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集团走向市场才能做大,必然带来一定的风险,这个风险学校有无必要来承担?
3、集团从事的是劳动密集型行业,在做大过程中需要依法使用大量农民工,学校是否有这个必要?
4、集团虽然成为经济实体但与学校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在实际运作中学校资产难以保值、增值。
面对这些主要问题,***大学党政领导从2003年开始谋划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体制新突破。学校党政先后召开数十次专题会议讨论苏大的后勤改革问题,经过长达一年多时间的围绕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体制、机制、产权、市场、人事等问题的大讨论,学校领导、中层干部、教职员与后勤职工普遍提高了认识,大体统一了思想,实现了对后勤体制改革的思想大解放。同时,取得了省政府分管领导和省教育厅主要领导的支持。
(三)体制转型阶段(2004——至今)
2004年6月,***大学《关于进一步深化后勤社会化改革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正式出台。这标志着****大学后勤实体管理体制转型改革全面启动。
首先,学校按照法定程序对原有后勤集团的资产聘请社会资产评估事务所进行实地评估,将评估界定的数千万元资产全部上缴给学校。
其次,由后勤集团所属员工按自愿入股为原则,后勤350多名员工,作为出资人根据学校确定的比例按6:5:4:3:2:1共同出资组建成立了***大学教育服务投资发展(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大学教服集团)学校不入股,学校实行了“零产权”转制。
第三,学校《意见》中对后勤组织人事管理、资产管理、市场、体制、机制问题等都作出了明确规定,从政策层面保证了后勤集团向“**大学教服集团”的平稳过渡。
二、***大学后勤社会化改革的基本做法和主要特色
(一)坚持体制转型创新、实现“零产权”改革。
***大学2004年的“零产权”后勤体制改革是事业单位后勤改革的一项大胆创新,也是防止国有资产流失的根本保证。
所谓“零产权”意思有二层:其一,学校对于教服集团而言是零投入,因而学校在教服集团的产权是零产权;其二,后勤集团转型为教服集团时,学校委托社会专业评估公司进行资产评估,所有后勤集团资产(包括现金)全部上交学校,教服集团未带走学校一块土地、一件资产、一分钱币,是真正的“零产权”转制,新成立的***大学教服集团股份全部由大多数职工出资,完全区别于中小国企在转制时将房屋、土地、资产等产权转卖给经营者的所谓MBO方式。
(二)坚持起点公平的员工“均股份”公司股权结构。
成立新的公司,一个重大的问题是:股份如何配置?***大学教服集团按照6:5:4:3:2:1的员工入股比例,最高者不超过9万元,最低者不少于1.5万元,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350多名员工普遍入股、而且是自愿入股为前提,充分体现了尊重每一个员工的平等性和自主权。***大学在构建现代企业过程中坚持一次分配做到起点公平,主要经营者和一线员工差距不宜太大的原则。在深化改革与构建和诣社会的背景下确是一种创新,这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应有之义,也是企业增强凝聚力,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源动力。
(三)坚持后勤实体体制转型的“稳过渡”。
后勤实体体制转型是一项重大改革,会不会影响到学校的稳定和服务保障,这是各级领导普遍关心的问题。在后勤体制转型中坚持“老人老办法”的政策是安定人心、维护学校稳定的关键,核心是如何正确对待“老人”。****大学党委、行政在推进后勤实体体制转型过程中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老人对自已的前途有三种选择:借用、内退、待岗;学校对待83%以上被借入新公司的后勤干部、员工的职级保留与晋升、职称的评定、各项福利待遇、个人的成长与发展空间诸多方面都给予了必要的考虑;对待15.6%左右不愿进入公司、选择内退的员工在经济待遇、福利待遇诸多方面也给予了充分的关怀;对待1.4%左右选择待岗的员工一般在半年时间内通过学校招聘的途径也妥善给予了安置。“老人”人心的安定带来队伍的安定,队伍的安定保证了学校后勤服务保障的稳定。
百度搜索“70edu”或“70教育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70教育网,提供经典学校工作总结大学后勤社会化改革十年实践总结范文(2)在线全文阅读。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