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中西经济语篇隐喻研究之比较
(一)相似
中西经济语篇的相关研究者都在不断地汲取隐喻学的相关理论来支撑该领域的研究,都已经开始了该领域研究的认知转向,并且国内外的相关研究在经济学范围都涉猎较广,经济学的方方面面基本都涵盖其中。国内外的研究者对经济语篇中隐喻的研究都做到了理论研究与实践的结合。
(二)差异
从时间上看,国外对隐喻的研究是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的,而据统计,国内的隐喻研究则从九十年代中期开始。国外英语国家对经济语篇的相关研究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而国内的相关研究大致是从本世纪开始的。由此可见,国外的隐喻研究与经济语篇隐喻研究几乎同步,但国内的经济语篇隐喻研究比隐喻研究要迟缓一些。这反映出国内学者对隐喻研究的欠敏感和国内相关领域的国际交流的欠缺。
从研究者的角度来看,国外的相关研究人员包括经济学家和语言学家,但是国内的相关研究人员绝大部分是语言学研究者。国外的相关研究者有资历较深、知名度较高的经济学家和语言学家,也有资历尚浅、没什么名气的普通经济学研究人员和语言学研究人员。但是国内近几年发表论文的相关研究者,大部分是刚刚涉足语言学隐喻研究领域的青年学者。
从研究成果来看,国外已经出版发行很多相关的专著,但是国内还没有相关专著的出现。国外的相关研究在深度上也超过了国内。如,国内学者研究隐喻对经济学的作用,还不够深入,相对来看只是泛泛而谈;但是国外的学者已经在人类思维方式、经济学的思维方式的视角上研究隐喻的重要性了。又如,国内学者对该领域的研究所使用的理论,主要还是Lakoff的概念隐喻理论,但是国外的相关研究者对概念整合理论大多已经耳熟能详,运用得游刃有余了。
五、结语
本文粗略地总结了中西经济语篇隐喻研究的情况,分析和对比了中西相关研究的异同,认为国内的相关研究处于起步阶段,需要加强国际交流,向国外学习和借鉴。同时国内相关研究所利用理论比较单一,理论创新不够,对西方新理论的使用缺乏敏感性。束定芳曾指出现代隐喻学研究的目标是界定隐喻,隐喻的工作机制和理解以及隐喻的认知价值问题。目前国内的相关研究,比较缺乏的是对隐喻的工作机制的理解和探讨。总的来说,中西在该领域的研究呈现出欣欣向荣的发展态势,相信会有越来越多的学者参与相关研究,必定会出现更多更好的相关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Boers, Enhancing Metaphorical Awareness in Specialized Reading[J]. 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 19(2), 137-147, 2000.
[2]Boers, A War of Words in the Discourse of Trade: The Rhetoric Constitution of Metaphor[J]. Metaphor and Symbol, 17(2), 155-159, 2002.
[3]Charteris- Black, Metaphor and Vocabulary Teaching in ESP Economics[J]. 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 19(2), 149-165, 2000.
[4]Dudley-Evans, A & Henderson, W, The Language of Economics: The Analysis of Economic Discourse,157-172 [M]. London: Modern Publications in Association with British Council, 1990.
[5]George Lakoff, Metaphors We Live by [M], 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80.
百度搜索“70edu”或“70教育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70教育网,提供经典财经金融中西经济语篇隐喻研究概观与比较(4)在线全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