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是实施“双服务”创建工作,提升党组织、党员干部的服务能力。在创建服务型党委、政府活动中乡党委以明确工作职能、健全服务网络、健全服务制度、健全考核体系为主要内容,建立健全了党员干部三级服务网络。在乡级建立了党务政务村务服务大厅,在各村建立了便民服务站,在各自然屯建立了便民服务点。制定完善了首问责任制、限时办结、预约服务等8项工作制度,实行了涉村事务“驻村服务制”、涉乡事务“日清制”、涉旗事务“领办制”。2011年以来,党务、政务、村务服务中心共为群众成功办理事项1492件。其中服务大厅直接办理556件,驻村办理716件,涉及上级部门领办事项220件,真正做到了群众有需求,干部有行动,加快了服务型党委、政府创建进程。
在落实乡村干部服务责任制工作中,乡党委以明确工作职责、强化服务意识、强化服务承诺、强化监督管理为主要内容建立干部服务责任制,完善了干部考核评价体系。乡党委在收集群众服务需求的基础上,确定服务项目,并将服务项目的范围、办事程序、办事标准、办理时限等内容细化、量化,把服务内容逐项分解到全乡各站、办、所、乡直机关及各村,责任落实到具体工作人员,建立了乡村干部服务实绩档案。在干部管理上做到工作上严要求,学习多勉励,生活多关心,形成以业绩论英雄,为发展配干部的选人用人机制,建设成了一支善服务、会服务真心为民的干部队伍。
三是强化阵地建设,完善党员教育管理功能。乡党委按照集党建、综治、计生宣传、村务公开、村民培训、文体娱乐活动“六位一体”的村级阵地建设模式,对村级阵地进行重新规划,逐步进行修缮、改建。包德福村、永兴村、先锋村、水田村已经建成标准化办公楼,边沁巴拉村、五家子村、太平山村、红星村、联丰村完成新建任务,好力保村、新胜村、黎明村完成了改建任务。通过加强村级阵地建设,使全乡党员和农民群众在教育培训中提高综合素质和致富能力,在活动中开阔眼界,在娱乐中陶冶情操,为塑造社会主义新型农民创造了条件,对加快新农村建设进程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三、创新三项工作,搭建基层组织建设平台
一是创新活动载体,激发党员示范带动作用。创新实施了干部组团式服务、网络化管理工作模式,提升干部服务能力。乡党委将农户以家庭为单位划分成网络单元,建立了党员干部服务点,成立了党小组,形成“网络单元团队+党小组”的组织架构,由乡、村包片干部、包片民警、医生、计生干部组成管理服务团队。定期集中走访,听民生、解民惑、办实事。形成“党政主导、公众参与、社会协同、上下联动”的工作新格局,增强了党员干部服务的责任意识。创新实施了党组织、党员“双向承诺”工作机制,增强基层党组织、党员服务能力。乡党委在产业发展、新农村建设、改善民生等方面向群众承诺,村党组织在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完成工作目标、公益事业发展、服务人民群众等方面向乡党委和群众进行承诺;党员在带头学习、带头发展创业、带头树立文明新风和保持先进性等方面向村党组织和群众做出具体承诺。党员和党组织承诺的事项确定后,党员向村党组织、村党组织向乡党委分别签订承诺书。在工作中实行“年初承诺、年中践诺、年末评诺”。
二是创新村级管理方式,提高村级党组织战斗力和科学发展能力。乡党委全面推行了以完善“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三项民主制度为主线的村级管理机制。一是完善村级事务民主决策保障制度,建立村级民主决策机制。全面推行了村级民主决策“五步法”,提高了村级决策水平。上半年各村运用五步法成功决策事务31项;二是完善“三资一章”管理制度,建立民主管理机制。乡党委以乡经管站为依托,成立乡“三资”代理服务中心。对村级的资金、资产、资源实行代理服务,监督“三资”管理过程,同时实行了村章双监管制度;三是完善党领导下的双向监督,建立村级民主监督机制。在监督主体上,充分发挥村民、村民监督委员会和乡纪委的监督作用。在监督内容上,把监督的重点放在村级党务、政务、事务上。在监督的形式上,实行“村民的村务公开监督、村民监督委员会的日常监督、党组织和群众的四个双向监督”。通过三项民主制度的建立,使村级管理实现了公开公正、阳光透明,有效减少和预防了社会矛盾,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提高了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感召力。
百度搜索“70edu”或“70教育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70教育网,提供经典个人工作总结基层组织建设工作总结(2)在线全文阅读。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