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及时性公司通过现代网络、校园社点等方式直接提供服务,保证服务的及时性。
3.人才优势
公司部分依托高校专家教授,一部分依托外聘优秀管理人员和高素质职员,建立完善的人才机制,有充分的人力资源优势。
4.竞争劣势
由于公司进入的是一个全新的领域,目前尚无人可以学习,因此具有一定的进入风险,公司属创业公司,资源有限,短期内无法支撑较大规模的竞争压力。
五、管理和团队
公司通过外聘优秀管理人才和高校顾问,构件优秀的管理团队,并在此基础上建立完善的企业制度和企业文化,并做到合理融合。
集合了优秀的人才,加上一流的制度和文化,并通过企业全体的一致努力,充分发挥能力和挖掘潜力,一定回给企业带来成功,我们也坚信,通过不断创新和进取,企业必然能达到理想目标。
六、财务与融资
1.公司三年投资计划
(1)投资方向和资金使用项目
公司在6月到月的第一个三年计划期内,重点投资方向将限制在哈尔滨市场开发,巩固和进入全国市场的准备阶段。
公司第一个三年计划内,资金的使用和投资项目包括:
(1)公司管理费用
(2)公司固定资产购置(主要是网络工作部)
(3)服务设计所需要的资金支持
(4)市场拓展、公关宣传、广告等费用
(2)投资计划(第一个三年计划)
初步计划,三年内公司完成投资700万。
(1)公司管理费用(估算):370万
初步估计,公司的人员规模和管理费用如下:
206月----207月,公司人员控制在20人左右,管理费用95万
2005年7月----6月,公司人员控制在30人左右,管理费用125万
206月----207月,公司人员稳定在30人左右,管理费用150万
(2)公司固定资产购置:100万元
如,购置办公设备,网络设备等。
(3)服务设计所需资金支持:100万
(4)市场拓展、公关宣传、广告等费用:130万
由于目标市场非常集中,因此推广费用相对低。
大学生旅行公司第一个三年计划投资计划表
(2004年6月----2007年7月)(单位:RMB万元)
项目2004年6月—2005年7月2005年7月--2006年6月2006年6月--2007年7月合计
1.公司管理费用95 125 150 370
2.公司固定资产购置50 25 25 100
3.服务设计所需资金支持40 30 30 100
4.市场拓展、公关宣传、广告等费用60 40 30 130
合计245 220 235 700
2.资金来源(三年内)
公司在2004年6月2007年7月的三年内,资金来源包括公司初期投入资金、营业收入和银行贷款三部分。
(1)公司初期投入:通过自筹和引入风险投资,争取资金200万
(2)初步估计,公司在2004年6月----2005年7月可实现营业收入416万,2005年7月----2006年6月,可实现营业收入832万。
2006年6月---2007年7月可实现营业收入4160万。
(3)由于银行贷款向中小企业倾斜和第三产业倾斜,针对大学生创业企业的支持,同时用公司固定资产抵押,可争取银行贷款200万。
(4)资金平衡分析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到,公司从2004年6月到2005年7月的两年内,须投资455万,公司初始投资200万,银行贷款200万,合计400万,资金缺口55万。
依靠一年的营业收入就可以解决。
预计2004年6月到2005年7月的一年内,公司将实现营业收入416万。
因此,保证资金的供应是有保障的。
3.效益预测
(1)股东及风险投资回报的来源:主要是营业收入。
(2)投资收益预测
A.营业收入:
2004年6月----2005年7月 416万
2005年7月----2006年6月 832万
2006年6月----2007年7月 4160万
三年合计5408万。
B.经营成本
服务业的附加值较高,由于本公司的价格定位较低,初步估计,经营成本按收入的70%计算:
2004年6月----2005年7月 291.2万
2005年7月----2006年6月 582.4万
2006年6月----2007年7月 2912万
三年合计3785.6万。
C.税前利润
2004年6月----2005年7月 124.8万
2005年7月----2006年6月 249.6万
2006年6月----2007年7月 1248万
三年合计1622.4万。
D.税后利润
扣除营业税及附加5%,前两年免企业所得税,所得利润
1622.4—5408×5%-(1248-4160×5%)×15%=1196万元
由此可见,公司在三年内,将创造税后利润716万。
按照风险投资100万计算,站股份的50%,风险投资收益回报率达598%。
由于三年内的战略是开发哈尔滨市场2,业务成熟后,向全国推广时,回报率还会提高。
3.结论:经初步分析,公司通过经营,将为投资者创造十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20xx年是实施“十二五”规划启动之年,也是商务发展极为特殊和不平凡的一年。
面对本市消费领域重大政策调整和复杂变化的国际市场环境,全市商务战线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深入贯彻落实主题主线要求,高举国际商贸中心建设旗帜,
不断强化机遇意识、忧患意识和进取意识,着力加快消费方式转变、加快行业发展方式转变、加快工作方式转变,在创新中不断寻求突破,
主要商务指标刷新历史纪录,实现了“十二五”良好开局。
一年来,商务部门的主要工作如下:
(一)政策实现重大突破,为商务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1、拓宽政策支持领域。
落实《关于搞活流通扩大消费的意见》,加大对零售企业的奖励力度,出台批发业促消费奖励政策,并首次允许获奖企业对先进个人给予奖励。
实施“二手车”外销促进政策,引导网上交易和拍卖,全年外销二手车22.7万辆,增长3.9倍。
在继续落实“家电下乡”、家电“以旧换新”政策的基础上,在全国率先开展高效节能家电产品促销试点,三项活动累计促进家电销售128.4亿元。
同时,推出了信用消费、刷卡消费等一系列鼓励政策,刷卡消费额月增幅超过 30%,全年刷卡消费额占社会消费品零售额的比重超过70%。
研究制定本市落实国家促进物流业健康发展政策措施的实施意见,加快推动物流业发展;制定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建设产业化发展意见,昌平、丰台等区加大再生资源回
收站点建设,全市新增站点309个,培育2家再生资源回收龙头企业;参与制定鼓励家政服务业发展意见和员工制家政服务企业资格认定办法,推进4家试点企业在京建立门店
累计达111家,20家门店被评为北京家政服务星级单位。
2、加大政策支持力度。
加大民生领域的财政支持力度,便民商业设施和农副产品流通体系建设全面提速。
加强引导,全市短期出口信用保险的承保规模首次突破100亿美元,达到103.6亿美元,增长23.3%。
落实进口贴息政策,支持企业加大高新技术和关键零部件进口。
完善《XX市服务外包发展配套资金管理办法》,促进本市服务外包发展,全年服务外包离岸执行金额24.5亿美元,增长59.3%。
3、创新政策支持方式。
充分发挥政策叠加效应,围绕中心工作,形成发展促进合力。
一是在促消费、对外经贸等领域积极争取国家政策支持。
本市获得“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城市”称号,14家企业被商务部评为电子商务示范企业,数量居全国之首。
二是市区联动,内外贸统筹,整成本市政策资源。
推动通州电子商务聚集区建设;协调推进外资对电子商务企业的增资,支持国际电子商务发展;发布电子商务城市影响力报告,北京在b2c电子商务、
网络团购和电子商务服务业领域影响力全国领先,处于电子商务影响力的第一集团。
(二)机制谋求创新,为商务发展提供坚实保障
1、建立市、区两级消费增长促进机制。
首次以市政府名义向区县政府下达消费增长任务,明确责任,并纳入对区县政府的考核内容。
强化激励机制,加大奖励力度,有效调动区县政府和广大商业企业促消费积极性。
东城、怀柔、门头沟等13个区县完成年初下达的任务,为全市消费增长目标的实现做出了积极贡献。
2、完善市场供应保障机制。
深化货源供应区域商务合作联动机制,继20初组织“七省区市保障春节期间首都市场蔬菜供应联合行动”后,2011年末再次启动“九省区市保障冬季首都市场蔬菜供应
暨服务产区菜农服务首都市民联合行动”,与30个蔬菜主产地签署合作协议,蔬菜上市量比日常供应量增加10%。
完善政府储备,蔬菜储备增加一倍。
建立市、区县商务部门和骨干企业的联动工作机制,引导生猪屠宰企业组织货源,有效应对猪肉价格上涨。
创新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机制,贯彻 “市管批发,区管零售”原则,合力推动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
3、强化外贸稳定增长机制。
按照“经济上优惠、管理上优待”的原则,加大对“双自主”企业和出口大户服务力度。
建立紧密关贸协作机制,与北京海关签署合作备忘录,为改善贸易环境、提升贸易便利化水平提供支持。
举办两次进出口政策服务咨询会,实现政府、服务机构、企业三方互动。
建立外贸发展联席会议机制,协同配合,及时帮扶企业解决发展中遇到的难题。
4、推进服务外资总部联动机制。
协调政府相关部门,定期沟通,全面落实地区总部政策,新认定跨国公司地区总部30家,为历年最多,累计达112家;新设投资性公司15家,
累计达198家;新设研发功能为主的外资法人企业31家,累计达404家,总部经济聚集度进一步提高。
5、健全突发事件应对机制。
修订完善生活必需品市场供应应急预案,应急商品供应企业由30家增加到40家。
发挥应急保障机制作用,3月份在6天内向市场投放食盐量相当于平时的6.5倍,在短期内成功平息食盐市场需求波动。
启动处理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快速应对中东北非局势动荡、日本地震等突发事件,组织本市企业安全撤离在利比亚劳务人员5414人,
全力做好利比亚承包工程企业资产保全,两家企业获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预赔款2.1亿元人民币,帮助企业克服经营困难。
(三)工作推进注重实效,找准促进商务发展的着力点
1、抓市场。
着力提升首都消费市场影响力。
一是继续提高市场品牌丰富度。
通过“各地商品大集”吸引480多个国内品牌落户,新批准零售外资店铺511家,累计超过3700家,其中专卖店1480家,带动品牌消费快速增长。
二是提高特色企业集中度。
重点改造鲜鱼口、酷车小镇等特色商业街,整体推介24条市级特色商业街区,拉动特色消费。
举办“2011特色商业消夏节”活动,实现销售收入近15亿元,同比翻番。
推进“老字号”企业创新发展,举办2011“中国 (北京)中华老字号博览会”,评定中华传统技艺技能大师20名,推动“老字号”技艺传承。
重点监测的'20家“老字号”企业销售额增长33%,新开店铺 416家。
三是加快发展新型消费。
举办“2011中国(北京)电子商务大会暨电子商务博览会”,大力促进网上零售业发展,网上商店零售额达256.4亿元,增长1倍。
四是努力营造安全便利消费环境。
深入推进由10项专利技术支撑的“放心肉”工程试点工作,形成了市级、区县到企业纵向贯通的信息化监管系统;丰台、大兴等区加强酒类流通管理,
全市酒类备案登记企业达7.4万余户,在130余户酒类批发企业推广使用机打随附单;持续开展打击侵犯知识产权和制售假冒伪劣商品专项行动,处理案件1880起,
涉案金额超过3亿元;加强商业服务业安全生产监管,全年共检查经营单位9951家次,消除安全隐患6949 起,保障流通领域平稳有序运行。
帮助企业开拓国际市场。
组织829家次企业参加24场境内外国际展会,其中,“双自主”企业占参展企业的97.1%,带动全市“双自主”企业出口59.1亿美元,增长24.6%,占全市出口10%。
组织230多家次服务外包企业参加8个境内外服务贸易展会,引导服务外包向高端发展。
我市3家服务外包企业员工人数超万人,4家企业入选2011年中国服务外包十大领军企业,5家企业在境外上市,继续保持全国领军城市地位。
加强与金融机构合作,促进我市对外承包工程企业在“中国标准走出去”、“联合走出去”等方面取得新突破。
2、抓平台。
搭建消费促进平台。
举办“2011北京购物季”等16项全市性和东城王府井品牌节、西城西单时尚年会、海淀品牌消费节等95项区域性主题促消费活动。
组织13期“各地商品大集”,推出“集超对接”新模式,并首次举办“北京台湾名品博览会”,累计1000多家企业1万多种商品参加,签约金额和采购意向超过23亿元。
开展“点击消费”促销活动,参与企业销售额126.7亿元,增长1.2倍。
支持开展酒类促销活动,60家酒类监测企业销售214.6亿元,增长15.7%。
百度搜索“70edu”或“70教育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70教育网,提供经典个人工作总结商务年度总结(精选19篇)(商务年终总结2025年)(3)在线全文阅读。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