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积极应变减轻灾害损失
4月初,受冷空气影响,北三县遭受霜冻危害,全市受冻面积约16万亩。一是宣传引导,稳定蚕农生产情绪。针对冻害后,部分蚕农对春蚕生产的恐慌心理,充分利用电视、广播、流动字幕、会议、培训等各种形式,宣传蚕桑生产形势,稳定蚕农情绪,增强蚕农信心,避免盲目退种、挖桑等过激行为。二是加强培管,促进桑树发芽生长。冻害发生后,立即对受灾桑园加强管理,冻害严重的适当降干剪伐促进下部桑芽萌发;适时追施速效肥和桑树专用复合肥,促进潜伏芽和副芽萌发和桑树生长;抓好桑园治虫,保护新芽不受桑象虫、桑毛虫、桑尺蠖等为害;及时清理桑园不合理夹作物,保持桑园光照和通风,加速桑叶生长。三是调整蚕期,推迟蚕种出库时间。根据气温和桑叶生长等多种情况,结合各县市的具体实际,将春蚕出库发种时间适当延迟3~5天,在确保后期蚕作不与农时与气候冲突的前提下,留足桑树生长时限。由于行动快速,措施得力,贯彻到位,春茧生产取得了单产和效益的近年最好水平。全市平均张种产茧47.1公斤,亩产值1403.70元,分别较去年同期提高3.7公斤和62.67元,增长8.5%和4.7%。
7、8月间,我市连续二十多天阴雨,导致桑树普遍出现生长发育迟缓,枝条细短、叶片小而薄、叶色泛黄。为确保秋蚕用叶,一是增施秋肥,促进生长;二是准确预测病虫发生期,抓住关键,精心组织,全面发动,确保病虫防治到位,使病虫危害损失降到最低水平;三是将蚕期较常年推迟5天左右发种,赢得了桑树治虫的安全间隔时间,桑树生长期的延长,也提高了桑叶产量。今年秋蚕除了蚕叶保持基本平衡外,全市平均张产茧41.9公斤,比去年增加了7公斤,提高了20%,也是近年来的最好水平。
三、组织落实实施国家蚕桑产业技术体系建设
我市的海安、如皋分别被纳入国家蚕桑产业技术体系苏北综合试验站建设。在体系综合试验站的统筹规划和协调安排下,于相关蚕桑重点乡镇,设立桑病虫预测预报、桑药试验调查点和蚕病、蚕药试验调查点,规范蚕病防治、桑病虫测报防治技术。开展新蚕品种农村试养鉴定,认真选点、专人负责、及时培训、强化指导,严格按照省新蚕品种农村生产鉴定要求,规范操作、准确记载,认真调查、仔细分析、科学总结,为全省农村新蚕品种鉴定提供可靠的依据。今年共进行了10个新蚕品种试养鉴定,总计参与试验的蚕种近2000张。
在生产关键时期,举办国家蚕桑产业技术体系建设专题培训班。邀请国家蚕研所、苏州大学、省蚕种管理所的蚕桑岗位专家以及本地部分蚕桑技术专家,为基层镇村蚕桑科技入户技术指导员、科技示范户、养蚕大户代表传授生产技术。
6月份,省农林厅在海安县召开了国家蚕桑产业技术体系苏北综合试验站暨全省2009年春蚕生产现场观摩会。与会的专家和领导在观摩了海安镇新丰村和南莫镇砖桥村两个“一村一品”蚕桑特色村高标准桑园管理、新蚕品种试养和春蚕五龄期蚕台条桑平面育、地蚕条桑斜面育等现场,对我市在促进蚕桑产业稳定发展中所作出的贡献给予了充分肯定。
10月份,商务部组织广西、安徽、重庆等西部地区16个省(区、市)、市、县商务系统主管茧丝绸工作的领导及“东桑西移”基地蚕业生产管理与技术干部到如皋参观高效蚕业和优质茧基地建设。在参观了如皋市高明镇高效蚕业示范园、新丝路公司高明中心茧站和江苏新丝路丝业有限公司后。对我市在“调整产业结构,实施区域规模发展;开展科技创新,探索高效配套技术;建设生产基地,实施优质品牌战略;发展循环经济,提高蚕桑综合效益;发挥生态优势,建设绿色家园”等方面的做法给予高度赞扬。
四、组织实施蚕桑“高产创建”
在局统一部署下,蚕桑生产纳入了全市“粮棉油茧双高万千示范片”创建活动之中。蚕桑业的创建目标为示范片面积6万亩,实现亩平产茧125公斤,示范辐射带动蚕桑总面积20万亩。建设内容重点是强化小蚕共育,推广应用蚕用自动温湿控制器,提高小蚕共育自动化程度。推广漏空透气育、斜面条桑育等省力化养蚕技术,稳步提高蚕桑生产水平。推广方格蔟营茧,促进蚕茧质量提高。开展桑园合理套种与套养,推行订单种植,引导、扶持、发展套种特色品种,套养优质家禽,提高桑园综合经济效益。大力推进专业化服务与产业化经营。
百度搜索“70edu”或“70教育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70教育网,提供经典年终工作总结2024年蚕桑工作总结范文(2)在线全文阅读。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