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院的院落,是一座花园。是一座百花园。香味四溢,历久弥香。一花独秀,百花齐放,万花争艳。有看得见的花儿,一朵朵一簇簇一片片一树树竟相开放。姹紫嫣红,赏心悦目。丝丝缕缕的清香仿佛陈年老酒,飘荡于角角落落,飘荡于院落的上空。这里的空气、阳光、清风、晨露、雨水、树木、小草都沾染了花朵的气息、芳香。看不见的花儿,有许许多多,在这些花儿的体内,在那些花儿的目光中,在那些花儿的远方。一脉相承地孕育着,绽放着,馨香着,呼应着。这座沁人心脾的花园让人养眼养心养肺。
鲁院的院落,是一座植物园。是一座生机盎然的植物园。绿意盈盈、千姿百态。据学员耀东不完全统计,院内树木有泡桐、银杏、梧桐、悬铃木、丁香、玉兰、雪松、苹果、冬青、石榴等二十多种。有的树冠如盖如巨伞,遮天闭日,树干硕壮,顶天立地。有的纤巧玲珑,亭亭玉立。有的独树一帜,有的成排成列成行。看不见的树木更多,在这些树的体内,在这些树的目光中,在这些树的远方。千丝万缕地挺立着,摇曳着,葳蕤着,呼应着。这座绿色滴翠的花园让人润目润心润肺。
鲁院的院落,是一座果园。是一座硕果累累的果园。院内的树木树树开花,树树挂果。果实大小不一,形状各异。看不见的果实更多。也在这些树的体内,在这些树的目光中,在这些树的远方。不离不弃地生长着、饱满着、成熟着,呼应着。这座硕果累累的果园让人心醉神迷。
鲁院的院落,是一座文学园。是一座丰富多彩的文学园。六十多年来,许许多多作家怀着虔诚之心,带着他们的风,带着他们的雨,带着他们地域的气质,来到这里,潜心学习,生活,提升,开悟……把他们的足迹、脚印、身影、气息,音容笑貌,言谈举止留在在了这里,如果累积起来,叠加起来,包装起来,该是多么大的文学档案啊!当他(她)们走向更为广阔的天地,他(她)们的心中、笔下流淌的是浩浩荡荡,横无际涯的文学景观。而走向鲁院讲台认真授课的大师、教授、编辑、作家、评论家等就是导师、恩师、舵手,他们尽情挥洒智慧、才情、经验,指导、引领、指向、启悟学员更上一层楼,走向更远更高的世界。
鲁院的院落,是一座精神家园。是一座高过天地的精神家园。先生的精神、骨气、战斗意志就是这样的精神。先生的“匕首和投枪” 作用依然发挥着犀利的声音和声响。没有精神的支撑,一个人无异于行尸走肉。就如藏克家先生所言:“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没有文化、精神、信仰的支撑,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是没有希望的民族。这确是颠扑不破的真理。许许多多作家学习着、继承着、发扬着,铭记着这种精神,也接受着这种精神的润泽、洗礼、营养、照耀……
公众号:甘宁界
在鲁迅文学院的那些日子经典散文
上午,课节叫《阻碍文化发展和繁荣的观念因素》,讲师是中央党校文史部副主任周熙明,这位老教授用他饱学的知识告诉我们“大国崛起,大道行思,其原动力来自文化”,为我们上了一堂人类文化的哲学。周熙明老师一共阐述了十大论点,其中我最认可的是中国对于文化的价值排序,和西方实在有着很大的差别。周熙明老师引用了邱吉尔的一句话“宁可失去一个印度,也不愿意失去莎士比亚。”我们也在憧憬着,希望文学在中国也能得到真正的尊重,和政治经济等等并驾齐驱。
最值得期待的,应该是蒋子龙老师的课了,并不仅仅因为蒋老师是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也不仅仅是因为他是天津作家协会主席。同学们早就听说,蒋老师的课更像是在跟好朋友聊天,能带动我们思考,一起轻松谈论话题。果然蒋子龙老师没有让同学们失望,他讲的.《文学无门》让我们了解时下文学形势,以及如何应对网络时代的文化现象和作为一个文学人应有的心态。这位大师用他平易近人的作风、风趣的语言以及厚重的写作体验,让我们折服,赢得同学们发自内心的喜欢;尤其是蒋子龙老师提出要“灵魂写作”,实在让我获益良多。更让激动的是,我很荣幸地珍藏了这位著名大师的签名,同时留下更珍贵的合影!
晚上6:30分,另两位班主任王祥老师和马季老师带大家来到三楼小议室,师生间进行第一次面对面的对话。文学评论家王祥老师独特的艺术家风度使我们折服,中国作家网主管马季老师的谦虚平各让我们尊敬。望着一张张陌生的面孔,我着实有些紧张;更没想到的是,与我相对而坐的马季老师,竟然点名让我第一个发言。
轮椅上的我手心冒出了冷汗,一双双热情而小心的目光投到我的身上,而我,究竟要如何自我介绍呢?“今夜阳光明媚,今夜多云转晴(窃笑)……能来北京我心里老激动了!那啥,我是一名来自东北那疙瘩的网络写手,接到鲁院通知书,我的心都要蹦到嗓子眼儿了,哎呀妈呀,这不是做梦吧……”心里反复叨念着小品里面那些家乡话,想调解一下紧张的气氛——只是后来脸红红的,终于没胆量讲出口。
最后还是像马季老师提醒的那样,先介绍一下代表作品《左手爱》,然后真诚期待跟大家成为好朋友……不过,无论自己的开场白是否流畅,很庆幸得到了师生们鼓励的掌声。最开心的是,从其他十九位同学的自我介绍中,听到了来自全国各地不同的声音和内容,让我不知不觉学到了更多的东西。其实对于我来讲,能有这样一次心贴心的交流,真的是“老激动了”……
在鲁迅文学院的那些日子抒情散文
清晨,腊月里最寒冷的三九天,滴水成冰,我在父母担忧的目光里、亲朋祝福的叮嘱中,被爱人背上吉林省榆树市开往长春市那列老旧的火车,冷气立刻袭遍全身,让长时间生活在“温室”里的我直打冷战。
十三岁的儿子俨然是个小男子汉了,紧张地问妈妈冷不冷?爱人赶紧将我的双脚抬起来,然后帮我穿上亲戚们准备的厚厚鞋套,最后还是不放心,又小心翼翼捧在他的怀里,生怕那毫无知觉的两只脚被冻伤。而他自己,却忙碌我的过程中冻得鼻子通红,直打喷嚏。
我瑟瑟发抖,将羽绒服的帽子又往上拉了拉,然后微笑着说不冷,可分明看到我的眼镜片蒙上了薄薄的一层雾。其实或许不是雾吧?我掩饰着吸了吸鼻子,生怕爱人看到我镜片后感动的泪花……
好在全车最温暖的第八号车箱乘客最多,大家用呼吸当暖气把严寒一点点驱散;当八点后的太阳融化了车窗上的霜花,我终于感受到了一丝温暖。爱人这才稍微松了口气,然后无限期待地鼓励我说,坚持住,到长春换乘动车就好了,座位都是软卧,而且一点儿也不冷。
是的,来到长春火车站,第一个感觉就是温暖多了。儿子是第一次出远门,照顾我的同时对一切充满了新鲜感;爱人则紧张地盯着车次时间表,生怕出什么差错而耽误了北京行程。坐在宽敞明亮的候车大厅,耳朵里是嗡嗡的吵杂声,我的心开始有些紧张,车站这么大、站台这么长,爱人这次背我上车更辛苦了……
随着熙熙攘攘的人群绕过长长的站台,爱人步履越来越沉重,累得气喘吁吁,却还不时地询问我冷不冷,叮嘱儿子一定要跟上,千万不要被人群冲散了。我默默地伏在爱人的背上,有些后悔,或许不应该接受鲁迅文学院的邀请,不应该让爱人在这寒冬腊月天里,为自己受这么大的罪。然而我一句话也说不出来,已经在路上,便不能再回头了。
动车的感觉真爽——这是儿子放下重重的背包,说的第一句话。爱人摸了摸儿子的头,说让妈妈挨着窗户坐,看看外面的风景。想为爱人擦擦额头的汗水,爱人长长舒了口气说没事儿,若是夏天就会汗流浃背了。我的鼻子不由得又是一酸,唉,其实冬天出门更累啊,被背的人和背人的人都穿着厚厚的`棉衣,无疑多增加了很多分量。上初中的儿子已经能听懂我们的谈话,递给爱人一杯水说,爸爸您再辛苦几年,等我长大了我来背妈妈……
长春开往北京的动车启动了,我感动的泪水随着车轮的滚动咽了下去,当列车员亲切悦耳的话语在车箱中回荡,我才真正确定:我终于要去北京了,我们全家,真的要去北京了!
北京,祖国的首都,这对于出生在七零年代的东北农村孩子,实在是一个可望而不可及的向往。小时候有首儿歌总会在雨天唱起——“大雨大雨哗哗下,北京给我来电话,让我去当兵,我还没长大。”后来家里有电视了,便会每天准时守候在新闻联播前,为只为听听那振奋人心的国歌,为只为看着军人叔叔英姿飒爽地将国旗升起,然后让一颗童稚的心灵跟着电视上的画面在天安门前、华表前、人民大会堂前飞过……
美好的向往啊,许多童年时代的梦想,都在学生时代积聚成一种强大的力量,希望将来考取首都某所高校,希望真正去天安门前看升国旗、奏国歌,那应该是多么自豪而神圣啊!然而,就在我为了目标而努力的时候,命运带给我一场天大的意外,我的世界塌了,北京的梦,灭了!我只能坐在轮椅上,静静地幻想北京的天空会是什么颜色,昔日的故宫可否还有帝王将相走过的痕迹?今朝的奥林匹克鸟巢,又有多少“鸟儿”在这里划过美丽的倩影……
妈妈,我好难受,我晕车了——儿子的呼唤拉回我飘远的思绪,只见儿子脸色苍白,一脸痛苦迷惘的神色。老公说儿子你能再坚持一下吗?火车正在进北京站,卫生间大概不能用啊。我赶紧找出事先准备好的塑料袋,然后扶儿子倚在自己怀里,轻抚他的胸口,希望帮他缓和一下晕车的劲头儿。儿子坚强地咬咬牙把包背上了,他怕耽误下火车……
首都的车站真是人性化啊,站里提供免费轮椅还有专用通道,爱人和儿子的负担一下子减轻了许多。望着刚刚停下来的动车,儿子依然苍白的小脸上绽放了灿烂的笑容,爸妈,咱们赶紧留个影吧,告诉北京——我们全家,“胜利”地来了!
在鲁迅文学院的那些日子散文
上午9时整,在鲁迅文学院五楼大教室里,第二届网络作家班举行了庄严的开班仪式。主席台上端坐着中国作协领导陈崎嵘、谢广才,鲁院院长张健、副院长白描和施战军,还有主办方的各位领导们。
国歌声后,主办方中文在线总裁童之磊将本届培训班的相关情况做了简要说明,当他说到“你们二十位学员是从网络中万里挑一”的时候,我从内心里感到一阵自豪。从茫茫网海踏进鲁迅文学院,实在是一个难得的机缘……
最感动的是开学典礼结束后,各位领导来到我身边嘘寒问暖,童之磊总裁和陈崎嵘部长还亲切地鼓励我要珍惜学习机会,努力创作。全体师生留下珍贵的合影后,班主任景瑞老师又带我们去参观了鲁迅文学院院史展览。虽然只是匆忙间的浏览,但一幅幅珍贵的历史画面已经深深印入脑海,让同学们感受到老一辈革命根据地的红色精神和对文学的执著追求。
百度搜索“70edu”或“70教育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70教育网,提供经典经典范文关于鲁迅文学院的随笔:鲁院的院落(合集14篇)(鲁迅文学院招生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