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 探讨静脉输液外渗发生的原因及处理方法。方法 详细记录输液外渗发生的时间,所输药物的性状,评估血管条件,外渗范围、症状、后果及患者情绪。结果 59例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情绪变化,根据外渗范围大小,选择不同的处理方法,将损伤降低到最小。结论 通过分析输液外渗发生的原因,选择合理的预防和护理措施,做好解释工作,在临床护理工作中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静脉输液外渗 原因分析 防护对策
静脉输液是临床治疗常用的给药途径,输液外渗可引起局部肿胀疼痛,严重者致局部组织缺血坏死,给患者造成痛苦并影响患者情绪。局部组织坏死后延长患者住院时间,加重其经济负担。
1 临床资料
2002年2月~2011年2月共发生输液外渗59例:男20例,女39例;年龄18~87岁;外渗皮丘1~2cm13例,大于2cm46例;血管原因12例,穿刺技术47例;无后遗症56例,血管闭锁2例,缺血坏死1例。
2 输液外渗发生时间
2.1输液时外渗:穿刺见回血放开调节器即发现外渗;固定好针头后发现排液不畅,针尖部局部皮肤有小皮丘,直径在1~2cm。
2.2输液后外渗:输液完毕后液体顺利进行一段时间,直径大于2cm。
3 输液外渗发生的原因
3.1穿刺技术不过关:
3.1.1操作前对血管条件评估欠准确,致使针尖斜面在血管内外各半;或穿透血管,一次穿刺在血管壁上留有两处针眼,在松开调节器便发生,见于输液时。
3.1.2未能掌握血管特点,穿刺难度大的血管,进针手法、角度技术、进针长度掌握不熟练,进针后在皮下反复进退刺破血管造成渗漏。
3.2患者活动情况
3.2.1不自主活动造成针头不稳定,移位,针尖刺破血管壁。
3.2.2多组液体输液过程长,患者大小便或进餐时,针尖位置随患者活动引起角度改变,刺破血管造成外渗。
3.3血管因素:局部血管的舒缩状态,营养状况,病理原因造成缺血缺氧;微生物感染和理化因素引起的静脉炎都可使血管的通透性进一步增加引起外渗[1]。
3.4药物因素:药物的酸碱度、渗透压、浓度、本身的毒性作用都能刺激血管,造成损伤。动物实验显示[2],静推20%甘露醇4-8次后,血管壁增厚,内皮细胞破坏,血管内淤血,周围组织炎症及水肿等,而生理盐水无此改变。
3.5物理因素:包括环境温度、液体的输入量、温度、速度、时间、压力,针头对血管的机械刺激等[3]。
4 输液外渗对肌体的损伤及情绪影响
4.1血管损伤,动物实验发现,液体由血管壁露出,致血管周围结缔组织增生,管壁增厚,变硬,管腔缩窄堵塞[4]。
4.2局部组织损伤[5]。
百度搜索“70edu”或“70教育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70教育网,提供经典医药类静脉输液外渗原因分析及防护对策在线全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