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3 病理标本检查进行完“2.3.2”项步骤后,腹主动脉放血处死大鼠,迅速剪下右肺中下叶,并放入中性福尔马林中浸泡,石蜡包埋切片,作苏木素-伊红(HE)染色,再将制好的切片于光学显微镜观察拍片。
2.4 统计学处理用SPSS 11.5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实验结果±s,q检验作统计学分析。
3 结果
3.1 一般情况在造模过程中,大鼠出现咳嗽、气促、喘息、呼吸道分泌物增多,以及体质量下降、毛枯易脱、蜷卧少动、大便干硬等症状改变。经中药治疗后,气喘、咳嗽症状不同程度减轻,口鼻分泌物减少。空白对照组大鼠精神正常,活泼好动,体肥,皮毛光泽无脱落。
3.2 补肾益肺化瘀中药对COPD大鼠动脉血pH、PaO2、PaCO2的影响结果见表1。中药高、低剂量组PaO2均显著高于模型组(P<0.05),其PaCO2均显著低于模型组(P<0.05)。表1 各组大鼠 pH、PaO2、PaCO2 比较
3.3 补肾益肺化淤中药对COPD大鼠肺组织的影响结果见图1~4。图片均为光镜100×下视野。
模型组肺组织具有慢性阻塞性肺气肿和慢性支气管炎的病理形态学改变:肺泡管、肺泡囊及肺泡明显扩大,肺泡壁多处断裂,部分肺泡互相融合,形成肺大泡,细支气管、终末细支气管表现出不同程度的慢性炎性细胞、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浸润(见图1~2)。治疗组的上述病理改变较模型组明显减轻(见图3),并且高剂量组效果优于低剂量组(见图4);对照组大鼠肺组织结构正常。图1 模型组肺泡病理(100×) 图2 模型组肺支气管病理(100×)图3 中药高剂量组 图4 中药低剂量组肺支 肺泡病理(100×) 气管病理(100×)
4 讨论
现代医学普遍认为COPD与肺部对有害气体或有害颗粒的异常炎症反应有关,以气道、肺实质和肺血管的慢性炎症为特征。支气管的炎症,一方面使管腔变窄,形成不完全阻塞,气道阻力增加,另一方面又破坏小支气管软骨,失去对支气管的支架作用,使肺泡明显膨胀和压力升高,并且肺部慢性炎症使白细胞和巨噬细胞释放的蛋白分解酶增加,损害肺组织的肺泡壁,致多个肺泡融合成肺大泡或肺气肿;肺泡壁的毛细血管受压,血液供应减少,肺组织营养障碍,也引起肺泡壁弹性减退,而促使肺气肿发生,肺组织弹性收缩力降低,使呼气时将肺内气体驱赶到肺外的动力减弱,呼气流速减慢。另外,通气功能和换气功能障碍可引起缺氧和二氧化碳潴留,发生不同程度的低氧血症和高碳酸血症,最终出现呼吸衰竭,继发慢性肺源性心脏病[3]。本实验采用两次气管内注入适量脂多糖和反复烟熏的方法制作COPD大鼠模型,结果表明,模型组支气管肺组织病理形态学基本符合人类慢性支气管炎及阻塞性肺气肿的特点。
根据临床观察和症候学的调查,COPD临床稳定期以咳嗽、动则气喘、咯痰、胸闷为主要表现。中医学认为肺肾两虚是稳定期的主要证型,初期为肺虚,久则及肾。肺主气,司呼吸,助心行血,通调水道;肾主水液,主纳气。肺肾两虚,气机升降功能失调,呼吸运动失常,而见咳嗽气喘;肺肾同病,水液运化失常,不能输布全身,水液代谢障碍,使津化为痰化为饮,水寒射肺,而见呼吸困难、咳痰喘嗽;肾阳虚衰,不能温煦,推动血行无力,易瘀滞脉络,出现因虚致瘀 ,因痰致瘀[4,5]。另外,笔者也认为“经主气,络主血,久病血瘀”、“初为气结在经,久则血伤入络”,病久气血阴阳亏虚,无力鼓动血运,血滞于经。COPD小气道反复的损伤与修复导致小气道结构重塑的过程,是在气虚的基础上,由于痰浊瘀血阻滞肺络,导致肺络受损,气道闭郁。
COPD稳定期药物治疗的目的是减轻症状和并发症,减少发作次数,提高机体免疫功能,延缓COPD向肺心病发展的进程。目前西医对COPD最主要的治疗措施多为采用抗生素、抗胆碱能药物、茶碱类药物等进行抗感染、镇咳、祛痰、解痉、平喘治疗,其疗效在COPD急性期疗效尚可,但不能根治,易复发,在晚期可导致约50%的患者肺功能减退,而致多脏器损伤、死亡率高,每次急性加重均可致其死亡[6]。中医药在这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我们根据肺肾亏虚是其稳定期预后的内在因素,外邪侵袭是发病的外在条件,痰瘀互结是其发病的病理基础,拟定了补肾益肺化瘀方。方中用补骨脂、菟丝子助肾阳以温肾纳气,煦化痰饮;党参、山药补益肺气,行气利水,肺肾双补,有化痰通络之效、纳气定喘止咳之功;选用赤芍活血化瘀。诸药合用,补肾益肺,通调气机,化瘀止咳平喘。结合本研究相关实验结果提示,该复方可能是通过抑制炎细胞的聚集活化及其释放的炎性细胞因子,抑制COPD大鼠模型肺部组织的破坏,缓解气道阻塞,干预COPD的气道重塑,改善通气和换气功能,延缓气流受限的进程,改善肺功能,提高生存质量,降低病死率,延长生存期,起到防治COPD的作用。
百度搜索“70edu”或“70教育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70教育网,提供经典医药类补肾益肺化淤法对大鼠慢性阻塞性肺病肺功能的影响(2)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