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说,一个作家,要完成两个积累:知识积累、生活积累,然后是思索,名利却是副产品。当你静心丰富心灵,修炼到一定实力,出了深刻的作品,名和利就自然来了。
他说,写东西和干农活一样,不管什么流派什么风格,你要把它做绝,做到极致,像电视里表演的绝活一样,别人达不到。
他还说,人生本来没有意义,是人们自己赋予了意义。人们用宗教来释放心灵的苦痛,磨平社会的矛盾。
他对自己现在的处境既满意又不满意。满意的是:在这个文学的小院子里,外边是滚滚红尘,看着出出进进的文人们,接触他们,接触文学,思考文学,很享受;不满意的是:自己缺少一次系统性地学习和实力提升。
他说:“我不急,我要在适合的时间出一本有份量的书!”说完这句话,门外喇叭声响,他又灵敏地跳起来,拿着遥控门锁,开门去了……
链接:
甘相伟:北大保安,考上北大中文系,并出版《站着上北大》,毕业成为北京建华实验学校语文老师
贾作胜:清华大学图书馆保安,考上山东师大历山学院
安长青:北大38楼楼长,爱好同历史系学生聊天,出版《民国史话》杨顺:中山大学保安,自学英语,并认识了瑞典女留学生,最终结为连理……
张团政:中国人民大学保安员,被上海对外经贸大学录取为法律硕士研究生
在鲁迅文学院的那些日子优美散文
这几日课程安排很紧凑,由于整天坐在轮椅上,靠钢板支撑的腰椎便开始抗议了,隐隐作痛。但是我还是坚持着,因为这次学习机会对我来说太难得了,一定要珍惜每一分每一秒。只是回到宿舍,实在是没有力气再写日记,挨到枕头,立刻就进入梦乡……
现在将这几天的收获简单做个总结:
原中国作家协会创研部主任雷达老师在《我们时代的文学选择》中,提出一个沉重的问题:今天,还需要文学吗?需要什么样的文学?而我们又在哪儿?雷达老师认为,真正坚持现实主义的作品才会有生命力,千变万化是人的变化,用现代的眼光评论历史,才是一种豁达;
北京大学曹文轩教授讲的《何为文学,文学何为》,让我们明白一个道理,那就是一个写作者首先要做阅读者,学会欣赏才能懂得创作者。文学的一个历史性的标准,爱是永恒的大旗。而曹文轩在深情讲说他的童话《草房子》时,我跟其他几位女同学被感动得泪水涟涟,那实在是用爱写就的文字,即使中年后的我们,同样百读不厌;
北京师范大学张柠教授的《为何写作》,明确了写作中的三种立场,那就是平民反对不公、精英反对平庸、中产阶级反对不自由。这之前我们从来没如此认真地思索过要“如何说话”,在整个说话过程中,究竟是我们在使用语言,还是语言在操控我们?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网络局副局长、中国互联网新闻研究中心刘正荣主任耐心讲解了《传播革命的机遇与挑战》。刘主任希望作者们在尽可能的载体上承载尽可能多的信息,只有在某一方面创作出特色,那才是最大的成功。
鲁院施战军副院长在《迁徙文化与城市文学》中指出,小说要写风俗世情,让本质力量得到对像化,有一种声音最能代表人的心灵,那就是文学主题:在生、死、爱的过程中,要对信、善、美保有诚意。
中国社科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陈福民老师的《关于网络文学的几个问题》,让我们深深地反思,当下文学精神的资源在哪里?是不是“在嘲笑前人的笑声里,我们也一样会被后人嘲笑?”
带着如此沉重的思考,又迎来了与影视剧作家路远和出版家兴安老师的对话。说到路远老师自然想到电视剧《京华烟云》,那可是一部收视率相当高的作品啊。同学们欢呼雀跃,休息之余与二位老师合影留念。是的,从来没想到能与老师们如此近距离地接触,轮椅上的我也加入了雀跃的队伍。
另一件意想不到的事情,是1月25日下午,中国作家协会创研部的领导跟我们进行了一次最近距离的对话,号召学员们积极加入作协,成为中国文学一股崭新的生力军。虽然后来这次“对话”被炒作成“招安”,但同学们都发自内心地重视起来,重新审视自己的创作理念。因为作协的参与,代表着文学界对于网络作者们的认可,代表一种正式的沟通正在形成。网络“写手”或许不会成为真正的“作家”,但至少是一个作者,至少要为自己的读者负责,为整个文化的传承负责,这才是一个忠于文学者的.品德。
时间过得真是快啊,短短的半个月时间匆匆过去了,明天就在迎来毕业典礼。此刻的内心升起无限的留恋,相信其他的同学也跟我一直不舍。这次培训是我人生中一次巨大的洗礼,让禁锢在轮椅上的心灵得到空前的震憾和激励;同时,更幸福的是,我收获了人间最珍贵的师生情,同学谊,这体段经历,必将在未来的岁月里感动温暖我,在为我不断攀登的源动力。
在大师们说书式的讲学中,我感受着浑厚的文化学养、栩栩如生的事例、对文学执著的坚持,从中汲取大量的文学知识。这些宝藏,将会成为我一生的珍藏。感谢培育我们的鲁院,感谢各位老师的传授,让我的精神世界得到了升华。在以后的创作之路上,我会以真诚的心灵去默默品读,然后写自己想写的故事,让爱成为永恒的大旗,让信善美在我的文字中流淌。
鲁迅故里随笔
打儿从上小学起,就对鲁迅这个名字印象深刻,对于鲁迅故居更是十分向往。几十年过去了,我也从懵懂无知的少年成长为年过半百的老太太,但小时候的梦想一直铭记于心。既然来到了绍兴,第一个愿望就是要实现我小时候的梦想。为了这一梦想,兴奋的我计划了好几天。
鲁迅故居是一个非常人性化非常大赞的景点,最最大赞的是它不收门票,没说错啦,大名鼎鼎的鲁迅故里它真的不收门票!你只要出示你的身份证就可以随便进出,太爽了。
参观鲁迅故里的.第一站——鲁迅祖居(周家老台门)参观鲁迅祖居给我的第一印象相当震撼,院子套院子,房子一间连着一间,太阔气了,看来鲁迅他家在当地也是数一数二的大财主啊,百分之百是个有钱人家儿。
在鲁迅故里,转的我是晕头转向,有些房子看着眼熟,其实是又转了回来,从祖居转到鲁迅故居,都转出来了……纳闷!怎么就没看见书上写的百草园呢!打听?打听!继续打听,原来就在鲁迅故居里,我又重新出示身份证进去转了一圈才转到百草园,园子挺大,种的有蔬菜,花卉,还有一大片竹林和高大的榕树。
一路走下来,我从鲁迅祖居到鲁迅故居又从三味书屋转到百草园,脑子里浮现的都是鲁迅笔下的各类人物,印象最为深刻的还是祥林嫂,白杨饰演的祥林嫂一遍又一遍浮现在眼前,然后就是孔乙己,茴香豆,血馒头,咸亨酒店,乌篷船……基本上我们从课本里看到的名字在这里都能找到。
因为鲁迅的名气,因为课本中的记忆,更因为这里就是描述的那些旧地,所以我必须来这里一探究竟!
鲁迅的目光随笔
每次去上海。我都要到鲁迅墓前伫立,向这位中华民族的一代伟人致敬,深切怀念他为祖国的复兴建立的丰功伟绩。 在灿烂的阳光下,鲁迅仍然坐在那把旧藤椅里,身着长衫,脚蹬便鞋,手握书本。他在思考、在求索,寻找治国富民的道路。最让人难忘的,是他那一副剑眉下炯炯发光的眼睛,这深沉冷峻的目光直视前方,要刺透一切阴云浓雾,追踪真理的`太阳。
当时,大雾弥天、满街狼犬,光明在哪里?希望在何方?鲁迅追求、寻觅、一比较哥·辨别,当他宝贵的生命即将终止时,终于找到了、找到了、“那切切实实,足踏在地上,,为着现在中国人的生存而流血奋斗者户我得引’为同志,是自以为光荣的。“中国目前的革命的政党向全国人民所提出的抗日统一战线的政策,我是看见的,我是拥护的,我无条件加人这战线,那理由就因为我不但是一个作家,而且是一个中国人……”
这就是鲁迅!他时刻铭记自己是“一个中国人”,二终生为之奋斗的是中国的复兴,这复兴的希望就寄托在中国共产党身上。在真理面前,他真心诚意地拥护,无条件地服从。鲁迅的目光,多么清撤明亮。
游鲁迅故里随笔
一天,我们一家人从丽水出发,大约坐了四个小时的车之后,来到了鲁迅故里。
一下车,我就看到了一面壮观的纪念墙,墙的右上角雕刻着叼着烟斗的鲁迅先生:他面容瘦削,目光深邃,好像在展望未来,国字脸上的一字胡特别引人注目。旁边还有鲁迅先生的名句: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墙的前面是一排栩栩如生的.雕像,都是鲁迅先生作品中的人物,有憨态可掬的少年闰土、老态龙钟的孔乙己等。
沿着青石板小路,我们来到了三味书屋,也就是鲁迅先生小时候读书的地方。走进房间,我看到八张桌子整齐地摆放在那里。鲁迅先生当年用的是两抽屉的硬木书桌,桌子上还有那个家喻户晓的“早”字。
出门走过一座石桥,向西走100米左右就到了鲁迅先生的祖屋。我们了解了先生的家谱,而后又参观了卧室和厨房,古朴的老物件仿佛在诉说着从前的故事。出了厨房,就来到一个小庭院,里面有三个雕像:长妈妈安详地坐在板凳上,好像在娓娓讲述着美女蛇的故事,旁边趴着的小黑狗慵懒地甩着尾巴,前面坐著小时候的鲁迅先生,他手托腮帮认真地听着。我也学着他的样子,托着腮帮坐在板凳上,仿佛也听到了空气中的喃喃细语。
再往里走,就来到了著名的百草园。鲁迅先生曾为这里写过一篇大家耳熟能详的文章——《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导游依照文章里的顺序,指引我们观看了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看着眼前的景色,我对文章的理解似乎更深刻了呢。
很快,一天的旅行结束了。坐在回家的车上,我不由得感慨:鲁迅先生真是了不起,他能把这么朴实无华的故里写得那么生动活泼,引人入胜。
众所周知,鲁迅先生是祖国的一座巍然屹立的高峰。永远矗立在厚土之上,永远矗立在蓝天白云阳光之中。也是无数辈人不能不时时敬仰、沉思、攀登的一座精神的巨峰。
以先生名字命名的文学院——鲁迅文学院——中国唯一一所国家级的文学院,是无数热爱文学的人心中最高大、最神圣、最丰富、最遥远的圣殿。也是灯塔、烈炎、航标、指向……
就像有的民族不远千里万里,历尽艰难万险要朝圣他们心目中的圣地一样;即使不能到达,鲁迅文学院,依然是不能计数的爱恋文学的人朝圣的精神圣殿。
百度搜索“70edu”或“70教育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70教育网,提供经典经典范文关于鲁迅文学院的随笔:鲁院的院落(合集14篇)(鲁迅文学院招生(3)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