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分析集访现象的主要成因
(一)社会发展因素
1、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各项改革新政策相继出台,有些政策对国家、集体、个人三者之间的利益关系未能很好地统筹兼顾,政策体制的局限,政策制定的不配套、不完善,容易导致集访的发生,如:返城超龄老知青、户口在农村的原农机员要求解决社保问题。
2、因体制转轨和社会转型而带来的利益格局调整,触动部分人的切身利益,原有利益关系发生深刻变化,如近年来,因对原乡镇临时聘请的国土、农技、蚕桑等“八大员”进行了清退,或因教育体制改革解聘原民办教师、代课老师,各种遗留问题未得到解决,致使矛盾凸显引发集访。
3、由于璧山县近年来大量重大工程项目纷纷开工建设,在土地征用、房屋拆迁、安置补偿等方面引发的矛盾较多,也是引发群体信访的一个原因。
4、企业本身存在的诸多原因,如上级主管部门缺乏监督,听之任之,而导致企业领导失职渎职,经营管理不善,或者是体制不顺,设备老化、科技含量低而受市场经济冲击等影响,使得职工的基本生活得不到保障,从而使得群众集体上访“点火就着”。
5、信访法制建设的滞后,导致不少信访事项难以依法处理到位,即使信访事项已经处理到位,但信访行为如何终结,尚无解决的好办法,如行政机关人员的失职、渎职行为和信访人的过激行为如何界定和追究责任等。这就导致信访工作中的顶、拖、推、压和群众信访活动中的缠、闹现象难以遏制,信访秩序难于维持正常。
(二)行政机关的效能因素
行政机关的服务能力和领导干部的素质高低,直接关系到集访事件发生的多少。
1、部分单位领导干部对信访稳定工作重视不够,在“事要解决”上力度不够,面对群众的正常诉求,不是想方设法尽快解决,而是一再拖延,致使问题积重难返,从而引发集访。
2、少数行政机关或工作人员缺乏群众意识,依法行政意识淡薄,监督管理不到位,公众作风不深入,不扎实,不作为甚至是乱作为,损害人民群众利益,激化矛盾,引发集访。
3、诉求渠道不够通畅,办事效率不高。目前,我县各街道、镇乡和部门都组建立了专门的信访机构和人员,但从实际运作来看,解决诉求的机制力度不够,缺乏“事事有着落、件件有回音”的工作机制,解决问题带有很大的随意性。从而导致一些地方出现“小闹小解决、大闹大解决、不闹不解决”现象,或要经过领导的层层批示才能得以解决,或是依靠权威新闻媒体曝光才能得以解决等等,刺激了群众集访的发生。
4、宣传疏导的不到位。行政机关、司法机关在转换机制、深化改革、法律法规、政府作为等方面存在宣传不到位的问题。同时,面对大规模的集体上访,在思想疏导、耐心细致工作等方面,解释不耐心,宣传不认真,态度冷、横、硬,激发了群众的不满和不信任情绪,这也是导致群众集体上访的一个原因。
(三)人民群众的内在因素
1、信访人的思想认识存在误区。他们认为采取集访形式好,便于统一口径,统一行动,壮大声势,扩大影响,同时还错误地认为大闹大解决,小闹小解决,不闹不解决,只有给党委、政府施加压力,才能满足他们共同利益的要求。
2、安全心理作用。一部分群众认为采取群体信访的形式比较安全,个人不担风险。群体内有核心人物组织,自己可以随大流,达到目的,好处均沾,就是有什么行为责任问题,信访行为责任也不清晰,法不责众,可以退避。
3、一些别有用心的人,钻政策的空子,抓住一点,攻击其余。利用一些人的逆反心理,歪曲事实,捕风捉影,煽动蒙蔽一些群众,串联、组织群体信访,进而达到个人的某些目的。
4、错误消息的传播,也容易误导部分群众错误的信访行为,引发群体信访。
百度搜索“70edu”或“70教育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70教育网,提供经典工作汇报关于群众集体性上访情况分析报告(2)在线全文阅读。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