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缺乏对城市与交通规划同步协调过程中关键问题的正确认识(8)。城市传统的单中心集中紧凑型布局,虽然有利于实现功能高效综合,但中心区功能过度集中造成了交通负荷的激增;而在中心城外围发展边缘组团和新城虽然可以分解中心区压力,但若不同步调整用地性质和功能布局,歌曲为单元功能设施不配套,就业与居住不匹配,非但不能缓解中心城区交通压力,还会由此产生大量的“潮汐式”交通,严重降低城市交通系统的弹性和稳定性。 2、过度依赖数学驱动的规划模型,抹杀交通运输系统自身逻辑联系。现行规划模型往往忽略了出行者在出行决策中的一些理性考虑,仅建立了一种关于需求与规划对象之间的数量关系,而且假定这种数量关系一旦建立就不随时间、不随能源使用政策、区域发展政策、经济产业结构的变化而变化。换句话说,各种规划模型当中包含的更多的是数学逻辑。只有把握驱动人们活动的利益体系,才可以真正了解人们的出行规律,并进而作出合理的交通规划。 3、公交优先发展的目标和政策存在误区。目前,我国许多城市在制定公交发展目标时,往往脱离了城市特性和交通特征,没有做到“因地制宜”,“量体裁衣”。尽管大力倡导“公交优先”但不意味着公共汽车必须要承担城市客运量的50%以上。另外,公共电(汽)车投资方面不足,不能为贯彻这一政策提供有力保障。
4、交通规划工作的标准化和规范化欠缺。目前中国只有北京、上海等几个城市有专门的常设交通规划研究机构和一批常备的交通规划专业人员。其余城市的交通规划实际上主要是由其他专业人员来做。这些人员对交通调查资料进行深加工何在整理很难说尽心尽力,缺乏专业人员对交通规划基础数据的长期收集、整理和研究,很难全面推进交通规划工作的标准化和规范化。 四、结语
城市交通规划要以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为最终目标,在可持续发展
的目标下,探讨合理的城市交通规划,减少交通需求,选择合理交通方式,加强交通管理的综合协调和有机结合,能充分地利用有限的时空资源,减少和控制交通污染,对于实现城市交通的可持续发展,将起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王庆云.交通运输发展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580-590
[2]周鹤龙.美国大都市交通规划及其启示[J].国外城市规划,2002;5:50-52 [3]邬渭贤.美国城市交通规划的演变(上)[J].城市公用事业,1990;4(2):9-10
[4]Edward Weiner. Urban Transportation Planning in the United States-An Historical Overview [M].Westport.Conn.1999
[5] Jonathan L Gifford. Flexible Urban Transportation [M].Killington, Elsevier Science Ltd.2003.29-139
[6]全永燊,潘昭宇.建国60周年城市交通规划发展回顾与展望[J].城市交通,2009;7(5):1-7
[7]田树平.基于城市交通规划与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研究[J].经济技术协作信息,2009;21:208-208
[8]全永燊,刘莹,陈金川.中国城市交通问题剖析及改善对策[J].城市交通,2007;5(4):5-9
道路交通安全管理规划理论体系的构建
时间:2008-06-09 18:08来源:互联网 作者:佚名 点击: ?
196次
点击图标下载本文附件-->: 注:若已有正文则附件为空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城乡交通运输活动日益频繁,人流、货物出行更为便捷。但与此同时,随之而来的道路交通安全状况持续恶化,交通事故已成为影响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的重大问题,我国连续数年成为世界上交通事故死亡人数最多的国家。如何创造良好交通环境,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城乡交通运输活动日益频繁,人流、货物出行更为便捷。但与此同时,随之而来的道路交通安全状况持续恶化,交通事故已成为影响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的重大问题,我国连续数年成为世界上交通事故死亡人数最多的国家。如何创造良好交通环境,预防道路交通事故的发生是我国近一段时期内所要面对的重要课题。国外发达国家的经验以及现有的研究表明,编制、实施道路交通安全管理规划是较为有效的一项措施。
制定道路交通安全管理规划的基础是对道路交通安全状况进行充分的调研,再根据分析的结论提出规划方案,其应该具有一定的适用范围。因此,在进行道路交通安全管理规划编制的过程中,明确规划方案的适用对象是十分必要的。根据我国现有的道路交通安全信息管理体制,以行政管辖区域为研究对象,并最终确定为适用范围是较容易接受的方法。但这并不是绝对的,由于制定并实施道路交通安全管理规划的出发点是逐步提高、改善现有的道路交通安全状况,因此,如何使规划便于实施,如何使规划目标得以实现才应该是确定规划区域的基本条件。由此可见,不仅可以编制针对某一城市、省的道路交通安全管理规划,也可编制针对性更强的高速公路安全管理规划、高等级公路安全管理规划、低等级公路安全管理规划、山区公路安全管理规划、城市道路安全管理规划、港区道路交通安全管理规划等。
一、国内外道路交通安全管理规划理论体系发展现状
在上个世纪70年代,通过制定有关道路交通安全管理方面的计划、规划,改善交通安全状况的做法,就得到了发达国家的高度重视。通过30多年的实践,很多国家通过制定井实施道路交通安全管理方面的计划、规划,使得本国的道路交通安全状况有了很大的改善。
1.日本道路交通安全管理规划理论体系
日本1970年6月制定了《交通安全对策基本法》,同年日本全国交通安全对策会议在提出了第一个交通安全五年计划。自此以后,日本各级地方政府开始根据法律的规定制定相应的交通安全计划,到20世纪末,日本经过了6个交通安全五年计划。在日本推行交通安全计划的过程中,每个五年计划都有明确的交通安全目标,从国家、县制定交通安全基本计划,到市、镇、村根据各地交通状况以及地区的实际条件,制定具体的交通安全措施,日本的交通安全计划已经实现了系统化。即将于 2006年完成的第7个交通安全五年计划,其控制交通事故死亡人数的目标已经于2003年得到实现。这也体现出日本交通安全计划策略,对于改善交通安全状况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也正是在日本的带动下,许多国家开始纷纷效仿,研究道路交通安全计划理论,并纷纷制定交通安全管理方面的计划、规划等,也都产生了一定的成效。
2.欧洲道路交通安全管理规划理论体系
1987年,英国交通部正式宣布到 2000年英国的道路交通事故伤亡较
1981—1985年的平均值减少1/3的目标。为了使开展的各项工作均有明确的目标,英国政府和有关机构将规划的总目标进行了细化,如规定:行人和骑自行车儿童伤亡减少40%,骑摩托车人死亡减少60%,重伤减少65%,与酒精有关的事故伤亡减少50%。并针对各具体目标在可预见的安全要素领域制定实施计划,如:摩托车和头盔的改进,可以减少伤亡10%,乡村道路安全措施的实施,可以减少伤亡 12%,加强交通安全宣传,可以减少伤亡10%等。同时为了使计划在实施的过程中能不断适应道路交通安全状况的变化,英国政府每3年对目标实现的进度进行全面的检查,以便评估和调整有关安全措施。到了1999年,减少伤亡1/3的道路交通安全目标已经实现。
欧洲委员会2001年提出的主要内容为利用智能运输系统的技术预防和减少交通事故的欧洲安全计划,其中就如何在新一代的主动安全系统或智能化集成系统中应用信息和通信技术提出了28条建议。为了满足各国制定道路交通安全规划的需要,国际运输工程师学会还2000年出版了《道路交通安全行动规划》,其中对道路安全领域的有关要素进行了定义,包括交叉路口碰撞、道路安全审查、步行和骑自行车人的安全、事故报告系统等。 3.美国道路交通安全管理规划理论体系
严格地讲,美国并没有提出过区域性道路交通安全管理规划理论体系的概念。不过美国在制定有关道路交通安全方面的计划、规划时,对于应用的范围、适用的对象都是界定的。 1996年末和1997年初,在美国联邦公路委员会、国家公路交通安全委员会和运输研究委员会的运输安全管理委员会的主持下,由来自不同领域的交通安全专家参与研究,对公路安全有突出影响的22个关键的重点范围制定了针对性的战略计划,以期在21世纪初实现“通过不断提高公路的安全性,减少与公路有关的碰撞事故,并使与碰撞事故有关的人员伤亡人数降下来”的战略目标。该计划建立在已有的安全记录国家议程、路边安全计划等基础之上,较为完善。在针对机动车制定相应的安全管理规划的同时,美国也很重视自行车和行人的交通安全,美国联邦高速公路管理局的《行人安全策略》就是围绕着人行道设计、交通安全管理措施等制定的。 4.我国道路交通安全管理规划的理论体系
我国在对道路交通安全进行系统管理的研究领域起步较晚,多年来交通安全管理的工作重点均停留在“压”事故的层面上,以至于整个道路交通事故预防工作均处于缺乏系统规划,安全措施效果无法预见、难以量化评价的初级阶段。在道路设施改善、路网建设、交通工具结构优化,机动车安全性能和环保监督、机动车和行人的交通管理教育、以及公路交通运输管理等规划的设计、研究与制定等方面都还存在极大不足。直到2003年9月,国务院决定建立由公安部牵头的全国道路交通安全工作部际联系会议制度,以及省级厅际,市、县局际联系会议制度,我国才开始有了一个道路交通安全协调机构。虽然这一机制能够有效地调动全社会积极参与到道路交通安全管理工作中来,但其制定的应对措施仍局限于某个部门、地区或行业,缺乏战略意义上的宏观设计和考虑,仍然是以行政命令
为主,科学技术的支撑显得软弱无力,缺乏有预见的事前监督措施,应对意识仍然是被动处理,缺乏科学防范策略。
二、道路交通安全管理规划理论体系的构建
《道路交通安全法》实施两年来,我国各级政府在制定道路交通安全管理规划的过程中,始终得不到完善的理论体系的支持,因此,根据现阶段我国的道路交通安全管理情况,利用较为成熟的各项道路交通安全管理理论、技术,构建道路交通安全管理理论体系对于指导我国各级政府部门迅速,有效地制定中、短期道路交通安全管理计划有很重要的作用。
道路交通安全管理规划理论体系最基本的构成部分应该包括;道路交通安全影响因素分析、道路交通安全趋势分析与预测,道路交通安全管理目标确定,道路交通安全管理措施决策、道路交通安全管理效果评估、道路交通安全管理措施修正等。
1.道路交通安全影响因素分析
目前,道路交通安全影响因素分析,大体上是以人、车、路、环境为研究对象,通过运用简单的数字统计,分析交通事故的具体原因。这样的方法对于制定临时的交通安全管理措施应该说有一定的效果,但是不能应用于道路交通安全管理规划的制定。
规划措施得当与否直接影响着道路交通安全管理规划目标能否实现,而规划措施的生成的基础则是对道路交通安全状况影响因素的分析。在特定的交通环境下,将各种因素对道路交通安全的影响,以及道路交通安全管理措施对各种因素的影响,通过模型的方式加以量化,对于准确地制定道路交通安全管理规划,正确地做出安全效益评估有着重要的作用。同时为制定有效的道路交通安全管理策略提供依据。因此,作为道路交通安全管理规划理论体系的重要部分,道路交通安全影响因素分析应该运用层次分析法,通过建立层次结构模型,将人、车、路,环境等交通安全影响因素进行分解,构造成对比较矩阵,分别计算出层次单排序以及层次总排序,最后得到各因素影响程度比较。 2.道路交通安全趋势分析与预测
道路交通安全趋势分析与预测,是根据该地区历年交通事故的统计资料,分析道路交通事故的影响因素,运用预测技术和模型确定近期,中期、远期各规划年份的道路交通安全状况,为制定道路交通安全管理目标、战略和政策提供依据。交通安全趋势预测的组成应该包括影响交通安全状况的各影响因素的发展趋势、管理手段的发展变化、法律法规的发展走向等。交通事故的预测是其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目前,交通事故预测可分为定性预测和定量预测两大类。对交通安全的定性研究可从框架,构成、程序、指标体系等管理方面加强人们对交通安全的整体、宏观的认识,并在宏观政策、法律法规、规章以及管理等层面上指导交通安全生产的开展。但一个完整的交通安全体系离不开定量分析,定量研究有助于交通安全工作在微观层面上进一步深入,这表现为安全管理工作的可操作性和实
百度搜索“70edu”或“70教育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70教育网,提供经典教育范文国外交通规划发展回顾与我国交通规划现状分析(2)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