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鲁迅文学院——西海固作家研修班录取通知书》像一只白鸽,从宁夏作协、固原市文联辗转飞到我身边,来到我手里,来到我心里的时候,我的心湖像投金进了一块玉石,久久不能平静,也无法平静。作为边远地域六盘山下爱恋文学打工的我,此前是做梦都不会想到的。而那本手抄本《野草》,又一次清晰地出现在我的脑海里。
1992年7月,我从银川市的一所中专学校毕业,回到六盘山下的小县城。7月15日之前,时年20岁的我带着满腔热情,带着自己被密封的档案,满怀希望地去组织部或人事局(记不清晰了)报了到。然后是漫长的等待……后来我才知道,该县当年在大中专毕业生分配政策上,采取了前所未有的措施——“双项选择”。即单位可以选择毕业生,毕业生也可以选择单位……而一无所知的我只有等待、等待……
这年四月,国家发生了一件大事情,改革开放的大幕就此拉开。歌曲《春天的故事》所唱的就是这件大事情中的一部分内容。于是,多个行业,无数人的命运就处在了波峰浪谷之间……
七月的骄阳,好似一个烁大的火球,炙烤着大地,炙烤着万物,也炙烤着我的心。其时,乡亲们的“苦夏”时节也开始了。在老家的田地里和父母亲、兄弟一起挥汗入雨地收割完麦子,等我分配到商业系统的工作,已是10月份了。后来的命运,真是一波三折。
参加工作不久,我就去县图书馆办借书证借书。有次,我意外的在不多的书柜中发现了先生的《野草》,我的眼前蓦然一亮,心里有掩饰不住的窃喜。因为我知道这本不同凡响的书,但是从来都没有看见过。我知道先生这本书的重量、分量和意义。捧在手里,轻轻抚摩着书的封面和书脊,还有先生的名字。静静地浏览着书中的内容。书的封面、纸质有些旧、灰、暗。但是,书的质地、锋芒、思想力透纸背,流溢于字里行间。
于是,在多个深夜,在单位简陋的宿舍里,我一边囫囵吞枣、一知半解地阅读《野草》,一边断断续续的,一笔一画的抄完了这本书。我先后般了三次宿舍,般了一次家,手抄本《野草》始终珍藏在我的书架上……
公众号:甘宁界
鲁迅文集观后感的随笔
前些日子在西单书店买了一本鲁迅先生的精品文集,包括小说,散文和杂文,唯独没有诗歌之作,随笔 鲁迅文集观后感。这也是意料中的事情,广大读者接触的更多是他的小说和杂文,我想诗的影响力恐怕还不会很大。这不是说他的诗作不好,而是广为流传的就少许了。我们且不谈诗,先来说说他的`小说吧。鲁迅先生的小说我看完不是特懂,重点不是那几个晦涩的词语,而是文章的来龙去脉,故事情节有些复杂,难以让读者把握。尤其是长篇说的事情太多,看真有些繁琐。我之所以有这样的感受,或许是我不太理解他的小说吧。
再说说散文,这散文读上去倒能理解,只是感觉写得像小说,而且是短篇小说。好像人物,环境等具备的要素都在里面体现了,观后感《随笔 鲁迅文集观后感》。
杂文是我最喜爱的一种文体了,当然指的是鲁迅先生的。我们自上学期间学的那些关于他的文章大部分都属杂文了。他的杂文并不杂,而是深刻,每件事情每一句话都让人发觉深醒。可以说不读他的杂文,就不了解中国的社会了。鲁迅先生的文章是要读的,尤其是杂文。他的作品是中国文学史上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不读他的文章,你就不知道什么叫文学;不读他的文章,你就不知道什么叫做人。作文先做人,在他的名字中就体现了。这就好像李白的诗是有名的,苏轼的词是有味的,而鲁迅先生的文章则是有名有味的。
坦白来讲,我对鲁迅知之甚少。虽然说作品我读了不少,但大多囫囵吞枣。所以,我就语文书上的《故乡》来说一说鲁迅先生。
在我眼中,鲁迅先生就像休眠火山一样。《故乡》通篇叙事冷静:“我冒了严寒,回到相隔两千余里,别了二十余年的故乡。”像休眠的火山,简练而有力。鲁迅先生是一个有热情的人,他也是一个有理性的人。所以鲁迅先生在写到杨二嫂时依旧克制,在写到闰土时,我才鲁迅先生大抵会点上一支烟,让自己澎湃的心情沉淀才复又提笔,一如火山压制着它内心的炽热。在《故乡》中,我是看不到激情的,仿佛一座冰山,很冷很硬,摆在面上的少,用来思考的多。
当我读到:“他站住了,脸上现出欢喜和悲凉的神情,动着嘴唇,却没有做声。他的态度终于恭敬起来了,分明地听到,老爷……”这一段时如此之好以至于我忍不住在此把它抄了一遍。
鲁迅先生的野望很大,一个闰土,一个杨二嫂,是封建社会下的典型人物。借这两个人物所代表的故乡,鲁迅先生没有发出张爱玲一样华美而刻薄的讽刺,没有像巴金一样赤诚地对家乡的逝去而感慨,而是在冷静地、缓慢地拷问着你的认知与思想。
这大体就是我眼中的鲁迅,但,一百人读出一百个哈姆雷特,而在这世上呐喊的鲁迅先生,应该会有千千万万个吧!
百度搜索“70edu”或“70教育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70教育网,提供经典经典范文关于鲁迅文学院的随笔:鲁院的院落(合集14篇)(鲁迅文学院招生(4)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