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资料显示:20世纪50年代以来,美国居民消费支出占GDP的比重一直在60%以上。进入新世纪后,则开始超过70%。2007年,甚至高达86%,(其中以住房等为主要内容的服务性消费从50年代初的不足30%上升到2008年的50%以上,全国净储蓄率则从上世纪80年代的9%左右一直下降到-1.7%。当年,美国居民、政府和非金融企业的未偿还债务合计高达33万亿美元,是GDP的2.3倍,折合人均负债11万美元。而且,近年来全世界约70%-80%的新增债务都来自于美国,从而使其金融债务与GDP的比例从上世纪八十年代的21%一直飚升到了2007年的116%。
可见,由“虚拟需求”引起的超前消费,不仅使消费因极度膨胀而变异,而且使本属于美国全社会甚至全世界大众的财富“蛋糕”,实实在在地变成了部分美国人手中的“奶酪”。当这块原本就不属于他们的“奶酪”被触动后,风险和危机在所难免。从这个意义上说,部分美国人失去理智甚至近乎疯狂的消费行为,是引发此次危机的一个重要诱因。
“蝴蝶效应”如何酿成风暴:从现实看消费主义文化对美国公众生活的若干影响
我们无意把这样一个重大的道德责任归咎于那对美国黑人夫妇。但如果没有以美国为代表的当代西方消费主义文化长期以来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影响,也许就不会有千千万万家类似这对美国夫妇那样的浮躁心态,也不会有如此疯狂的房贷消费和严重恶果,这就是美国、中国内地和香港三位“老太太”之间的本质差异,也是此次危机之所以会发生在美国而非其他国家的一个重要原因。
(一)消费主义文化的基本问题
消费是人类为满足自身生存和发展需求的一种行为方式,一般又包括物质消费和精神消费两个层面。理论界对消费社会的起源有不同看法。有的认为起源于18世纪的英国,有的则认为起源于19世纪的法国。更多的人则认为,只有当人类社会进入工业时代,物质产品较之于以往大为丰富,而且当消费从精英阶层的特权变为大众社会的普遍追求后,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消费社会。而所谓消费文化是20世纪后半叶出现在欧美社会的物质文化的一种特殊形式。
在西方传统社会,受禁欲、节制等传统宗教观念的影响,消费只是生产的“附庸”,是一种维持生存的手段,往往被囿于最低限度,追求消费则被视为离经叛道的非份之想。显然,这不仅会在不同程度上扼杀人的生活本能和向往自由的权利,也会在一定意义上制约经济增长速度,延缓社会进程。
而在现当代社会,一方面,“消费”已被彻底正名。迅速崛起的工业资本主义和日益丰富的物质社会,不仅彻底改变了西方主流社会的传统价值理念,同时让消费从精英阶层逐步走向了大众社会。而且更重要的是,也正是消费通过增加就业、提高工人收入等一系列举措,在不同程度上拉动了经济增长和社会进程。另一方面,消费已不再是或者说已不仅仅再是一种物质行为,正如让·鲍德里亚、齐格蒙德·鲍曼等一些西方学者所指出的那样:在当代社会,消费不只是一种满足物欲的需要和行为。在生活层面上,它可以达到建构身份、建立自身与他人和社会关系等目的;在社会层面上,它可以支撑体制、阶层等的存在和运行;在制度层面上,它可以保证种种条件的再生产。可见,此时的消费与其日常使用价值已经背离。它不仅仅是一种简单的物质形式和个体行为,也不再是对消费品使用价值的消费,而已变成一种象征性的符号(有时象征意义甚至大于使用意义,如以过度消费来炫耀身份、地位时便是如此),或者说更是一种社会文化关系——尽管这种关系似乎是抽象、缺位的,但它却在内在深处和实质上制约着整个社会运行过程。
但是,正所谓物极必反。在当代西方社会,以消费主义为代表的消费文化不仅被大大张扬,而且在某种意义上已经变异,并逐步开始走向反面。如西方即有人认为,在当代社会,劳动与积累都不是目的,通过消费享乐才是人生哲学的真谛。显然,这是对传统消费理念的彻底颠覆。这种意义上的消费主义是物质主义和享乐主义的高度结合,是人的物质和精神需求的严重失衡,是以消费至上为目标、过度占有和挥霍财富的价值取向和生活方式。其实,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早就作过结论:“商品崇拜是人的异化的主要因素。人类被他们自己的商品奴役了。”这是对被异化了的当代消费文化的最好的诠释。
百度搜索“70edu”或“70教育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70教育网,提供经典财经金融从经济危机深层次进行分析(2)在线全文阅读。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