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政府绩效审计发展历程试点探索全面推进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时代的发展,社会公众对政府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需求日益增加,对政府承担的公共经济责任的要求也日渐提高,十分关注政府在承担公共经济责任的过程中,是否节约公共资金,其效率和效果如何。在此背景下,政府绩效审计应运而生。研究我国政府绩效审计的历程,理清发展脉络,总结各阶段特点,无疑会促进我国政府绩效审计的发展。笔者认为,政府绩效审计在我国的发展历程,大致可以分为3个阶段。
一、政府绩效审计思想萌芽阶段(20世纪80年代初~本世纪初)
1983年,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署的诞生,绩效审计开始走进中国。1984年在全国范围内开展试审,充分关注经济效益问题。通过试审,对改善单位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增收节支起了积极作用。1991年,在全国审计工作会议上,审计署首次提出:“在开展财务审计同时,逐步向检查有关内部控制制度和效益审计(即本文所述绩效审计)方面延伸”。这是我国政府部门首次提出绩效审计的概念。
20世纪90年代,我国一些专家学者开始从经济效益审计的角度展开对绩效审计的理论研究,取得了可喜的成果,形成了绩效审计概念、绩效审计内容、绩效审计种类、绩效审计标准及绩效审计方法等一系列的研究成果。需要提出的是,1998年中国审计学会将绩效审计(经济效益审计)确定为重点研究课题,取得了一些积极的成果。与此同时,兴起的党政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和专项资金审计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了政府绩效审计的思想。
需要指出的是,该阶段针对政府绩效审计的理论研究是零散的,不系统的,是政府绩效审计思想的萌芽,这一系列研究成果有待实践的检验,有待不断丰富和完善。
二、政府绩效审计试点探索阶段(本世纪初~审计署《2006至2010年审计工作发展规划》发布)
随着建立高效、精干、廉洁的服务性政府机构的提出,如何利用绩效审计促进政府利用有限资源,提高财政支出绩效的实践探索变得迫切,政府绩效审计试点探索阶段开始逐步形成。与以理论探索为主要特征的思想萌芽阶段不同,政府绩效审计试点探索阶段是以试点探索为主要特征的(当然也有理论方面的探索),该阶段的实践探索颇有成效,主要体现在以深圳和青岛为试点代表的政府绩效审计。
深圳是我国最早制定法规并开始实施绩效审计的城市。2001年,深圳市出台了《深圳经济特区审计监督条例》。该条例规定:“审计机关应当在每年第4季度向本级政府和上一级审计机关提出绩效审计报告,并受本级政府委托,向本级人大常委会报告绩效审计工作情况。”2002年,深圳市审计局首次开展对市卫生系统医疗设备采购及大型医疗设备使用和管理情况的绩效审计试点;2003年,深圳市审计局在试点的基础上,拓宽了审计领域,增加到对深圳市海上田园风光旅游区、深圳经济特区污水处理厂、深圳市经济合作发展基金、深圳市福利彩票公益金4个项目的绩效审计,得到了市委、市人大、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引起了社会的强烈反响;2004年,深圳市审计局的绩效审计项目增加到8项,首次对环保局等政府部门预算进行绩效审计。
与此同时,国家审计署为推动政府绩效审计在我国的发展也在不断做出努力。2003年7月1日,国家审计署发布《2003至2007年审计工作发展规划》,明确提出,未来5年审计工作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积极开展效益审计,促进提高财政资金的管理水平和使用效益。”同年8月的全国审计理论研讨会提出,我国目前提出和探索绩效审计的条件已经初步具备。深圳市政府绩效审计的试点成功及国家审计署审计基调由财务审计为主转为财务审计与绩效审计并重的审计基调,为政府绩效审计在我国的探索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百度搜索“70edu”或“70教育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70教育网,提供经典财经金融我国政府绩效审计的发展历程在线全文阅读。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