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低碳发展趋势
在后金融危机时代,低碳发展成为国际化大趋势,国内能源消费结构也在不断优化。低碳经济已成为全球性热门话题,绿色发展已成为世界各国和社会各界的基本共识,特别是2009年12月在哥本哈根召开的193个国家参加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15次缔约方大会,标志着世界各国都非常重视和欢迎低碳时代的到来。今后较长一个时期,世界主要国家将逐步实施低碳发展战略,大力推广低碳发展技术,综合配套低碳发展政策,将新能源、节能环保、低碳技术、绿色经济等作为新一轮产业发展的重点,其中也不容忽视一些发达国家以低碳发展为名、行贸易保护之实的绿色壁垒问题。
我国也将从法律、标准和政策上积极推进和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绿色经济、低碳经济,尤其是鼓励发展天然气、非常规油气资源、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等战略性产业,争取到2020年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达到15%左右,逐步形成合理的能源产业结构和一次能源生产消费结构,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这对石油企业而言是把双刃剑,有利于加快发展天然气和新能源业务、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但也面临着低碳能源对传统能源的市场冲击、高碳能源逐步趋紧的财税环境、企业生产经营的成本和技术挑战等问题。
在哥本哈根联合国气候大会上虽然没有达成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减排协议,节能减排、发展低碳经济却已成为全球社会的共识。为此,我国提出,到2020年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的目标。今年2月,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要启动石化行业低碳技术示范工程建设。专家表示,低碳经济的来临对石化产业是挑战也是机遇。目前全球二氧化碳排放280亿吨/年,各种二氧化碳的资源化途径回收大约为2.5亿吨,不足排放量的1%,因此二氧化碳的捕捉和封存技术就显得尤为重要,而二氧化碳的回收无论物理法和化学法都离不开石化产业的技术支撑,石油和化工领域在低碳经济方面一定大有可为。
七、市场竞争激烈
国际石油市场竞争将更为激烈,国内石油市场呈多元化走势。
后危机时代,由于国际政治经济环境复杂多变和石油资源的战略地位越来越重要,特别是国际石油市场开放度的不断提高和市场主体多元化程度的不断加深,石油产品的经济属性、政治属性和金融属性特征更为明显,国家之间、国际石油公司之间、国际石油公司与国家石油公司之间围绕石油资源和市场的竞争会更加激烈,资源国与消费国国家石油公司之间的合作不断加强,竞合手段会更加灵活多样,非经济、非传统因素的影响会越来越多,市场风险也越来越大。
随着市场化改革的不断深入,国内石油市场竞争主体会进一步增多,竞争领域不断扩大,竞争环节从终端销售逐步向中上游延伸,形成国有石油公司、国际石油公司、民营石油企业和其他企业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多元竞争的市场格局,上游竞争地域主要集中在东北、西北、华北和西南地区,炼化主要集中在环渤海、东南沿海、华南和西南地区,储运销售主要集中在东部发达地区和东南沿海高效市场。
2009年,随着中海油惠州大炼厂的投产,中海油大举进入国内成品油市场。同时,中航油正谋划内陆油品销售;中信、北方工业公司在成品油仓储方面已有突破,下一步计划开展成品油零售业务;陕西延长石油打入陕西高速公路加油系统,并与壳牌联合拓展在陕西和四川的油品销售终端业务等。今后,随着内资外资、国有民营,特别是一些国外石油巨头和大型国有企业加快进入国内石油终端市场,市场竞争形势将会越来越激烈。
八、石油企发展新“四化”
在后危机时代,企业应该把握好“生产经营国际化、产业链条一体化、业务结构多元化、发展方向低碳化”的战略方向。
突如其来的金融危机迫使人们重新审视企业的发展战略。近几年来,我国三大国有石油公司都根据外部环境和内在条件的变化,制定了各自的战略目标。中国石油的战略目标是建设综合性国际能源公司,确定了重点实施资源、市场、国际化“三大战略”;中国石化的战略目标是建设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跨国能源化工企业集团,确定了重点实施资源、市场、国际化、一体化“四大战略”;中国海油的战略目标是建设国际一流的能源公司,确定了协调发展、人才兴企、低成本、科技领先“四大战略”。对比分析三大公司战略目标,其共同点主要体现在“国际化”和“能源公司”两个方面,立足于我国油气资源和市场需求实际,有效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提高在全球范围内掌控资源的能力,逐渐完成由国内大企业向国际大公司的转变;立足于化石能源的稀缺性和不可再生性,加强煤层气、油砂、油页岩等非常规油气资源和生物质能、太阳能、风能、地热能、天然气水合物等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逐渐完成由油气公司向能源公司的转变。通过“两个转变”,谋求更大的发展空间、更高的发展质量和更宽的发展道路。
百度搜索“70edu”或“70教育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70教育网,提供经典工矿企业石油企业在后金融危机时代的改革与发展(3)在线全文阅读。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