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利益相关者理论的缺陷
1.现有研究对利益相关者的界定及分类未考虑企业所处环境
不同行业企业,其利益相关者有不同特点。例如垄断行业,政府可能是关键的利益相关者,但竞争行业,政府的作用相对就小一些;企业处于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其关键利益相关者也不同。例如,企业在创业阶段主要面临生存危机,制定和实施商业计划、获得最初资金和进入市场是企业面临的主要问题,而股东和债权人可能是大部分创业资金的主要提供者,顾客是收入的主要来源,因此,在创业阶段,相对于其他利益相关者,股东、债权人和顾客有可能是最有潜力影响组织生存的关键利益相关者。而处在成熟阶段的企业,面临的问题主要是竞争问题,为了获得一定的竞争优势,企业可能要走多元化的路线,能为企业多元化经营提供投资信息和许可的政府、行业协会等利益相关的重要性逐渐增强。因此处于不同行业和生命周期不同阶段的企业,其主要利益相关者不同,研究过程中考虑企业所处的行业和所处的发展阶段是很有必要的。
2.利益相关者价值最大化不能作为企业的财务目标函数
利益相关者理论没有清晰界定谁是企业的利益相关者?按照前述的有关定义,利益相关者不但数量众多,而且身份不确定,是一个多重目标函数。正如Jensen所指出的“多重目标就是没有目标,它使决策者不能做出理性的选择,也就不会有科学的理财行为产生”。Jensen通过检验公司当年利润与市场份额的关系,即公司不可能同时增加当年利润与市场份额,因为市场份额的增加只能以价格的降低或者研发成本、广告等支出为代价。所以公司要在市场份额与当年利润之间进行权衡,由此验证了公司恰当的理财行为需要单一的价值目标函数而不是多重价值目标函数这一命题。而利益相关者利益最大化则无法做到这一点。该目标要求管理者服务于众多的利益相关者,事实上,由于各利益相关者自身利益驱动的不同,公司的决策必然难以同时满足各利益相关者的要求。甚至于,公司的某项活动,对于某一利益相关者来说有利可图,却同时损害另外某个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这将使企业由于缺乏单一目标函数的指导而面临管理混乱、冲突、无效,甚至可能在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
3.对财务目标进行量化存在技术难度
即使利益相关者的身份能够确定,但是每个利益相关者的“利益相关度”究竟有多大?衡量的标准是什么?目前没有研究成果解释这些问题。从静态来看,企业各利益相关者的重要性是不一样的,如何确定各利益相关者群体的权重;从动态来看,企业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利益相关者的权重又应如何划分。由于利益相关者量化存在技术难度,使得在使用实证研究方法去衡量利益相关者关系或类型时,各研究者采用了不同的评价方法,各种方法的衡量指标不同,所得出的结论也不同,减弱了实证研究的解释力。显然,利益相关者利益的量化研究,是利益相关者治理理论不可缺少的研究方向之一。
【参考文献】
[1] 贾生华,陈宏辉.利益相关者的界定方法述评[J].外国经济与管理,2002,(5).
[2] 万建华.利益相关者管理[M].北京:海天出版社,1998.
[3] 李心合.面向可持续发展的利益相关者管理[J].当代财经,2001,(1):66-70.
[4] 陈宏辉,贾生华.企业利益相关者三维分类的实证分析[J].经济研究,2004,(4):32-36.
[5] Freeman,R. E.&Evan. W. M. Corporate Governance:A Stakeholder Interpretation[1].Journal of Behavioral Economics .1990,(19):337-359.
[6] Clarkson,M. A Stakeholder Framework for Analyzing and Evaluating Corporate Social Performance[J].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1995,20 (1):92-117.
百度搜索“70edu”或“70教育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70教育网,提供经典财经金融利益相关者研究的回顾与思考(4)在线全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