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诊断标准 孕期两次血小板﹤100×109/l诊断为血小板减少。有凝血功能障碍的除外。[1]为排除继发性血小板减少症需要做的实验:三大常规、肝肾功能、肝炎全套、免疫全套、SLE全套、风湿全套、抗血磷脂抗体、出凝血检查、抗心磷脂抗体、HIV检测、腹部B超等。
妊娠相关性血小板减少症诊断标准:既往无血小板减少病史。在妊娠期首次发现血小板﹤100×10+/l。其余实验室检查均正常。[2]
妊娠合并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诊断标准:1996年在全国血栓与止血会议上,提出了ITP的诊断标准,即多次实验室检查血小板减少,脾脏不增大或仅轻度增大,骨髓检查巨核细胞增多或正常,有成熟障碍,以下5点应具备其中一点:①波尼松治疗有效;②切除脾脏治疗有效;③PAIgG增多;④ PAC3、PAC4增多;⑤血小板寿命缩短,并且排除其他继发性血小板减少症。
2 方法
2.1 比较方法 分别将PAT和PCITP组血小板减少出现的孕期、血小板减少程度、有无出血症状、骨髓涂片、产后血小板恢复时间、产后出血量、治疗方法、分娩方式及新生儿情况进行比较。
2.2 统计学方法 数据用spss13.0软件处理,采用配对t检验,pc<0.05有统计学差异。
3 结果与分析
3.1 血小板减少出现孕期比较: PAT组血小板减少多发生在妊娠晚期,有37例,占总数73%,PCITP组血小板减少在孕前和妊娠早中晚期均可发生。多见于孕前和妊娠早期。有13例发生在孕前和妊娠早期,占总数72%。
3.2 血小板减少程度的比较 PAT组血小板减少程度较轻。有46例血小板>50×109/l。占总数的90%。PCITP组有13例血小板<50×109/l,占总数72%。
PAT组有2例患者有牙龈出血及皮肤瘀点瘀斑,发生率33%。
3.3 骨髓涂片比较 有2例骨髓涂片巨核细胞数量正常或增加,产核巨细胞减少,有成熟障碍2例,确诊为PCITP。
3.4 治疗措施、妊娠结局和治疗效果的比较 血小板<50×109/l于剖宫产术前30分钟或进入活跃期后,予以输注血小板,提升血小板>50×109/l。出现急性出血输新鲜冰冻血浆或血小板。术中有明显出血倾向时,在腹壁切口和腹腔中放置引流条以保持短期血小板升高。术后使用辅助止血药。分娩时常规会阴侧切,禁用胎头吸引器、产钳,产后即加用子宫收缩药。会阴侧切口止血彻底。防止术时、术后发生硬膜外血肿、切口出血、子宫出血、颅内出血及脏器出血。
PAT组血小板计数(51-100)×109/l者,严密观察血小板变化,未作特殊处理。5例血小板<50 ×109/l,均无明显出血倾向,口服维生素C、叶酸等治疗。有剖宫产18例,占35%,产后出血3例,占5.9%.PCITP组13例血小板<50 ×109/l,采用激素治疗6例。剖宫产15例,占83%,产后出血2例,占11%。剖宫产率和产后出血率有统计学差异。(P<0.05) 3.5 新生儿情况 PAT组新生儿血小板均正常。ITP组有5例不同程度血小板减少。无一例发生明显出血。ITP组患者术后暂采用人工喂养。
PAT和PCITP组妊娠结局比较
百度搜索“70edu”或“70教育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70教育网,提供经典医药类妊娠相关血小板减少症和妊娠合并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对比探(2)在线全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