习兴趣不高3、价值观念多元化,具有较高的职业理想和务实的人生观。4、行为习惯方面5、心里问题增多
教育与学生的发展:1、教育目标要反映社会的发展2、在成熟的基础上引导发展3、在整体发展的基础上促进个性发展4、教育过程中要尊重和发挥儿童的主体性。
师生关系:是指教师和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结成的互相联系,包括彼此所处的地位、作用和相互对待的态度等。
师生关系在教育中的意义:1、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教育教学活动顺利进行的重要条件。2、师生关系是衡量教师和学生学校生活质量的重要指标3、良好的师生关系在帮助学生实现个体社会化的过程中具有积极的作用4、师生关系是校园文化的重要内容5、良好的师生关系是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
师生关系:社会关系、教育关系、心理关系、工作关系、私人关系。其中教育关系是最基本! .
.
理想师生关系的基本特征:1、尊师爱生,相互配合2、民主平等,和谐亲密3共享共创,教学相长。.
课程改革是当今国际教育改革的核心:老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解决知识无限,学习有限)
课程:指为了实现教育目的而规定的全部教学科目及其在课程计划中的地位、开设顺序、进程安排及其达成标准的体系的总称。
西周把课程内容分成:礼、乐、射、御、书、数。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把课程内容分为:文学、修辞法、辩证法、算术、音乐、天文、几何。
学习者中心课程论:杜威、罗杰斯。社会改造主义课程论:布拉梅尔德和弗莱雷。
存在主义课程论:奈勒。后现代主义课程论:多尔(4R:丰富性、循环性、关联性、严密性) 课程目标是课程与教学的基本问题之一。课程目标:是学校所有课程为完成国家教育目的和学校培养目标必须实现的具体要求。
课程目标的特征:1、整体性2、阶段性3、持续性4、层次性5递进性6时间性。
课程目标的基本来源:当代社会生活的需求、学科的发展、学习者的需要。
布卢姆等人将教育目标分为认知、情感、动作技能三个领域。
课程内容:是指为了实现学校培养目标而专门规定的只是技能、思想观念体系及各项实践活动等的总称。
课程结构:课程计划、课程标准、教材与教科书(顺序不能颠倒)。
课程计划:是国家教育行政主管部门根据教育目的和不同类型学校的培养目标而制定的有关学校教育和教学工作的知道性文件,是学校课程的总体规划。
课程标准:是国家对课程的基本规范和质量要求,是各门学科的纲领性文件。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
教材:是根据课程计划和课程标准编制的、直接用于教和学的书籍与工具,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基础教育水准的重要标志。
学科课程:是以学科的形式来组织教学内容的一种课程,是以人类对知识经验的科学分类为基础,从不同的分支学科中选取一定内容来构成对应的学科,从而是教学内容规范化、系统化。
活动课程(经验课程):是指以学生的主体性活动的经验为中心组织的课程。
综合课程:是把若干相邻学科内容加以筛选、充实后按照新的体系合而为一的一种课程组织形态。
显性课程:是指一个学校或教育机构中要求学生必须学习并通过考核,达到明确规定的教育目标,以获取特定教育学历或资格证书的课程。
辛德等归纳了课程实施的三种不同取向:1、课程实施的忠实取向2、课程实施的相互适应取向3、课程实施的创生取向。
影响课程变革的重要因素:1、政治因素2、文化因素3、经济因素4、科技因素5、学生发展。
当前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与未来发展:1、在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上,强调大众教育,即“教育为大众”。“科学为人人”。2、在课程设置上,过去过分强调课程的工具性,强调课程要适应经济建设的需要、为社会服务。3、课程目标上,过去强调掌握知识,发展能力,现在更强调培养学生对事物情感、态度、价值观。4、在课程编制上,过去以学科系统为依据,现在以社会实际为依据。过去学习是为了升学,现在学习是为了走向社会。5、在知识内容上,过去强调学习各学科的系统知识,现在更强调知识的综合性、整合性,强调学科间的联系。6、在教学过程中过去强调以教师为中心,现在强调学生的自主性。
教学:是教师的教、学生的学的统一活动,在这统一活动中,学生掌握一定的知识、技能,.
.
同时身心获得一定的发展,形成一定的思想品德。
教学工作是学校教育工作的一个组成部分,是学校教育的中心工作。
智育:是指向受教育者传授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和技能,专门发展受教育者智力的教育活动,它是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教学是智育的重要途径。
当代“教学”的新观念:1、从重视教师向重视学生转变2、从重视知识传授向重视能力培养转变3、从重视教法向重视学法转变4、从重视认知向重视发展转变5、从重视结果向重视过程转变6、从重视继承向重视创新转变。
罗杰斯提出人本主义教学理论
教学过程的基本要素:教师、学生、教材、教学手段或方法。
教学过程: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对人类已有知识经验的认识活动和改造主观世界、形成和谐发展个性的实践活动的统一的特殊认识过程。
教学过程的特点:间接性、引导性、简捷性、教育性。
教学过程的规律:1、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统一的规律2、掌握知识与发展智能相统一的规律3、传授知识与思想教育相统一的规律4、教师主导作用于学生主体作用相统一的规律。
百度搜索“70edu”或“70教育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70教育网,提供经典知识文库大学教育学期末重点(2)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