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如果能“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固然是一件幸事与乐事,而当他面对的是一个迟钝或玩劣的学生时仍然具有化育的精神,则大多需要职业兴趣等以为支撑。孔子之所以能成为万世师表,他那愤而忘食诲人不倦的教育兴趣,实为主要因素。特级教师魏书生当年为了从工厂到学校当民办教师,花了6年时间向领导交了150次申请才如愿以偿。于漪形容自己对语文教学“为伊消得人憔悴”,这种兴趣使之从一个教育学专业的毕业生而成为蜚声全国的语文特级教师。
(五)口语表达能力
教师的口语表达能力,是指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运用口头语言讲解道理和连贯地有条理地传达教材信息、启发诱导学生思维和精神的能力。
言传身教是教师劳动的基本特点,无论是教师的教还是学生的学都离不开口语这个媒介,离开了教师的口头语言,就无法开展教育教学活动,无法完成教育教学任务。教师口语表达能力的强弱也影响到教育教学的效果,准确简明、通俗生动、富有幽默感、富有条理性和启发性的语言能让教学增色。有的教师的课情趣横生,气氛活跃,而有的教师的课却平板乏味,沉闷窒息,究其原因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口语表达能力。“美的教育学”的创始人韦伯(F.Weber)曾经说:“教育家者,亦即艺术家也。质而言之,即教育上之艺术家也。故于语言,于行动,不可不具有艺术家的能力。以前者言之,则必长于词辩,巧于衍述。”《学记》有言:“善教者,使人继其志。其言也,约而达,微而藏,罕譬而喻,可谓继志矣”,这句话实际上也即强调教师语言的重要性。
(六)人际关系能力
与他人合作是教师成功的前提条件,是一个合格教师的基本能力。教师在教育过程中经常要与他人建立某种联系,包括学生、同事、家长、管理者等。事实上,教师工作的成效在很大程度上归因于师生关系。1977年,美国人类教育协会作了一项为期三年的调查,发现教师的交往能力影响学生的成绩。除了与学生交往外,教师还要与任课教师、管理人员打交道。另外,教师的人际关系能力还涉及到“协调合作能力”以及“组织管理能力”。以协调合作能力为例,教师必须与同事密切配合才能完成教育任务,也必须接受行政人员的安排,还要协调学生与方方面面的关系。就组织管理能力而言,教师必须能管理班级的教学活动和各种班级活动。有人说,人际关系能力对“一个教师的重要性,相当于各种手术工具的使用能力对一个外科医生的重要性”。
限于篇幅,以上着重分析了教师专业性向的几个主要部分,其它如热情、逻辑思维能力等也是教师专业性向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此就不加以一一分析。
三、教师专业性向的特征
(一)生成性
教师专业性向既有先天性也具有生成性。从其先天性上说,个人的专业性向的确差异很大,如有的教师比较敏感,某个同学撇一撇嘴,某个同学脸上掠过一丝笑意,某个同学目光中突然出现某种异彩等都能很快捕捉到,有的教师则对学生的反应没有感觉;有的教师具有爱心,有的则较冷漠。这种先天人格和能力差距是客观存在的。但是我们认为教师专业性向的另一个重要特性是生成性,这就是说它在环境和教育的影响下具有可变性,生成性也即发展性、可塑性。中国古代思想家对人性的探讨给我们认识问题以启发,虽然“人性”和“教师专业性向”不完全是同一个概念。王夫之即持“未死以前皆生”,“未成可成,已成可革”,因此人性也就处于日生日成的不断运动状态。现代也有人持相似观点,“一个教师在生理上已经接近成熟,但是在心智上任何教师都有无限发展的空间。”从教师教育的理论和实践来看,对教师专业性向进行培养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可能的,通过教育和培养可以使其从无到有、从弱到强、从不充分到充分。能力本位师范教育(CBTE)和人格本位师范教育在这方面作了很好的探索并取得了很突出的成就。前者强调特定能力和技巧(也包括态度、价值)的训练,后者则注重人格方面如敏感性训练等。[7]而情感师范教育的提倡者则试图通过“角色扮演”“游戏和模拟”“解决冲突”“T型小组和心理疗法”等方法来培养师范生的人格。
百度搜索“70edu”或“70教育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70教育网,提供经典工作汇报关于教师专业性向的特征分析(3)在线全文阅读。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