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锤炼严谨的治学态度和优良学风
纵览历代名中医的“成才史”,结合自己两次跟师学习的历程与在高校任教24年的教学实践工作,深深体会到严谨的治学态度和优良的学风是做好师承教育工作的关键。治学之道虽无捷径可走,却有方法可循;要有毅力,还要勤奋,勤而得法,勤中有巧,勤字当头;在跟师学习工作中,就要做到“六多”。
多阅读,就是反复阅读,把书读熟。中医学是一门博大精深的科学,古医籍和近现代中医著作堪称卷帙浩瀚,汗牛充栋。继承人要依据从事的学科,按照老师的要求,精选精读各类书籍,在系统学习中医教科书的基础上,务必熟读古今重要的中医典籍;阅读与本学科相关的现代医学书籍,熟练掌握中西医理论,将知识加以融会贯通;还要阅读与自己所学专业相关的各种文献资料,了解医学源流与诊疗新进展;更要对老师发表的论文、著述以及其临证诊病的主治大法方药等要多看,反复体会其学术思想在临床上的应用。总之,有计划、有重点、有目的阅读,逐步积累知识,不断充实自己,达到“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多聆听,即注重老师的讲解。在随师诊疗工作中时刻聆听老师对疾病的讲述分析,此外也要多听所开展学术专题活动的看法和想法。从中掌握其诊疗思维方法、治学思想和学术观点,摸清学术渊源,辨证纲要,遣方用药规律,适宜技术技巧等,这也是师承学习获取第一手材料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多发问,即勤学好问,交流沟通。学问者,学必问也,学而不问不称其为学问;《礼记》曾说:“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期节目。”意思是说善于提问者,犹如攻克难题,先提容易的,后提难度大的,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对提问题的方式方法,作了形象的说明。作为继承人,在诊疗业务上尚处于成长阶段,对常碰到难点需解决;或师承教育工作中遇到一些学习上的关键性问题需请教,经过老师指点和点拨,才能少走弯路,才能长知识、增才干。如开一张处方,要问一下这是什么方剂的加减,配伍特点是什么,遵循什么法则立方,如何病症结合加减化裁,用量用法有何要求,有何禁忌,切忌想当然或懵愣不解。学习者要常提出疑问,向老师请教,向自己发问,把问题尽量搞清楚。在此过程中,掌握了老师哪些经验,临床是否会用;更要勤于向患者发问:服用药物后症状是否改善、有何不适反应,这样才能细致地体会到老师诊疗经验的精妙之处。总之,
多问的过程也是沟通交流、分享知识的过程,这对增进师生关系、优化医患关系、促进同事关系是有益的补充,是值得提倡的优良学风。
多记录,也就是做好笔记,留存资料。跟师诊疗活动要将听到、看到、感悟到的内容,认真详细地记录下来,这是搜集资料的重要手段;记录的方式有即时记录与回忆记录两种,记忆的原则是能详则详,该略则略。一些常见病可以简单记录,对于慢性病、罕见病、疑难病则要详细记录;认真做好病案记录是收集原始资料的最好途径,也利于从盘根错节的证情中探寻疾病的本质,确立运用中医药理论指导诊疗方案。良好的记录,不仅留存了跟师学习的资料,也利于撰写跟师心得体会,利于总结撰写发表学术论文,利于科研课题的选定与申报。
多使用,即学以致用,身体力行。中医学是一门实践科学,临证经验积累是理论联系实际、反复不断的提高过程,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就是学与用的结合。跟师期间,每位跟师者均坚持在临床一线工作,在独立诊疗时可将随师学习的诊疗经验、理法方药加以使用,在临床实践中领悟中医药理论的内涵,在解决临床难题中锤炼提高辨证论治的能力,在疗效判定上检验处方用药的合理性。师承教育工作的重点在于临床,其最大特点是重视实践,将教学寓于临床实践中;学习的成效只有通过临床实践检验,是否得到患者和社会的广泛认同才能达到最终的目的。
多思考,就是勤于思考,升华提高。思考是治学的重要方法,发挥独立思考的过程,即是消化吸收、自省感悟、总结提高的过程。《论语·为政》明确指出:“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师承学习,必须在“学”和“思”上下工夫,若将上述读、听、问、记、用的内容分门别类,有条理、有系统、分层次地进行分析归纳和综合,则可领悟出老师的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进而充分继承加以发扬光大。
师承教育工作要求继承人必须掌握指导老师的学术经验和技术特长,基本达到指导老师的临床疗效或技能技艺水平。因此,继承人要善于学习总结老师在临床的诊疗思维、辨证论治技巧、用药规律,善于领悟和总结老师的学术思想与临床经验,锤炼师承学习的治学态度和优良学风,更重要的是学习“若有疾厄来求救者,不得问其贵贱贫富,长幼妍蚩,怨亲善友,华夷愚智,普同一等,皆如至亲之想”的责任心和爱心。
在国医大师邓铁涛教授等倡导下,广东省中医院实施名医工程以来,先后聘请了20余位国家级名老中医来羊城带徒,传递岐黄薪火。上世纪80年代我是名中医张学文教授的硕士研究生,近年我又有幸拜国家首批名中医李振华教授为师,通过老师口传心授,精心指导,耳濡目染,在步入不惑之年更悟出中医学博大精深,学无止境,深感拜名师是我医学生涯中的一个重要转折点,愿将点滴跟师体会,与中青年同道共享。
一、坚信中医理论的科学性,中医学术的发展千万不能离开中医理论
李老经常强调要从思想上树立中医科学性的认识问题,解决思想问题是关乎中医发展的大方向问题,不可等闲视之。记得去郑州首次拜访,他的第一节课就是讲述中医学的科学性,中医学的历史与现状及发展前景,以及对中西医结合如何认识等一些关键性问题。他虽已八十多岁高龄,仍然时刻关注中医学的发展,参与中医高层论坛,今年四月应邀为河南中医学院青年骨干教师做关于中医科学性与发展中医事业造福世界人民的学术报告,长达三小时,三四百名青年中医深有感悟,受益匪浅。
继承名老中医的经验首先要继承老中医的学术思想,没有学术思想就没有灵魂。一位中医药学者评价到:“当今名老中医的学术思想与临床经验和技术专长是他们的学术研究、临床实践与中医药理论、前人经验相结合的智慧结晶,代表着当前中医学术与临床发展的最高水平,它更鲜活生动,更具有现实的指导性。”高度概括了名老中医的学术价值,因而继承名老中医经验决不是治疗某个疾病的几个方、几个法的问题。李老教导徒弟们要做担当起弘扬中医事业的大任,要做苍生大医。
科学即是对事物不同思维的见解知识,所以中西医都是科学的。他认为中医学是东方文化的瑰宝,其理论核心是整体观、对立统一观、恒动观、辨证观、取类比象等。中医学理论不但是东方科学的综合体现,而且符合新兴的复杂科学即当代科学的理论核心。
二、李老治学经历“五字诀”为后学指明路径
李老出身中医世家,幼承庭训,少年即坚定了学医志向,并继承了家传的诊治经验,回忆治学经历,最根本在于“认真”二字,熟读《内经》、《伤寒杂病论》等经典著作及历代医学名著,力求作到勤、恒、精、博、悟。所谓勤即学在于勤,勤学不辍,严於思索,勤求古训,能者为师,尤其名师口传心授指示要点;恒即学持以恒,学无止境,到老坚持不懈;精即对经典著作、医学名著、学术理论、诊治经验做到精研细读,铭记医理,多临床实践,谨
慎诊治,实践出真知,知在于行:博即博学多闻,涉猎广泛,博采众方,读有关医学书籍,力求文理、医理、哲理三通;悟即达悟,也是以上四步的结晶,即通过中医辨证论治,在长期临床实践产生心得体会的基础上,方可心有所悟。达到临证通变以知常,执常以应变,学古不泥,随证施药,以至有所创新。李老在上世纪70年代亲自编著的《常见病辨证治疗》中,每个病的治疗方法均师古不泥古,是其临床经验的总结。我在拜师后一直在内科门诊工作,坚持白天应诊,其他时间反复研读四大经典及《脾胃论》等历代医著,遇到疑难病例经常电话请示先生会诊。李老在我的学习笔记中批注:“读《金匮》可善治内科一般疑难杂病,读《伤寒杂病论》、《温病条辩》除可精确树立辨证论治观点外,并可长于治疗一般热性病和热性传染病,切不可等闲视之。”李老经过毕生研究温病、《伤寒论》提出“损阴伤正是温病的病理基础,损阳伤正是伤寒的病理基础”这一学术思想,用于指导流脑、乙脑等多种属于温病性质的热性传染病以及伤寒病证的治疗,取得卓效。他的治学经历为我们成就名医指明了路径,是我们学习的典范。
三、脾胃学说为指导,健脾疏肝和胃是治疗脾胃病的大法
李老晚年致力于脾胃病研究,指导十届脾胃专业的硕士研究生,李老是中医内科的大家,擅长脾胃肝胆病的诊治,从他关于脾胃病的学术思想可以窥见其治学严谨、精研医理、善于辨证施治、擅用中医理论解决疑难危重症的大医境界。他的脾胃病的学术思想和成就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脾本虚证,无实证,胃多实证。
2.脾虚是气虚,甚则阳虚,脾无阴虚而胃有阴虚。
3.治脾胃病必须紧密联系肝。
4.重视湿热互结。
5.治脾兼治胃,治胃亦必兼治脾。
6.对肝肾阴虚并有脾胃气虚的证治。
7.脾胃病胃阴虚证治。
8.承担“七五”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慢性萎缩性胃炎脾虚证的临床及实验研究”,通过五年300例患者住院治疗总结,经国家卫生部验收并通过鉴定,其有效率为98.7%,治愈率为32%,属国内外先进水平。
四、善于寻找四诊信息的“关键点”,精于辨证论治是临证的法宝
中医四诊是医者调查、分析、研究疾病所出现的各种信息升华成的四种大法,搜集的信息在综合归纳时应四诊合参。对脾胃病及其他病证舌诊脉诊非常重要,必要时亦有舍脉从证和舍证从脉之法。跟师后体会到要认识症候准确,才能提高疗效,在李老指点下对舌诊、脉诊有了更精确的认识。比如脾虚舌象,舌体胖大舌质淡苔薄白为脾胃虚寒之证;舌体胖大舌苔白腻为脾胃气虚、阳虚寒湿阻滞;舌体胖大舌质淡苔腻则为脾虚湿阻;舌体胖大舌苔黄腻则为湿热蕴结,并据苔黄之轻重、舌质颜色的红绛与淡白以辨其湿或热的偏盛。在诊脉上,若舌体胖大苔腻诊得脾胃脉弦,系逆脉,为木郁克土脾胃病久不愈之证;若脉弦细舌质淡舌体肥,则多属脾虚肝郁日久,化热伤阴易出现妇女更年期综合征等等。
今年八月我专程去郑州跟师临证,在与李老的讨论中认识到学习老中医经验的关键在于落实到提高辨证论治的水平,李老精于辨证论治的要诀在于善于寻找四诊信息与症候的“敏感点”。由于中医学属于复杂科学,中医临床辨证复杂,有时会遇到无证可辨的境地,临证时要善于寻找复杂性机体的“关键点”或者说“敏感点”,从复杂的四诊信息中提取核心的信息,以使用“四两拨千斤”的方式来改变机体的状态。他将中国科技大学朱清时校长论述的复杂事物的研究方法引入中医的辨证论治,对于研究辨证论治的规律很有意义。对于疑难杂证和急危重证更要善于寻找症状信息的“敏感点”,以截断或逆转病机。例如李老曾回忆年青时患急性阑尾炎出现高热、剧烈腹痛、四肢冰凉、脉搏微弱的周围循环衰竭的危象,他想到陈修园医书中所说“绞肠痧,刺委中穴出血则不死”,急让家人用碎碗片刺其委中穴,黑血直流,几分钟后四肢温暖,绞痛缓解,生命得到挽救。临床中辨证论治的“关键点”不胜枚举,又如跟诊时有一舌麻半月女性病例,徒弟们无证可辨,经李老详细问诊,伴有胸闷症状,从“舌为心之苗“入手,与生脉散加味,三剂药后症状消失痊愈,体现了寻找四诊“关键点”的重要性。
五、跟诊和病案整理是继承老中医经验的有效途径
跟随老中医应诊,面对临床病例,要从写病例、四诊入手,反复体会老师的辨证思想、用药经验,包括如何抓主症、辨证分析、治法、用药经验及诊疗技巧。历史上中医师承教育的优势在于临证,师徒面对面,切磋提高,这是中医教育培养名医的必由之路。
医案可以反映老中医的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李老认为整理好一份完整的医案比上几节课的收获还要大。如何整理老中医的医案呢?我认为:1.最好亲自诊治病人。2.考虑辨证,找出病理。3.
认真体会治法、方药及随证加减。4.按语要高度写出疾病的要点,加深对该类疾病的认
识。
综合以上体会,我认为传承名老中医经验是学好中医的捷径;名师心传口授、临证指导是学好中医的最好方法;学好中医必须多临床、早临床、反复临床,要在“悟”字上下功夫。名老中医专家以对中医事业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毫无保留地提携后学,他们的精神时刻激励着中青年医生为岐黄医术的兴旺昌盛而努力奋斗!
中医院 五级中医药师承教育工作总结 我院自 2010 年 10 月被确定为五级师承教育试点单位以来, 在县卫生局的关心和指导下,医院领导重视,创新进取、继承发 扬组织管理,落实带教任务,对推进我院中医药继承与创新、提 升中医药整体服务能力与水平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百度搜索“70edu”或“70教育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70教育网,提供经典心得体会师承学习心得体会(精选12篇)(师承心得体会)(2)在线全文阅读。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