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企业管理的本土化问题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
xuecool-com或QQ:
370150219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

西方的管理体现了现代西方社会的基本信念。对于当代中国来说,同样面临着找到体现中国社会基本信念的管理理论,尤其是企业管理理论。
何谓“中国式”管理
管理的出现源于人类生产生活中分工及协作的必要。不同生产力与生产活动条件下,分工不同,协作方式不同,管理方式也就不同。生产方式的区别导致了管理方式的差异。现代管理的对象主要是人、财、物、信息。随着生产工具和技术的发展,不同地域或文化背景下的企业,在管理财、物、信息的方法与手段方面的异质性很小,企业往往实行拿来主义,比如用来管理企业资金的现代财会制度,各企业都基本相同。但在管理人的方面则要复杂得多,不同生产方式条件下、不同社会文化背景条件下、同样的生产方式不同的社会文化背景条件下,管理人的方式都是不同的。正因如此,管理呈现出多样性,不同社会文化传统所产生的不同思维方式、世界观或信念构成了不同的管理范式。
企业管理可以分解为三个不同的层面:科学性层面、技术性层面与文化性层面。按照德鲁克的观点,管理虽不是一门科学或专业,但毕竟包含着这种因素。事实上,企业生产经营的重要因素如财、物、信息等,在生产过程中的流动是有规律可循的,因此对它们的管理必然具有一定的科学性。而文化性的层面与社会文化传统相联系,使得企业管理最终呈现出不同的文化特性,跨国公司面对的困境中有很大一部分就是文化的不适应问题。
企业管理的科学性、技术性两个层面使得企业的管理方式可以具有国际化的特性,而企业管理的文化性层面却要求它必须考虑如何适应所在国家或地区的文化传统,也既“本土化”。从这个意义上说,管理是一种实践,尤其是一种“本土化”的实践。因此,所谓“中国式管理”,就是生发于中华文化大地上的企业,如何依据中华文化的思维方式、世界观或信念进行企业管理的实践。
企业管理理论中的文化元素
西方的企业管理理论与管理方式是西方企业在本国文化传统下经营实践的产物,西方的企业家、管理者及普通员工,无不是其社会文化的承载者,以这些人群为对象的企业管理必然有着强烈的西方文化特性。中国的企业家、管理者及普通员工也是中国社会文化的承载者,因此当运用西方企业管理理论去管理中国企业时,文化冲突便不可避免。
走进西方企业的管理理论与实践,能够发现个人权利意识、契约意识与职业精神等西方社会文化的强烈影响;深入中国企业的管理实践,也能够发现无处不萦绕着族群关系、缘分意识等中国社会传统文化的身影。中、西文化的这些差异反映在企业管理实践中就表现为,西方人遵从“法、理、情”的行事逻辑,而中国人偏重于“情、理、法”的办事规则;西方社会过度强调“个人”,因此很容易导致“合作悖论”及人情冷漠,而中国人的关系意识,有时会产生因“情”枉“法”的现象。
中国传统文化所孕育出的伦理思想,如“天人合一”、“礼之用,和为贵”、“与人为善”等,在当下仍具有现实合理性,能够成为中国企业管理理论的范式选择。“凡事求合理,自然轻松愉快,就是中国式管理”。台湾学者曾仕强的这个定义,在某种意义上较准确地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在管理实践中所追求的境界。问题是,企业是以创造财富为首要目标,依赖分工与协作、强调规范与秩序的经济组织,企业家、管理者、普通员工应具有什么样的观念与精神,才真正符合企业发展的需要?
合理的管理本土化
中国社会经历了30年改革开放的历程,但仍处于经济社会转型期。中国企业经历了30年市场竞争的风雨,跨越了西方企业需要上百年才能走过的路程,但相当多企业的管理水平并不高;虽经受了近30年市场经济意识的洗礼,传统文化的诸多观念对人们的影响仍然较深。处在这一社会现实里的中国企业,应如何开展自己的企业管理实践,探索有自身特色的企业管理理论呢?
百度搜索“70edu”或“70教育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70教育网,提供经典财经金融我国企业管理的本土化问题在线全文阅读。
我国企业管理的本土化问题.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下载失败或者文档不完整,请联系客服人员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