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充分理解学生,学会换位思考
理解学生是“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出发点。理解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是“情教”的出发点。老师不应该把自己看成是一个高高在上的道德警察和纪律监工,而是老老实实地把自己看成和孩子一样的活人,有共同的人性,做过同样的傻事。在这个基础上,像朋友一样地劝告学生,用具体的办法帮助学生。这样的教育更为有效。有的教育者提出教育学生应该“先去理解,后论是非”,这是非常有道理的。
学生所犯的错误多是心理问题、情绪问题、习惯问题。人有大量的过失和错误都不是错误的思想造成的,孩子尤其如此。比如有的学生很爱动,老师就说他“捣乱”;有的学生做题很马虎,纠正几次也改不了,老师就说他“不自觉”;有的学生因为成绩有点下降老师就说这是犯了错误,还要挖一挖思想根源等等。其实,老师如果问他“你为什么要这样做”,学生很有可能自己也说不出原因。学生有时所犯的错误属于“无动机过错”。如果这时教师给学生扣上大帽子,把一些“非道德问题”当成“道德问题”处理,就好比一个人只是因活动而造成正常的心跳加快,而医生就作为心脏病来治疗一样,其结果可想而知。
老师应该有意识地限制自己的权力。对于学生来说,教师是一定程度上的领导者和管理者,有权利、有义务向学生提出要求。但是,笔者认为,老师对这种权利必须自觉地加以限制。事实上,大量过分的、一刀切的压抑学生的举措都是打着“严格要求”的旗号出台的。老师的权力是有限的,但在学生面前,又是很有权威性的,对学生的影响至关重要。比如,老师要求学生把作业抄五遍,学生就不敢不抄;老师不让学生放学回家,学生就不敢回;老师把学生赶出教室,学生非常狼狈……设身处地地从学生的角度考虑一下,这些对老师来说所谓的小事,对于学生而言都不是小事,有的“小事”甚至会深刻地影响学生的成长。
3.与学生建立良好的交流互动
学生是有情感的,如果教师只知道采取责备的方式教育孩子,不首先和学生建立感情上的交流,学生很难接受老师,也就更不会接受老师的“说理”了。即使老师的“说理”绝对正确,也不能保证学生全部真地能够听进去,因为每个人的耳朵上都有一个“情感过滤器,”不爱听的话,是通不过这个“过滤器”的。有句老话:“不想听的耳朵比聋子还聋”。因此,要想让学生接受教师的
百度搜索“70edu”或“70教育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70教育网,提供经典教育类动之以情,晓之以理(3)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