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理论研究的角度看,借助数学模型确有很多优势,如前提假定可以用数学语言描述的一清二楚;逻辑推理的严密精确,可以有效防止漏洞和谬误;还可以应用已有的数学模型或数学定理推导新的结果,得到仅凭直觉无法或不易得出的结论。从实证研究的角度看,以经济理论的数学模型为基础可以发展出能用于定性和定量分析的计量经济模型;证据的数量化使得实证研究更具有一般性和系统性;使用精制复杂的统计方法可使研究者从已有的数据中最大程度的汲取有用的信息。这些优点在某些主流经济学家眼中正是体现了主流经济学“美丽和魅力”的所在。毫无疑问,在一定的情况下理性经济人假设确实可以减少人类行为的不确定性和复杂性给经济研究所带来的困难,能够产生出非常动人的数学模型,从而有利于经济学家深入地分析经济问题。但是这种象牙塔里炮制出来的东西,因与现实脱节太多,在实际的经济生活中却往往显得苍白和无力。正如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阿罗指出的那样,理性经济人假设本身是极为虚弱的,它的合理性和显而易见的力量仅来自于一些补充性的假设,如完全竞争,市场均衡,充分信息以及同质性假设等等。尤其是经济行为者个人之间的同质性假设更是特别危险的,因为它否定了经济行为的根本假设,即经济活动是建立在个人差异引起的交易的收益之上的。
正因为理性经济人假说存在有严重的缺陷或不足,许多经济学家,包括诺贝尔经济学奖另一得主西蒙(Simon)教授,都对其进行了深刻的质疑与批评。西蒙认为理性经济人应该改为有限理性,因为人们在现实的经济活动中要受到许多因素的制约,很难对将要产生的结果进行完全的了解和正确的预测。在进行决策的时候,还要受到决策人的技能、价值观、知识水平等因素的影响。因此,每个市场行为者不可能达到完全理性的行为,只能在有限的理性条件下进行经济活动。同时,在现代企业制度下,不同成员有不同的动机和目标,企业可能会选择非利益最大化的目标。因为决策中不但要涉及自我利益,还需要考虑社会角色,文化背景,意识形态等因素,所以决策者只能企图寻求一个兼顾市场、利润及公平的“足够好”的结果。制度经济学家也认为除了物质利益之外,人还有安全、自尊、感情等社会性的需求,所以应该将这些非财富最大化行为引入个人的效用函数。人的行为直接依赖于他生活的社会文化环境,个人的动机与目标受其环境的控制和引导,因此制度的作用将非常重要。由于社会环境是十分复杂的,随着交易的增加,其不确定性也会上升,此时的信息就会更加不完全,制度经济学家也同样强调了人理性的有限。在这种情况下,个人只能把注意力放在做决策所必需的细节和计算上,更普遍的决策行为依赖于习俗、直觉、惯例、意志和模仿等上,它不具有极大化的特征。贝克尔则在个人效用函数中引入利他主义行为来说明人类行为的一般性,这就拓展了传统“经济人”的假设,将非经济因素纳入到经济模型分析中来,同时为家庭制度中普遍存在的利他主义行为模式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分析视角。
现代心理学和社会学的最新发现也否定了关于人的行为总是或基本上是理性的看法。蒂博·西托夫斯基(Tibor Scitovsky)在其《人是理性的,还是经济学家错了》一文中明确指出,传统经济学产生于理性的时代,因而把理性作为它的基本假定之一,但今天已经进入了非理性时代:心理学家和精神分析家揭示了人们实际受隐蔽的、非理性力量的推动,经济学家好像置若罔闻,仍然坚持人类理性的假定。他进而断言,经济学家之所以没有发现非理性的证据,主要是由于他们不想去发现它。以霍尔和希奇(Hall & Hecht)领导的“牛津经济研究组”和美国经济学家莱斯特(Lester)通过实地调查的方式,也否定了“最大化”的理性行为方式。这些调查从经济学意义上验证了一条心理学法则:耶基斯一多德森法则(Yerkes Dodson Law),这一法则指出:在低水平压力下,个人并不努力去计算他们的决策,但当压力增大时,他们会倾向于以最大化方式行事,超过了每个点,过大压力会引致迷惑和低水平的决策实绩。阿玛蒂亚·森更是言辞激烈地把“理性经济人”假设斥之为是“理性的白痴”。他进而建议应该建立一种比理性原则更为复杂的理论结构。阿玛蒂亚·森在另一部著作中也指出,即使人们能够以理性的方式行动,正统经济学理性经济人的假设也不必然是正确的,因为在这种道路上存在许多障碍,特别是由于我们都会犯错误,都会陷入混乱,“冷静的理性方式可以充斥我们的教科书,但世界要丰富得多”。当代心理学的无意识理论也已证明人的行为的动力来自无意识的冲动,而社会学和哲学的发展表明,人的认识能力和态度倾向,只有在其置身于其中的文化传统和其他行为环境中才能得到合理的解释。正是在这一对理性经济人质疑与批评的大潮中,行为经济学应运而生,并对传统主流经济学的理性经济人的假设提出了挑战和拓展,认为这些假设都是不现实的。
百度搜索“70edu”或“70教育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70教育网,提供经典经济学行为经济学对传统主流经济学的挑战(2)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