残疾人是社会上的一个特殊群体,他(她)们需要我们的关心和帮助,现在残疾人的生存状态影响着社会发展的进程。社会保障权是现代社会中社会成员应享受的一项基本权利。残疾人是一个特殊的、困难的社会弱势群体,重视残疾人的社会保障权利,被视为一个社会文明进步程度与发展的重要标志。因此,在我国当前的经济条件下,建立一种可行的、能够改善和提高残疾人生活状况的社会保障制度,对于保护弱势群体,维护社会稳定,构建和谐社会,有着深远的意义。
一、残疾人社会保障的基本理论
(一)残疾人社会保障的基本内涵
关于残疾人社会保障,目前并没有一个严格的概念界定。原因在于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在不同的国家和地区有不同的解释,我国理论界对于社会福利与社会保障的讨论,还在进行中。通过文献分析,发现目前学术界关于残疾人的研究中,社会保障与社会福利的概念是等同的。所谓残疾人社会保障,是指国家给予残疾人特别扶助以保障他们的基本生活权益的一种制度安排,关于残疾人社会保障的定义是指国家保证有残疾的公民在年老、疾病、缺乏劳动能力及退休、失业、失学等情况下获得基本的物质帮助,并根据社会的经济、文化发展水平,给予残疾人相应的康复、医疗、教育、劳动就业、文化生活、环境等方面的权益保障,以实现残疾人“平等、参与、共享”的目标的社会保障制度。
(二)残疾人社会保障的原则
残疾人由于自身的缺陷而不能与其他公民一样平等地参与社会生活,国家和社会要创造良好的物质条件和精神条件,使残疾人在事实上成为社会平等的一员,享有社会经济发展所带来的物质文化成果。因此,残疾人社会保障应遵偱以下原则:一是机会均等原则,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立法上的平等、就业机会的平等、平等地享有环境、教育和培训机会的平等、平等地履行义务;二是特别扶助原则。基于制定多层次、有步骤的残疾人社会保障发展战略,提出了必须坚持以下三个原则:保障基本生活与满足特殊需要相结合的原则;共享社会发展文明成果的原则;互助互济的原则。
(三)残疾人社会保障的内容
关于残疾人社会保障内容,按照残疾人福利的领域划分为残疾人生活保障、残疾预防、残疾人康复、残疾人教育、残疾人文化和社会环境。有关专家认为残疾人社会保障的内容主要有康复保障、教育保障、就业保障、文化生活保障、福利保障和环境保障六个方面。另外一部分人士认为我国残疾人社会保障的主要内容有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社区保障和特别扶助等五个方面。
(四)残疾人社会保障的价值
救助弱势群体,保障其基本生活是政府的责任。残疾人是弱势群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残疾人社会保障是整个社会保障体系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建立和完善残疾人社会保障制度,既是健全社会保障制度的需要,又是发展社会主义残疾人事业的重要内容。建立和实行残疾人社会保障制度的必要性具体表现在:一是残疾人社会保障水平是一个国家经济、政治、文化发展水平和文明程度的标志;二是残疾人社会保障有利于社会的团结与稳定;三是残疾人社会保障制度除了满足残疾人基本的物质需要外,还给他们以安全感和尊重感,有利于实现残疾人的自身价值;四是残疾人社会保障有利于保证残疾人生活和福利水平的不断提高。
二、残疾人社会保障的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
(一)残疾人社会保障的现状
随着家庭小型化使得家庭保障和服务的功能日益弱化,而残疾人人口数量的增加,残疾人社会保障权益也越来越受到关注。但总体而言,残疾人社会保障事业发展还不充分,现实状况仍然令人堪忧!
1、残疾人的社会保障覆盖面不广。根据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资料,在城镇残疾人中,只有275万人享有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仅占城镇残疾人总数的13.28%,城镇16岁及以上残疾人参加养老、医疗、工伤、失业社会保险的比例分别为27.87%、36.83%、1.11%、1.35%.在农村6225万残疾人,只有319万人享受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仅占农村残疾人总数的5.12%,农村16岁及以上残疾人参加养老、合作医疗、工伤、失业保险的比例分别为1.95%、29.39%、0.10%和0.07%.这种现状与残疾人对社会保障的普遍需求形成巨大的反差。
百度搜索“70edu”或“70教育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70教育网,提供经典调研报告中国残疾人社会保障研究报告在线全文阅读。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