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公允价值作为会计计量属性颇具争议。公允价值是否具备会计计量属性的基本特征?合理的定位是什么?本文从其背景及有关争议的焦点入手,并加以辨析,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与大家讨论。
【关键词】公允价值; 会计计量属性; 质量标准
一、问题的提出
2006年2月15日,财政部正式对外发布了 中国 的《企业会计准则》体系。与之前的会计制度比较,《企业会计准则》的框架、理念、内容变化之大、影响之深,在中国会计改革的 历史 上是前所未有的。而新准则最大的亮点,应属公允价值概念的提出和在准则中的应用。由于公允价值概念首次在中国的会计计量舞台上登场,会计理论界和实务界都给予高度关注,尤其对会计实务操作的影响,更引发了激烈的争论。
何谓公允价值?公允价值究竟是会计学概念,还是经济学概念?是否应该成为独立的第五种计量属性?与其他四种计量属性是什么关系?在会计准则概念体系中应如何定位?
本文试图从这些方面入手,对公允价值进行相关研究。
二、公允价值计量属性提出的背景
一般认为公允价值是美国会计界和金融界源于对金融工具确认、计量和披露问题的需要而产生的一个会计计量概念。因为,对于金融工具尤其是衍生金融工具,历史成本的财务报告不能向金融监管部门和投资者发出其变化的预警信号,影响投资者对这些金融产品的判断。因此,1990年9月,美国证券交易管理委员会(SEC)主席理查德.C.布雷登首次提出了应当以公允价值作为金融工具的计量属性。
对此,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积极反映,SFAS133号第218段写到:“衍生金融工具代表着符合资产和负债定义的权利和义务,应当在财务报表中进行报告,衍生工具之所以是资产和负债是因为他们代表了权利和义务。”由于衍生金融工具不同于传统金融工具,在设立时仅仅代表一种约定的交换,其中几乎或根本没有有形对价,它的历史成本通常是零。SFAS107号第37段又写道:“使用市价一词不能足够反映本准则覆盖的金融工具范围”,“市价一词适用于市场上的项目,而不论该市场是否为活跃或不活跃、一级或二级市场。然而,委员会决定使用公允价值一词,以避免进一步的混淆”。
FASB选择“公允价值”作为衍生金融工具的计量属性,原因在于:历史成本计量属性无法反映衍生金融工具的实际价值,而市价也不能全面计量衍生金融工具的价值。因为,若存在活跃市场,并可上市交易的衍生金融工具,其市价是最恰当的计量属性。但由于衍生金融工具的多样性,有的有活跃市场的市价,有的没有活跃市场的市价。因此,“公允价值”作为市价的估计价格,成为衍生金融工具唯一可用的计量属性。
三、有关公允价值的研究综述
(一)权威机构对公允价值定义的表述
公允价值作为一种新的计量属性被提出后,对其解释和表述即成为备受关注的焦点。其中影响最大的当首推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SC)1995年在国际会计准则第32号《金融工具:披露和列报》(IAS32)中的解释:公允价值“指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当事人自愿据以进行资产交换或负债清偿的金额”。英国会计准则委员会(ASB)1994年在财务报告准则第7号《购买会计中的公允价值》(FRS7),加拿大特许会计师协会(CIAC)1996年在CIAC《手册》的Section 3860中,都有与IASC类似的表述。
值得一提的是,IASC/IASB的金融工具联合工作组(JWG),于2000年底完成的《准则草案和结论基础——金融工具及类似项目会计处理》的综合准则征求意见稿中,对公允价值的定义有了进一步的表述:“公允价值是企业在计量日由正常营业报酬驱使的正常交易(arm's length transaction)中销售资产将收到的或解除负债将付出的估计价格。”
美国最早有关公允价值含义的描述出现在AICPA的一份报告中。1970年,在APB公布的会计原则委员会报告书第4辑(APB Statement No.4)中,公允价值被认为是“当在包含货币价格的交易中收到资产时所包含的货币金额,(以及)在不包含货币或货币要求权的转让中的交换价格的近似值”。
百度搜索“70edu”或“70教育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70教育网,提供经典财经金融公允价值属性的辨析及其定位研究在线全文阅读。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