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工业发展存在问题和原因
主要有三个方面:历史地理原因导致工业起步迟起点低;发展环境问题和企业内部因素导致本土企业提升缓慢,招商引资成果难以扩大,工业性投资增长困难。
(一)历史地理原因
80年代初,泰顺人兴办企业不少,但成功不多,1982年,全县519家企业中工业企业就有324家,但发展到今天的所剩无几。最典型的是西阳陶瓷业,产品曾经远销到巴基斯坦,所创税收占县财政的四分之一,但在几年内就销声匿迹了。到10年前的泰顺基础设施依然无法适应发展工业的要求,一些技术含量高、资金雄厚的企业不愿落户泰顺;一些本地为数不多的工业企业大多科技含量小,产品市场竞争力弱,在艰难地运作,有的倒闭。
同时,规划和引导工业发展的前瞻性不够。泰顺的工业发展规划起步迟,而且不尽科学。“十五”期间形成的四大支柱产业,并非是规划指导的结果,更多的是市场实践的结果。现只有水电行业发展得到加强,其它行业也并无明显跟进,食品、矿石加工甚至严重倒退。“十一五”工业发展规划虽已出台,但如何去执行,还有待进一步细化。如彭月基地的产业定位问题,仕阳石材行业的整治后的发展方向问题,竹木制品加工业的规模化发展措施等等。这说明我县工业发展规划还有“空文”之嫌,在确定培育主导产业时论证不够,确定后措施不硬,落实不够,存在任凭自生自灭的现象。
(二)发展环境问题
发展环境涉及很多方面,我县工业发展硬环境不硬,但正在努力改善,进展顺利,而软环境不软的问题不少。至少有四点:
(1)思想意识不统一,出现“上热下冷”现像。县一级领导层的思想解放,发展意识强烈,而部分办事机构、基层单位的一些工作人员全局意识不强,仍习惯于传统的行政管理方式,虽然近年来有所好转,但总是缺乏主动,习惯于被动应付;企业主思维方式难以打破框框束缚,对政府的一片良苦用心理解不透,难以接受新事物、新观念和新做法;部分农户因“不合自己的胃口”以种种借口对政府和业主百般阻挠和无理要求,致使一些政策处理难以顺利。总之,这就不可避免地存在着“前热后冷”、“上热下冷”、“领导一切好说、下面事事难办”的现象。
(2)审批制度改革没有彻底。2001年以后,我县对行政审批制度进行了改革,先后取消了不少审批事项。虽然有了一定成效,但一些深层次的矛盾问题还没有得到有效解决,“管理就是审批、审批就要收费”,特权和垄断色彩依然浓重。特别是用地审批问题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土地政策一紧再紧,从征地到报批各个环节举步为艰。
(3)财力不足资金短缺,“融资难”现象突出。一方面是政府财力有限,对工业发展的基础投入心有余而力不足。另一方面是企业融资难,据调查,近半以上企业认为资金较紧缺。近年来,我县金融机构贷款集中投向电力行业和个别较大的连年效益信用均较好的企业,如白云、泰星、利众等,而大部分小企业则很难从得到金融部门支持。贷款难原因有四:一是贷款审批权普遍上收且手续繁、时间长;二是商业银行基于风险要求,不愿向中小企业发放贷款;三是银行抵押担保办法不够科学,相当部分中小企业不符合抵押担保条件;四是部分企业没有健全的财务制度,还款意识差。
(三)企业内部因素
(1)部分企业家素质不适应发展要求。一些企业主受自身素质限制使企业规划决策和经营管理渐渐不能适应市场发展的要求。如石材、木制品品行业,家族式管理相当普遍,“宁为鸡头,不为凤尾”,导致现代企业制度难以建立、企业管理不规范,创新能力差,兼并重组困难能重重。 另外,一部分招商引资企业依法经营的观念不足,对安全、质量等不够重视,有甚者认为是我县的“座上宾”,对职能部门的好心告诫缺乏正确认识,也为我县的经济健康发展埋下隐患。“奶粉事件”就是一个例证。
百度搜索“70edu”或“70教育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70教育网,提供经典经济工作泰顺县工业发展情况调研(2)在线全文阅读。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