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孕产妇保健管理是指从妊娠开始到分娩后42 天,医疗保健机构对孕产妇和胎婴儿进行的定期检查、保健指导和追踪管理,是降低孕产妇和婴儿死亡率的重要手段[1]。卫生部在《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2011 年版)》中,明确规定要将农民工及其子女等特殊人群纳入管理,为流动人口提供健康教育、预防接种、儿童保健、孕产妇保健等服务。由于生育观念落后,生活条件较差,自我保健意识不足等原因,流动孕产妇保健管理工作还面临着许多难题。为进一步采取有效措施,提高母婴保健服务水平及服务质量,对基层流动孕产妇保健管理工作的现状进行了调研和分析,并提出了相关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 基层;流动;孕产妇;保健管理;难点;对策
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的快速发展,外来人员明显增加,其中育龄期女性占了很大比例,由于流动人口的特殊性,给孕产妇保健管理带来了很大的难度,其中外来孕产妇产前检查覆盖率、系统管理率明显低于本地孕产妇,从而导致妊娠并发症发生率、胎儿畸形发生率均明显高于本地孕产妇。为切实采取有效措施,进一步加强孕产妇的围产保健工作,是确保母婴安全,提高人口素质的一项重要举措。
1 流动孕产妇保健管理面临困难
1.1 缺乏综合长效管理机制
1.1.1 妇幼保健三级网络不健全,妇幼保健机构人员编制不足
妇幼保健三级网络是指市、镇、村都要有妇幼人员担负着妇幼卫生工作。尽管基层医疗机构专门设有孕产妇保健管理门诊,但尚无专职从事孕产妇保健管理人员,大都兼职且呈超负荷工作状态,管理力量严重不足。
1.1.2 流动孕产妇居无定所,在宣传和实施上存在困难
流动孕产妇往往流动性大,居无定所,需加强社区妇幼保健系统的建设,对基层妇幼保健医护人员进行规范培训,提高技术水平,社区能做到为孕妇提供预约服务,上门服务、追踪服务。
1.2 母婴保健知识普及率不够
1.2.1 流动人口孕产妇接受保健知识的主动性和能力不够
流动孕产妇大多来自经济不发达的贫困地区,生活条件差,文化程度低,主观保健意识十分薄弱。
1.2.2 宣传手段单一化
基层保健服务宣传工作相对比较单一,“走村串户”的工作方式显然已经不能满足庞大的生育队伍。需利用多种渠道加强计划生育宣传教育,强化流动孕产妇的保健意识,动员孕产妇主动接受孕期建卡和定期检查。
1.3 思想认识不够到位
1.3.1 协调服务意识不够
新闻媒介、各企业用人单位、公安、社区、卫生等职能部门要协调一致,共同做好流动孕产妇的管理和服务工作,认真贯彻实施《母婴保健法》,提高流动孕产妇保健意识,防患于未然。
1.3.2 责任意识不强
在关注流动人口给当地妇幼卫生管理工作带来困难的同时,也要考虑流动人口对当地经济发展作出的贡献。妇幼保健工作者要强化责任意识,改善服务态度,抓好流动孕产妇管理工作,使流动人口和常住人口一样都能得到医疗保健服务。
百度搜索“70edu”或“70教育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70教育网,提供经典医药类基层流动孕产妇保健管理难点及对策在线全文阅读。