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扎实开展桑产业综合开发
继续开展桑枝栽培秀珍菇、猴头菇、灰平菇、毛木耳、灵芝等高档食用菌工作,上半年接种八个品种15000多袋,产品大受欢迎,供不应求;下半年接种了杏鲍菇、茶树菇、金针菇等三个品种6000袋。
建设桑园养鸡示范点。通过考察和调研,我们认为桑园养鸡可操作性强,经济效益可观、生态效益好。利用桑园良好的生态环境,饲养蛋肉两用的本地草鸡,通过饲料结构的调整(野外昆虫、杂草),提高草鸡品质,推出桑园鸡品牌。在高明镇晓庄村试点桑园养鸡取得进展,千亩桑园养鸡工程总投资500万元,一期工程500亩桑园养草鸡25000只,并与农户签订合同,适当返利于蚕农,带动全村农民共同致富。全部建成后预计年产值600万元。采用“公司+合作社+园区+农户”运行模式,可带动周边群众800户,户均增收1800元。
海安县曲塘镇利用桑园冬闲套夹种榨菜5000亩,与好福来榨菜厂实行订单生产、保护价收购;南莫、西场等镇套夹种荠菜等供应上海、南京等超市;海安、城东等镇发挥城郊村优势,桑园套夹种青菜、大蒜、菠菜等常规蔬菜供应城镇农贸市场。如皋市石庄、常青、袁桥、白蒲等地多年坚持在桑田间作菠菜、荠菜、甜豌豆、菜苔、西兰花等,成片面积有的多达1000亩,桑田亩效益增收近千元。如东县掘港镇野营角村陈宝林等蚕农在桑田中夹种黄花菜、牛角瓜、青菜、罗卜菜等,每亩增收千余元,苴镇风阳村4组李金发在桑园中养鸡,河口、马塘等镇桑园套种玉米等每亩增加200-4000元收入,使桑田真正成为了高产、高效的典型。
在蚕桑副产品综合开发利用上,海安县雅周镇结合招商引资建设电缆盘加工厂,将废弃的桑枝、桑根粉碎加工成电缆盘,每年可消耗1万亩的桑枝、桑根;该县南莫镇引进外地客商,建成日产5吨金针菇全自动控制的工厂化生产基地,可利用3000亩的桑枝条;今年秋季开始,在两个蚕种场尝试利用废弃桑叶生产桑叶粉,饲养畜禽,提高畜禽产品品质,进一步提高产业综合利用水平,放大蚕桑比较优势。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当前蚕桑生产仍面临着许多问题和制约因素,主要有:
1、蚕业生产属劳动密集型产业,季节性劳动用工较多,且受气候、土地、环境资源和市场行情等多因素制约,存在非技术性风险,蚕农生产的积极性难以得到进一步提升;
2、农村劳动力日趋紧张,老年人体力跟不上,中青年人对此兴趣索然,有的甚至动员少养或不养,侍机挖桑改种;
3、蚕茧收购中的不规范行为,导致了收茧秩序的混乱,严重影响了茧质提高和技术推广,对产业发展带来的负面影响正日益加剧;
4、灾害性气候发生频率增多,环境污染的危害程度加剧,蚕桑生产的安全隐患难以消除;
5、私贩蚕种情况依然存在,蚕种管理的任务仍然艰巨。
2010年工作目标和重点工作
工作目标:稳定现有桑田面积,其中建设高效桑田20万亩。全年发种70万张,产茧3万吨。
四、重点工作:
1、调整蚕桑区域布局优化结构
围绕里下河、高沙土、通如地区三个蚕桑特色产区的规划布局,以打造全国一流优质茧基地为目标,在宜桑地域适当扩栽桑田,保持桑田面积动态平衡,乘势填平补齐插花田,扩大连片种植。同时积极开展老桑更新,提高桑园的整体素质。大力培育蚕桑优质高产示范基地,重点建设基地县(市)、规模乡镇、专业村组和养蚕大户,彰显蚕桑高产、优质、高效的区域特色。继续发挥市级“引繁、培育”优质高产桑、蚕品种对南通市蚕桑产业的支撑作用,引进、试验、示范、推广蚕桑新品种,不断提升蚕业科技水平。
2、开展优质高产创建活动,提高生产水平
开展蚕桑优质高产“双高万千示范片”创建工作,加大桑园肥料投入,改善施肥品种结构和施肥方式,提高桑叶产量和质量。积极开展桑园合理套种、夹种,推行订单种植,引导、扶持、发展套种特色品种。
百度搜索“70edu”或“70教育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70教育网,提供经典年终工作总结2024年蚕桑工作总结范文(4)在线全文阅读。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