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笔者基于对某市基层银行的大量调研,分析了基层银行在操作风险管理上存在的四大问题和银行操作风险产生的本质原因,提出了控制基层银行操作风险的对策。
【关键词】操作风险;制度;基层银行
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是银行业面临的三大风险。长期以来,信用风险、市场风险一直是银行风险管理的主角,只是近年来银行操作风险案件的频发才使操作风险的控制逐渐受到全球银行界的高度重视。如美国所罗门兄弟公司因账务处理错误形成的6000万美元的损失,日本大和银行因操作风险控制制度缺失导致的11亿美元的损失。我国此类案件也不乏其数,如中行的“高山卷款10亿潜逃案”,建行的“吉林金融诈骗案”,农行的“邯郸金库5500万被盗案”等。
巴塞尔委员会将商业银行操作风险定义为:由于内部程序、人员、系统的不完善或失效,或由于外部事件的影响,造成直接或间接损失的风险。操作风险的特征是:覆盖范围广,成险概率高,人为因素大。这一风险时刻伴随着商业银行经营过程的始终,关系到商业银行的生存和发展,是不得不研究的课题。而“操作”主要由基层来完成,所以基层银行操作风险控制的研究更具有现实意义。
一、基层行操作风险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从对某市某行基层网点调研情况看,主要存在如下具体问题:
(一)综合柜员制下的操作风险
1.在综合柜员制下,柜员单人为客户提供金融服务,业务品种增加、业务量增大、劳动强度也不断增大,高强压力下,稍有放松便可能出现差错形成风险。新业务知识和新操作技能的欠缺也是造成操作风险的一个重要原因。
2.职业道德因素引发的操作风险。有些柜员由于工作态度不认真、操作不经心,导致操作失误。柜员之间、柜员和主管授权人员之间互不防范,也造成风险隐患。
3.考核激励模式的偏异性。股改上市后,许多行在经营转型上逐渐向营销创利这一重心转移,对基层网点的考核更注重规模指标和速度指标。这种导向必然造成柜员把主要精力用于营销而忽视业务质量,潜在的风险越积越重。
4.基层网点柜员更换频繁。近几年,新入行的员工大多被安排到操作一线,他们虽然学历较高,但工作能力不强,刚刚熟悉业务,又被充实到其他岗位了。周而复始,基层行成为新员工的培训基地,这也增加了操作风险。
(二)重事后管理,轻事前防范
在这种理念的支配下,银行看重的是对已发生或已存在风险的事后惩处,试图以严厉的处罚遏制风险的出现,而对事前的防范和事中的控制关注较少。
(三)基层行存在有章不循、违章操作的问题
员工由于风险防范意识薄弱,不能严格履行岗位职责,信任代替纪律、习惯代替制度、情面代替管理的现象较普遍。
(四)股改后“人情机制”仍未打破
盘根错节的人际关系网使商业银行难以按照现代商业银行的制度规范进行资源的调配和管理,导致效率低下、风险频发。
二、操作风险产生原因的深层探讨
虽然“基层”是“操作”的前台,但操作风险产生的根本原因,绝不在“基层”本身。
(一)商业银行体制上实现了与国际的接轨,但相关风险监管理念却没有跟进
在封闭经济条件下,商业银行的操作风险并不突出,虽然国有银行也曾因内部控制等的不完备或失效,或某一外部事件的影响,造成直接或间接损失,但无论从损失的额度还是影响力来看,与今天相比都只是小巫见大巫。“接轨”使银行面临巨大的竞争压力,银行不得不迅速拓展业务范围,这为其带来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风险,而风险监管的理念却没有及时跟进。
(二)风险内控制度缺失
百度搜索“70edu”或“70教育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70教育网,提供经典财经金融基层银行“操作风险”的控制在线全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