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林黛玉 ;形象 ;钗黛 ;叙事
一、黛玉的身世原型与叙事结构
林黛玉在《红》中有两重身份,一前世绛珠仙子,二贾府外戚,即贾母的外孙女。不论对《红》的结构进行何种划分,这两重身份对于故事整体的结构搭建都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林黛玉的成长和际遇也正好照应了整个叙事在时间和空间上的铺设。
首先是黛玉作为绛珠仙子的原型。此身份对应《红》神话叙事,其命运起落暗合了故事始末。在这个神话的叙事模式中有两位相关人物,一是宝玉,即神瑛侍者(或说顽石);二是黛玉,即绛珠草。故事是以两人在顽石的见证下转世下凡历经红尘的经历展开。因此,以绛珠草的经历来理清《红》的结构合情合理。文中由“前世姻缘”的母题呼应出“多少风流冤家,陪他们去了结此案”也可说明黛玉原型对整个故事具有统序意义。绛珠草身为仙子的她本不该动凡心,正因太过多情才卷入一场以生命抵债的悲剧。绛珠草一场枉然的际遇也正照应了整个故事不过一场空虚幻梦的寓言。
再以林黛玉转世为人看贾府内外故事的展开。首先,贾府内的故事是以林黛玉入府打开序幕的。对府内景作一番自然而然地描写利用的就是黛玉“外戚”身份之便。借由她眼来发现、审视周围环境,既对府邸规模有了交代,又对贾家人形象外貌一一介绍,因而人物依次登场的整洁秩序之功实归黛玉。其次,从黛玉初入府内的感受来描写整个贾府内的生存状态,又对这里森严的等级制度作了全面的刻画。从她的态度看出她面对这样场景的无力与屈从,这同时还暗示了大多数寄身于此的女性人物的命运。再次,因为是寄人篱下,她个人的荣衰与贾府兴衰之间的关联其实是间接的。黛玉终究未能嫁入贾府,故从结构上来说,林黛玉这条线索相对来说可以保留一定的独立性。这种从一个旁人的身世来关照一个家族盛衰的形式,可以使两者间维持一定距离,在结构上形成一种平行。而平行又相依的开放性叙事借用林黛玉这个人物的身份来搭建确是尤其恰当。所以我们看到黛玉死是在第九十七回,宝玉出家是在第一百一十回,同时也是薛宝钗被辜负和抛弃。贾府其他重要人物凤姐、三春、贾母等死难结局均是在黛玉之后发生。黛玉故事率先结束并非巧合。相互照应中又出现空隙的结构可使故事发展不必局限于主人公一人生命的始末。同时,黛玉和其他几个相关家族人物的故事虽不在同时落幕,但同是凄惨散去。这样的收尾又与人物结局相照应,整个故事始末与黛玉历经总体契合一致。也就是说整个故事正是以黛玉为载体巧妙构建如此先合又开,最后又合并在一起的叙事结构。整个故事的结构起伏跌宕、有始有终也成功刻画了黛玉形象的复杂性与完整性。
二、黛玉的地位与情节设置
林黛玉在《红》中地位特别:一黛玉在《红》众多女性之间、二黛玉在宝玉而言、三黛玉在贾府家长以及仆人眼中各有不同。
首先林黛玉是金陵十二正钗之首。她与其他正钗、副钗、和又副钗之间交集的描写,同时也是对叙事情节的推进。在正钗中如黛玉与宝钗,两人并列十二正钗之首,身上有着许多相同点但更多的是不同点。宝钗的出现对于贾府众多人来说都是有益无害,而对黛玉来说却有着取而代之的威胁。因而黛玉从一开始便妒她、忌她,直到后来“金兰契互剖金兰语”,黛玉对宝钗直言忏悔时,二人之间的情感才有真正的好转和升温;而与林黛玉关系非常亲密的史湘云,和黛玉一样都有着孤女的身世,但二人性情却大不相同。两人从一见面就矛盾百出,反常的是黛玉并不用对其他人多疑之心对待史湘云,后更互述心底变成“闺蜜”。史湘云在钗黛之间的情感倾向发生转变等意味深长的情节设置对钗黛二人形象刻绘也有促助之力。在副钗中如黛玉与香菱在大观园中虽地位悬殊——一个是极受宠爱尊重而又聪慧娇媚的千金小姐,一个是只比一般丫头地位略高且呆头呆脑的“屋里人”,但互相之间却有着颇深的交集。香菱学诗首先是黛玉主动说起要香菱拜她为师,且在众人都笑香菱呆傻时独赞她是“一个极聪明伶俐的人”。这既说明黛玉的人格并非对所有人排斥,还暗合了香菱不同常人的身世命运。在又副钗中黛玉与晴雯虽少交集,但二人性情却有着微妙的相似之处。如她们都是典型的个性清高。一样不愿多说些让宝玉考取功名之类的“混账话”。晴雯有个“能说会道,抓尖要强”的名声,黛玉平日里斗嘴辩理同样也是从不轻易饶人。林黛玉平时就是个“病美人”的形象,恰巧晴雯死前也落得个“病西施”的称号。更重要的一节是在黛玉和宝玉共祭晴雯时,黛玉将宝玉所作祭词中的“红绡帐里”改为自己住处的“茜纱窗下”,此也可见作者将晴雯最终的命运与黛玉相照之意。
百度搜索“70edu”或“70教育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70教育网,提供经典经济学《红楼梦》中黛玉形象与叙事功能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