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福特基金会对北京流动人口妇女儿童的一项调查3,他们所调查有子女的家庭中,丈夫的文化水平为:大专以上占0.7%,高中占15.2%,初中占54.3%,小学占24.5%,未上过学的占4.9%;妻子的文化水平为:大专以上占0.5%,高中占5.3%,初中占33.9%,小学占36.3%,未上过学上占23.9%.流动人口中的这些家庭往往是与亲属、同乡联结在一起进行流动和谋职求生的。他们与亲属、同乡、同行业的人居住在一起,形成特殊的小社区。由流动人口组织的小社区多处于远离市中心的城乡交接区域。他们住的房屋大多是简易工棚或废旧的房子,有些是自己搭建的,有些是当地人搭建的或废弃后出租给他们的。这些社区环境恶劣、拥挤,缺乏最基本的卫生设施。有一些家庭零散地混居于城镇当地居民之中,他们居住的房屋质量一般也很差。流动人口家庭为了节省房屋租金,往往住得非常拥挤。一对夫妇带着孩子与一未婚弟妹同居一屋是非常普遍的。流动人口中只有极少数高收入者可以租或买中高档的住房。
二、流动人口儿童遇到的问题
有关流动人口儿童的研究调查极少,因而,对于他们在生存和发展方面所遇到的问题很难准确详细地描述。根据一般性的观察,流动人口儿童遇到的最突出的问题有下述四类:
1、卫生、保健、医疗问题
流动人口儿童生活、居住、玩耍的环境卫生条件很差,其父母家人缺乏基本的卫生保健知识,对子女患的常见病不给予应有的重视。
另外,城市中的医疗费用较高,流动人口儿童的父母们常常在子女患较严重的疾病的情况下才带孩子去当地正规医院进行治疗。由于缺乏全国范围的调查资料,下面的数据主要来源于福特基金会于1995年对北京流动人口妇女儿童的调查。根据福特基金会的这项调查,北京的流动人口父母对其0—4岁的婴幼儿进行定期体检的比率不到30%,在进行定期体检的婴幼儿中,有41%是1个月进行一次体检,有64%是3个月进行一次体检,其余的是半年以上进行一次体检。父母们认为没有必要给孩子进行定期体检,他们说:“有病都用不着瞧医,更何况没病。”根据上述的同一项调查,北京流动人口中0—4岁婴幼儿曾接受过一种或以上免疫疫苗的约为7.1%.其中,接受过卡介苗接种的比率为53%,接受过小儿麻痹糖丸接种的比率为80%,接受过百白破三联针接种的比率为54%,接受过麻疹疫苗的比率为55%,接受过乙肝疫苗接种的比率为46%,接受过乙脑(流脑)疫苗接种的比率为33%,流动人口儿童接受计划免疫的比率明显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据1993年中国卫生部估计,全国适龄儿童的卡介苗、脊髓灰质炎、百白破、麻疹等四种疫苗计划免疫覆盖率分别为93%、95%、95%、94%.由于可获得的卫生保健服务较少,流动人口儿童的患病率较高。
中国关心下一代委员会对流动人口社区中的几所小学校的学生进行的体检发现,大约有一半的儿童被乙肝病毒感染。上述福特基金会的调查则报告,在被调查前的两周内,被调查的流动人口儿童中,患急性呼吸道感染的比率为17%,患腹泻的比率为8.5%,同时患两种病的比率为9%.对于患病的子女,只有接近半数的父母(47%)把孩子送到北京当地的医院进行治疗,另一半父母认为去医院看病太花钱。有14%的父母把孩子送到民工自己开办的非正规的小诊所中医治,22%的父母则自己到药店购药给孩子吃或用土方治疗,8%的父母对孩子不进行任何治疗,认为这些小病过些日子自然就好了。
2、幼儿照顾及学前教育问题
流动人口儿童在到上学年龄前绝大多数是由母亲直接照看,只有大约10%的儿童入幼儿园或托儿所,母亲在照看子女的同时,往往在帮助丈夫做生意,或自己在做生意。他们做生意的地点大多是马路边、露天的商场等,这些场所卫生条件差,而且人来车往,很不安全。
孩子在父母做生意场所的周围乱跑,拿起随手可及的东西当玩具——泥巴、石子、出售的货品等,他们的脸上、手上、衣服上常常十分肮脏。一些居住在流动人口社区内的父母把他们的子女送入本社区内民工自己办的幼儿园或托儿所里。这类幼儿园或托儿所与城市里的正规幼儿园托儿所有极大的差别。
百度搜索“70edu”或“70教育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70教育网,提供经典经济工作中国流浪儿童状况分析(8)在线全文阅读。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