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企业人才奇缺。全县人才主要集中在机关事业单位,非公企业人才份额较小,据2004年统计,具有中专学历或初级职称以上的人员仅有2267人,占全县总人口不到1%。特别是高层次人才奇缺,全县在本土非公企业中有高级职称的人才(包括外聘或挂职的)只有12人,高层外向型管理人才更是寥寥无几。当前我县工业企业不仅人才奇缺,而且引才难,毕业生回乡自愿到企业工作的也极少,造成后继补充力量严重不足。人才缺乏成为工业企业发展的主要障碍之一。另外我县劳动力素质不高,熟练的技术工人少,导致一些企业用工不足或难以在本地招到合适的工人。据新引进的泰钢企业和中意机械有限公司反映,2005年在我县招工的计划,就因此而落空。
(3)企业缺乏健全制度。企业缺乏健全的制度与科学的管理机构,导致企业发展要么“小农意识”浓厚,经营过于保守、安于现状;要么“冒进、投机”思想严重,盲目跟风,造成产业结构、产品结构不合理、重复建设严重等问题。同时,行业管理跟不上,行业协会形同虚设。目前我县有小水电、石材、玩具行业等专业协会,但因为缺乏有效的管理手段和好的管理人员,在行业管理、发展方面并没有开展起来。
(4)生产技术落后,装备水平较低,创新能力不强。从新引进企业看,大企业、大项目较少,技术含量和附加值普遍较低,产业带动效应不强。在现有的28个县外投资工业项目中,投资总额5000万元以上的项目仅5个,仅占现有招商工业企业数的17.9%;引进行业主要是不锈钢、阀门、塑胶、铝合金加工、门窗、汽配等大众化产品行业。从本土工业看,现有产业集中度不高,结构分散,关联度差,高端产品开发能力不足,特别是石材加工、木制品加工等领域,很多企业科技方面的投入不足,缺乏稳定的市场竞争力。 现全县拥有省市著名商标的企业10家,创建省市知名品牌企业6家,但省级著名商标产品只有2个。
三、建议与对策
(一)把握好加快工业发展的正确方向。我县自身的潜力和优势决定了产业选择上必然是在矿石、竹木、电力能源、绿色食品加工等传统产业上做大做强,在此基础上,竭尽全力培育和发展新兴产业。(1)在产业升级上,要立足比较优势,发展壮大四大传统产业。建设以绿色食品、茶叶加工为龙头的农副产品加工企业群;拓宽石材、腊石矿加工领域,延长产业链;加快竹木业的规模化生产;加强水电业的管理和开发。重点抓好矿产石材产品的升级换代和深加工。(2)在发展取向上,要以改造中小企业为主,突出发展规模工业。从工业化发展的规律来看,工业发展总要经历一个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过程。像白云、利众等这几年来也都是由小企业一步一步发展起来的。因此,要正确处理好鼓励发展中小企业与扶持培育规模工业的关系,把战略性结构调整同体制创新、技术创新结合起来,抓大放小,加快重组。特别是仕阳石材业、罗阳木制玩具有相当大的整合空间,要引导企业逐步发展成为以大型企业为核心、中型企业为骨干、小型企业为基础的专业组织结构,发挥群体优势,壮大生产规模。(3)在生产形态上,要以劳动密集型为主,逐步发展高新产业。我县劳动力充足,而资本相对短缺,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具有比较优势;同时,木制玩具、石材加工是符合密集型劳动的产业。这样可为我县积累发展资本、先进技术和科研人才,又为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奠定基础。
(二)切实解决工业企业发展的制约因素。主要是要缓解基础配套、土地、资金、人才等问题。
(1)继续加快基础设施和缓解土地要素制约,不断改善工业发展条件。加大资金投入,落实好工业发展规划,做好各工业功能区详规,完善工业功能区的基础设施。加快交通建设步伐,尽快形成县内交通网和对外大通道,加强产业转移基地运输网络及各种配套设施的建设。充分利用闲置厂房和农业招商项目,盘活存量,整合一批招商引资用地,解决土地等要素制约,集中精力做好重点招商项目的进场建设。
百度搜索“70edu”或“70教育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70教育网,提供经典经济工作泰顺县工业发展情况调研(3)在线全文阅读。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